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程娟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的一些不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简述了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复习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有效開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基本上都是一人一个看法,但并不妨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观。依据新课标的相关描述,物理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探究与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思维等。所以,核心素养下的复习教学还是要以创新物理情境为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使其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以此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形成。
二、 当前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备课不充分
由于复习教学主要是对旧知识的讲授,一些教师也未能正确认识复习教学的价值,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就不会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对初中物理所涵盖的知识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就会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备课。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会以试卷为载体,一边讲题一边带着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复习教学中,因为教师没有提前进行备课,所讲的内容和所用的资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并不了解,只是照着试卷讲题,既不能做到对错因的归纳,也无法拓展延伸,使复习教学成了讲解习题为主的教学。
(二)复习方法不当
许多物理教师对复习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觉得复习就是将旧的知识点通过新的授课方法讲授,让学生重新学习一遍即可,在教学中会将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要求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理论知识进行记忆,忽视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既没有突出重点也未能解决难点。在这样的复习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的,不需要复习也会,而没有掌握的也没有通过复习有所改变。此外,就是以做练习替代复习,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对知识结构进行完善,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这样只会让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改进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的策略
(一)重组知识结构,形成整体观念
复习教学主要是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转化为相应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在进入复习教学以后,通常需要教师将物理知识点进行分组切片处理,这样便于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但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从整个章节的高度、深度与广度进行重组,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以点发展到网状结构,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才是复习教学的关键。因此,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以往三步走(知识梳理、例题讲解、当堂训练)的常规教学模式,充其量知识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进行了巩固,并没有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学效率也就无法有效提升。
例如,在苏科版“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复习教学中,前面两个小节主要讲了二力平衡与牛顿第一定律,而这主要是为了最后一节而做准备,即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如果只是以知识逻辑角度来看,这一小节的教学应该先进行不受力时,物体会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并以此过渡到物体受力时,它的运动状态应该是什么样,这样才比较合理。不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在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平衡态与非平衡态是比较常见的,通过实验也可以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的时候要比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更加简单一些,因此教材在编排上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复习教学就不能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学生本身已经对这些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教师需要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形成整体观念,而不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掌握,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授课教师可以将主线设置为知识的发生,而暗线或辅线则可以设置为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具体做法如下,在复习教学中引入推小车情境,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辨析,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接着,探究物体运动中摩擦阻力所具有的影响,并引入伽利略的观点与牛顿的观点,进而对惯性、惯性定律回顾,让学生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进行总结与整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优化,形成整体观念。
(二)把握知识特点,突破认知障碍
教师除了要注重整体布局以外,还需要针对教学细节进行刻画,这样才能使复习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教学是由一个个联系紧密的细节所构成,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样也就需要这些细节支撑,任何课堂教学如果没有重视细节的作用,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以“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为例,它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力与运动的关系。在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且统治千年之久,其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观点源于生活经验与相关证据支持,这些与人们所看到的现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就会引起人们的共识。但是,他所提出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就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让人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可见,在物理学习中科学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材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的方式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是在斜面小车实验探究中,只能观察到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路程,并没有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特点显示出来。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存在一个认知盲点,这会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此,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给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频闪照片,显示出该过程特点,从而让学生思维可以逐渐由形象走向抽象。
(三)挖掘知识内涵,感受文化熏陶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各种系统的科学方法与显性的理论成果,而需要深入探究才能掌握的是隐藏其后的独立精神、科学且理性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一并构成了物理文化。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向学生讲授了概念、定律、原理和公式等,并没有注重学生精神的提升和唤醒他们的心灵,这只能应付考试,无益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所以,对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显性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能够重新对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究,从思考中发现、感悟,进而受到物理文化与科学态度的熏陶,渐渐形成物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