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的建构

2021-05-27 16:54王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3期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民族地区

[摘 要] 通过分析教师职业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层次、微观心理层次和宏观心理层次,因循这三种层次,并根植于工作适应理论、胜任特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班杜拉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的复合模型,认为该模型涵盖五大模块:职业心理泵力模块、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心境环境互动模块、职业发展心理模块和职业情怀模块,并详细剖析了这五大模块的实质及关联。

[关键词] 民族地区;职业心理;复合模型;职业价值观;职业信念

[作者简介] 王 梅(1977—),女,四川广安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心理和咨询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3-0046-05   [收稿日期] 2021-01-04

教师职业心理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其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会影响教育活动的绩效。而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较为特殊的背景和环境下,其职业心理的内涵既有所有教师的共性,也存在独特性。为了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全貌展现无遗,本研究特建构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以期其成为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蓝图,并成为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参考依据。

一、教师职业心理的层次分析

教师职业是一种涉及多种人际互动模式的职业,教师需要与自己、学生、学生家长、同事同行、领导,以及与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和协作,形成各种人际关系,才能有益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职业心理也因此存在三种层次,即指向于教师自身的个体心理层次,指向于工作和家庭关系的微观心理层次,以及指向于组织管理的宏观心理层次[1] (P44 )。

(一)个体心理层次

教师职业心理之个体心理层次,是指教师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需要不断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并深刻反思、积极领悟,从而使自己在职业认知、职业信念、职业情感、职业个性、职业动机等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能与教师职业特性相匹配。具体而言,教师在职业选择中会有意无意地思索,自己的兴趣、性格或能力等因素是否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同样也会深层次考虑教师职业是否与未来的规划相得益彰,是否能给予自己展示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自己能否在教师职业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等,这些都将成为教师入职前思考的内容。而一旦决心从事教师职业并入职后,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控自己的认知、情绪、能力、性格等各种心理,使之与职业性质尽可能协调一致,才能逐渐适应并胜任教育工作,也以此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参照依据。因此,教师职业心理的个体心理层次,关乎教师个体心理与职业所需特征达到的契合程度,其最佳状态是实现人职合一的境界。

(二)微观心理层次

教师职业心理之微观心理层次,是指教师在工作中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境况,以及教师职业与家庭生活的协调状态,并由此而影响教师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程度。首先,教师职业决定教师在工作中主要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同行及领导形成互动,而教师职业心理会影响互动的质量,教师的职业认知和情感积极热忱,易于形成良好的职场人际互动,而相反,如果职业认知和情感消极冷淡,势必形成糟糕的职场人际互动。其次,教师职业与家庭生活如果存在冲突,则会干扰教师职业心理,教师的认知、情绪、效能等都会因此低沉;而如果教师职业与家庭生活交融和谐,则教师的认知、情感、效能都会因此激昂。再则,教师工作中的人际互动,以及职业与家庭的关系而衍生的职业心理状态,会反作用于两者,由此良性或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职业心理的微观心理层次如生态循环系统一般,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关涉教师职业心理的全貌。

(三)宏观心理层次

教师职业心理之宏观心理层次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教师职业压力、教师职业懈怠、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咨询、教师职业生涯指导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得以改善,但是仍然需要依靠教师所在学校的管理者、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专职职业心理研究的工作人员等予以协助,方可使教师职业心理处于佳境。宏观心理层次需要教师与上述工作人员群策群力、同抓共管、有序维护,才能将阻力最小化、动力最优化。

二、复合模型建构的理论依据

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的理论构想、研究思路,以及结合职业心理的三个层次,根植于工作适应理论、胜任特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由此构建而成。

(一)工作适应理论

顾名思义,工作适应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关于个体与工作环境的相互适应,具体深究的内容就是个体需要与工作环境需要的双向匹配程度。那么,工作环境是否能给予个体所需,個体心理能否感知或评估,由此形成“满足度”;另一方面,就工作环境而言,其职业对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也有特别的需要,个体的自身价值是否与之匹配,被称为“适任感”。只有当“满足度”和“适任感”达到理想状态时,个体才能乐意并长久就职于现任工作,而工作环境也才能接纳个体。因此,个体与工作环境最终会形成怎样的境况,取决于“满意度”和“适任感”双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方面低弱,个体和工作环境的关系都可能终结。

工作适应理论中的核心思想,即“个体需要与工作环境需要的双向匹配程度”的相关内容,同样适用于教师职业,教师需要与教育环境需要的双向匹配程度,决定了教师能否愉悦地坚守岗位。而这些内容,也是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中的主要模块之一,它影响着教师职业心理的形态、质量和运作。

(二)胜任特征理论

胜任特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个体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因素与其工作内容和绩效相关,工作绩效高的个体,其知识技能和个性动机方面呈现显著优势,换言之,这类个体的知识技能或个性动机等特征能帮助个体在工作中驾轻就熟,高效胜任,这些特征即为胜任特征。心理学家博亚特兹进一步解析了胜任特征的结构,提出了经典的洋葱模型。他把胜任特征由里及外地剖析分为三层,认为胜任特征的内核,即核心层是动机,中层是个性、自我形象和价值观,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洋葱模型揭示,个体首先需要具备适宜的工作动机,有工作的意愿和欲求,这是胜任特征的先决条件,其次才是个性和价值观等能否胜任于工作,在这些基础之上,个体精深的知识技能程度于工作而言才有价值。洋葱模型颇有见地,若个体的工作动机低下,缺乏热忱或激情,即使个性适宜、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也不能才尽其用、全心投入,甚至随时有抽离的想法,这种干扰或阻碍工作的状态,绩效自然不堪设想。

胜任特征理论,以及衍生的洋葱模型,都是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的核心架构,因为在复合模型中,职业心理的源泉及支流就是以洋葱模型为理论依据,而由支流汇总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圆盘,就是胜任特征理论的折射(详见图1)。

(三)职业发展理论

关于个体职业心理的发展,历年来很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不乏理论硕果,而本研究的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汲取的养分来源于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薩柏的职业发展五阶段理论[2] (P167),并将该理论中的核心词汇“自我概念”作为模型中的重要内容。

自我概念,是萨柏在描绘个体发展历程时提及的,他认为个体在职业生涯中历经五个阶段,由此个体从最初的职业选择走向职业成熟,萨柏将职业成熟界定为个体与个人年龄相适应的职业行为的发展程度与水准,也是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所达到的社会期望的程度。而个体的职业成熟,与个体的自我概念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个体在从业过程中,会形成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主要包括两类自我概念,其一是由性格、能力、智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组合的关乎人格的心理概念;其二是个体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同辈群体、劳务市场等场合而生成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这两类自我概念,随着个体工作经验的丰富,将会越来越清晰和精确。

萨柏的职业发展理论,可深度诠释教师的职业心理。教师在选择和初涉教育行业时,可能会出现困惑和迷茫,其缘由是教师关于教育工作的自我概念,或者对职业特征所需的人格概念,存在模糊含混的状况。随着频繁并深入地接触职业,混沌的自我概念会越来越明朗,这将影响教师日后的职业规划。

三、复合模型的建构

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心理的复合模型,既观照职业心理的层次,又糅合工作适应理论、胜任特征理论及职业发展理论等思想,它们汇聚成一个庞杂的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五大模块:职业心理泵力模块、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心境环境互动模块、职业发展心理模块和职业情怀模块。(详见图1)这五大模块构筑成民族地区教师的职业心理体系,由此滋生并演绎了丰富的内涵,它们既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又会出现彼此之间精诚合作、紧密联系的状态。

(一)职业心理泵力模块

职业心理泵力模块是教师职业心理的酝酿发酵和输送能量模块。该模块主要承担的职责就是将职业心理的三大源泉系统即导向系统、动力系统、能力系统中的能量精华,输送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模块,为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模块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丰润充盈职业心理素质模块的内涵,使之增添活力。

而职业心理的三大源泉系统各自的能量精华分别是:导向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动力系统的职业信念,能力系统的教育效能感[3] (P5)。这三种能量精华承载着艰巨的使命,它们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其他模块的质量或效果。

职业心理泵力模块不仅为职业心理素质模块输送养分,还与心境环境互动模块紧密联系,尤其是三种能量精华,即职业价值观、职业信念和教育效能感三者关系密切,因为在心境环境互动模块中,涵盖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民族地区为背景的工作环境,而这些会影响教师职业心理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工作环境与三种能量精华在协作过程中需确认两者是否匹配。在此,需要解析一下三种能量精华的两个核心概念,即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信念,因教育效能感前文已作了概述。

职业价值观,具体在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里,是指教师希望从事教育事业的态度倾向,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感情、职业意志、职业态度和职业纪律等,可见,唯有教师拥有职业价值观,才能拥有慎独精神,自觉自律地约束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并努力为之提升自我境界。

职业信念,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观念和想法,坚信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坚定不移、尽心尽责地为教育事业付出,深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能得到预期的回报。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同,会驱使教师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拥有不同的心境。

(二)职业心理素质模块

教师心理素质属于专业心理素质的范畴。而对其意蕴的理解,在我国,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郭黎岩认为教师心理素质应该是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而不是一切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徳则将其界定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

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中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对教师心理素质的界定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目标而必备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在《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建构与量表编制》一文中,通过调查法等深入研究了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发现教师的心理素质涵盖六个方面:职业认知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品性素质、职业情感素质、职业社会性素质和职业发展素质,这也是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模块的具体成分[4]。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模块是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中的重要枢纽,因为它与其他四个模块都联系密切。首先,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的源泉是心理泵力模块,泵力模块的三支能量精华——职业价值观、职业信念和教育效能感涌入其中,并与职业品性素质、职业情感素质、职业社会性素质汇聚,交融一体,形成教师心理素质模块。其次,职业心理素质模块与心境环境互动模块的关系可以说是紧密衔接。因为每日教师身处于工作环境或家庭环境中,且在两类环境中交换更替,对教师而言,两类环境的时间资源、精力分配、人际关系等方面需要协调,如若难以和谐交融,就有可能存在矛盾甚至危机,这时,需要教师心理素质模块的介入,倾尽所能地融合各类矛盾,从而化解危机。再次,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可以左右职业情怀模块的内容和状态。心理素质模块越丰盈和强大,教师职业情怀模块获得的正能量就越富足。那么教师的职业情怀就越容易形成积极情绪或情感,相反,就越容易形成消极或情感。最后,职业心理素质模块与职业发展心理模块的关系可谓血脉相连,因为职业心理素质模块会决定教师如何选择和规划自己的职业。

(三)心境環境互动模块

心境环境互动模块属于教师复合职业心理模型中的宏观层面,它由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两部分构成。教师的工作环境具有双重特性:一是民族性,因身处民族地区;二是变革性,因处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双重特性赋予教师艰巨的使命,即用革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新颖的思路、民族的特色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另外,工作之余,教师将融入生活环境,即家庭环境,在其中,教师也有可能承担重责。

心境环境互动模块不仅与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建立联系,两者还与职业心理泵力系统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即教师的工作环境能与泵力系统的职业价值观相匹配时,这股清流将为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带去活跃的因子,可激活职业能力素质,这使职业心理素质如虎添翼,更容易让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施展才能,彰显自我价值。

心理环境互动模块也与职业情怀模块存在关联,当教师的工作环境与家庭环境能和谐共生时,也就是教师一方面能在工作环境中成就一番事业,在家庭环境中能拥有美好生活,那么教师就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和成就感。当然,如果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带来的矛盾尖锐,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拼尽全力介入也不能调和时,那么两类环境带给教师的心理冲突就会升级,教师则容易体验到挫败感和迷茫感[5]。

(四)职业发展心理模块

教师职业心理发展模块是关乎教师职业选择与规划的重要模块,该模块中的核心成分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萨柏在职业发展理论中提及的关键词,前文已详谈,在此不再赘述。而教师的自我概念,主要是在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关于人格的概念,以及与职业相关的自我认知概念。

上述两类概念的萌生,与教师职业复合模型中的其他板块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最直接的联系是教师心理素质模块,但由于教师心理素质模块是复合模型的中枢系统,因此教师心理素质的内蕴,则由职业心理泵力模块三大系统滋生的源泉、心境环境互动模块糅合后的回流成分,以及职业心理情怀中的情绪情感的滋润,共同作用塑造了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概念。

职业发展心理模块还与教师职业情怀模块息息相关,对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

(五)职业情怀模块

职业情怀模块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情感体验,根据情绪情感是否促进教师职业行为的标准,可划分为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两大类。积极情绪情感包括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等,这些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工作绩效有所裨益,而消极情绪情感包括懈怠感、挫折感、失落感等,这些则会牵绊教师的职业行为和工作绩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哪类情绪情感占主导,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就教师职业心理复合模型而言,则是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模块、环境心境互动模块,以及职业发展心理模块的内容密不可分。

首先,教师的心理素质模块决定了教师能否从容不迫地应对教育工作中的各种任务,能否娴熟快捷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能否高效妥当地协调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如果教师的状态都是“能”,则很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情感,而如果答案是“否”,教师则更容易体验消极的情绪情感。教师体验的积极情绪情感,可以折回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让其增色添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教师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情感,则需要再次启动教师的心理素质模块帮助调适,如果调适成功,则消极的情绪情感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如果调适失败,则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更有可能影响教师职业的选择和规划。

其次,职业情怀模块还与环境心境互动模块交织一体,当教师的工作和家庭环境能和谐共生时,教师体验的是积极的情绪情感,如果工作和家庭环境彼此间存在冲突,教师付出时间精力也无能为力时,则容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情感。

最后,职业情怀模块还会影响教师的职业选择与规划。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教师坚持职业信念,“长相厮守”于教育岗位。而有了消极的情绪情感,教师则会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摇摆不定,有可能另谋他路。

参考文献

[1]胡平.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俞文钊,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3]周喜华.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发展与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王梅,马秀春.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建构与量表编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4-108.

[5]游旭群,杨睿娟.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探讨[J].教师发展研究,2017(4):69-75.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include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level, micro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macro psychological level. 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levels, and based on the work adaptation theory, competency theory,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Banduras theory of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compound model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ethnic areas. This model covers five module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umping modul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module, mental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module, career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module and professional feelings modu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correlation of these five modules in detail.

Key words:  ethnic area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compound model; professional values; professional belief

猜你喜欢
职业价值观民族地区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