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021-05-28 11:16杨松
科教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原则教学设计

杨松

摘 要 要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挥其铸魂育人的根本作用,就必须精心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本文从遵循规律原则、坚持育人原则、坚持方法原则、坚持改革原则四个大方面、八个小方面,来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对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思政课 教学设计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43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YANG So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59)

Abstract In order to ru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ell in the new era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fundamental role of Casting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we must carefully desig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adhered to in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four aspects and eight small aspects, namel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law,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ethod, 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efor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统一”,既要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也要增强其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以此为指导,我们要办好思政课,就必须对每一节思政课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必须厘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对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意義。

思政课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思政课教学系统的过程。它遵循着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的思路,对思政课教学过程各要素、环节进行系统化规划,以求得整体优化。虽然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情与新时代的国情的根本要求,是思政课的教情与学情的现实要求,但是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任务,要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其教学设计就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遵循规律原则

任何教育教学都要遵循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既要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

1.1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相长、整体优化、重视隐性教育、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既要灌输又讲启发、既以正面教育为主又不回避对社会思潮批判、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目标统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以及学生认知和信仰体系转化等等,都是思政课教学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从课程特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提炼概括,提出了思政课教学规律,即“八个统一”。“八个统一”遵循,就是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的规律。

1.2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大学生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更是教学设计的目的。因此,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现在,“00后”学生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有鲜明的新世纪青年的特点。他们思想活跃,有个性,独立性强;他们普遍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在线学习、购物、交流、娱乐等云生活方式已成为其生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增强;情绪记忆进一步发展;目的明确、有兴趣是引起他们注意力的条件;学习的专注力比过去增强,但专注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只有考虑这些因素,才会使思政课教学设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信仰。

2 坚持育人原则

高校思政课是育人的主阵地,铸魂的关键课程,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就必须坚持育人原则,以体现思政课独特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育人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集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于一身的课程。每门思政课都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每一堂课也有其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成效也是检验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根本标准。因此,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其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展开,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否则,思政课教学设计就会偏离其教学基本要求的轨道,丧失其独特的铸魂育人功能,失去了教学设计的意义。

2.2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虽然高校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课程,但是思政课性质决定了所有课程都要与之融合,将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个融合不是贴补丁式的,而是全面的有机的融合。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在课程导入、案例分析、作业设计、课外阅读等环节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不同教学环节与方法来体现这种融合,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

3 坚持方法原则

方法犹如过河的桥,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发挥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共性化要求与个性化呈现相结合的作用。

3.1 坚持问题意识

思政课的任务是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因此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是思政课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依据。什么是教学中的问题?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学生中的思想困惑与需求,时代的声音,就是问题,这都需要思政课对此作出回应。为此,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要始终贯彻问题意识,从课前的预习、课程的导入,到课程的讲授、课后作业的设计,从案例的选取到教学方法的选用,都要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情,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2 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有两个能动性因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他们积极性的调动、能动性的发挥,将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应是以人为本,一切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应用都要体现人文关怀。思政课教学设计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对教学活动起着组织、引导作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对各门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引导,最终使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但是教学活动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受教者,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如何,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使学生由被动教育转为主动学习,由他育转向自我教育,并逐渐实现和谐地发展。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3.3 坚持共性化要求与个性化呈现相结合

强调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并不是说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師要采用一个模式,展现千篇一律的教学过程,并不是只讲共性而不讲个性、多样性。每个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风格都各不相同,对于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这也正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魅力所在。另外,不同的思政课,其课程特点各不相同,思政课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学生的思想问题多样,再加上教学实际中随机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灵活处理,都凸显了思政课教学设计的个性化的要求与灵活性的特点。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既要坚持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坚持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时的统一性、一致性,还要通过不同风格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各教学环节的不同设计,使教学设计的多样性表现出来,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表现出来。这样的思政课教学设计才生动活泼,才充满创新,才具有亲和力。

4 坚持改革原则

新时代有着新矛盾、新任务,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以改革为根本动力,更新观念、突破陈规,以体现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创新性、时代性、针对性。

4.1 坚持教育现代化方向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包含教育现代化,而且教育现代化还要走在前列,要超前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面对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用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理念,部署了战略任务。这表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思政课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在新时代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坚持的方向。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设计,要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优势,将智慧教育平台、慕课等引入思政课教学设计各环节之中,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做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紧密结合。坚持教育现代化方向,基于智慧教育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方向,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4.2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在新时代,由于世情、国情、教情、学情的新变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就需要有新思维、新举措,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则是根本动力。“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4]思政课教学设计要发展,也关键靠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没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就难于尝试新的方法,难以贯彻新的举措。其次要改革落后的思维方式,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我们应将思政课教学设计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广视野之中,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思政课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体现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要改革思政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模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涉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有机融合。虽说这是改革的老话题,但在教学中却缺少新实践,主要问题在于既往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难以突破。要突破,就需要改革,需要来一场教学模式的革命,将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基于智慧教学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5 结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环节,以求得思政课教学整体优化的过程。为此,必须要有以下几方面保障条件。一是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这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以此为指导。二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倾心投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既有精心进行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态度,也有能做好思政课教学设计的能力,做一名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三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爱学生、关心学生,要了解学情变化,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四是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为现代教学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创造必备的条件。五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进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思政课教学设计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又融通中外,以此体现出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创新性、针对性的特点。

[基金项目]沈阳理工大学2019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研究”(SLGJG2019009);沈阳理工大学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3][4]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81,157.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猜你喜欢
思政课原则教学设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