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1-05-28 12:26尹士娥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摘 要] 近些年,小学数学教师不仅注重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仍存在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这直接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分层教学、设计实际问题等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尹士娥(1977—    ),女,江苏东海人,东海县幸福路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能力,它能帮助学生在思考、计算数学题时自主转变思想,具体化数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鞏固所学知识、促进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计算、解题技巧,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气氛沉闷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学科具有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面对枯燥、单一的文字,学生难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此外,教师未对教学方法积极创新,通常在上课铃响后直接开始授课,未能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也不注重在课堂上延伸教材内容之外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式单一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地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或者是习惯性地以“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互动,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课上时刻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思维依赖,不愿意主动思考、分析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枯燥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然而,数学教材中选取的内容往往十分抽象且用词严谨,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教师没有在教学中巧借生活实例来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倍感吃力,既无法享受解题带来的乐趣,又不能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研究发现,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在教师传授知识后迅速地理解知识并应用到解题过程中;而也有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思维无条理,思考、理解、学习能力有限,直接影响了其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如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等,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潜能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虽然想探索新鲜事物,但是无法持久地保持注意力。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而创设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学情境普遍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动机,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思考、大胆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创设与之相符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游乐园的视频,视频中展示的游乐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游乐园的主题图,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①飞机里有多少个人?②火车里有多少个人?③过山车里有多少个人?④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这几道题的答案的?游乐园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中,进而对问题展开思考并进行计算,教师也能自然地引出这堂课的重点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能很快地给出正确答案。可见,学生的计算思维已完全得到激发,教师可在此时介绍本堂课的课题,并向学生讲解乘号、乘法的意义及概念,让学生将对乘法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且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再次尝试使用乘法算式,计算以上题目。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师引出课程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开展分层教学,开发逻辑思维

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对于一部分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通常需要重点阐述,而这一部分内容恰好是开发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为了引导学生迅速理解并消化所学知识,让学生紧跟教学步伐,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在无形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便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回顾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找出20以内的质数、合数,并与奇数、偶数进行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数、合数、奇数及偶数等概念的理解。在学生理顺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后,教师可以加大难度,在白板上出示数字:23、8、15、4、2、13、19、45、32、17、22、52、97,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并通过思考、分析,说出数字的分类标准。最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①什么数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②最小的质数是偶数还是奇数?③最小的合数是多少?通过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巩固质数、合数、奇数及偶数的概念,并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数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个人思维能力。

(三)设计实际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虽然可以将其应用于生活,解决一些常见问题,但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未能融入生活元素,单纯地讲解抽象、严谨的书本知识,或者仅仅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导致学生不知如何运用数学思维,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实际問题,这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确保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后,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人民币道具,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接触过人民币,也知道人民币的用途,所以学生很快便能猜到本堂课的主题与购物有关。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一间文具店,将课桌看作货架,在课桌上摆放好文具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准备开学了,现在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10元人民币,可以在文具店购买什么东西呢?”A同学回答:“应该可以买作业本、笔和橡皮擦。”B同学回答:“10块钱也可以只买一样东西,比如只买本子或只买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分别扮演店员和顾客,要求他们模拟购物的场景:作业本2元一本,橡皮擦1元一块,笔2元一支,顾客进店购买了3本作业本,2支笔和4块橡皮擦,店员计算出以上物品的总价后,让顾客核对,价格无误后,顾客付款。通过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对问题进行延伸,同时强化加减法的运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韩冬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华少年,2019(17):101.

[2]杨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知识窗(教师版),2019(2):46-47.

[3]陈晓霞.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31):90.

[4]杨再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园,2018(5):91+94.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