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目标。基于此,将问题导学法灵活运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最终实现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目标。
基于此,文章对问题导学法的内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物理问题教學法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应用
一、引言
从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上来说,物理学科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在这一学科中,无论是物理原理,还是物理规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而得出来的,并且需要通过物理实验进行验证。因此,物理学科极度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物理课堂教学不再固守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知识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等,并形成科学的态度。面对这一全新的要求,教师唯有跳出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这一途径,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最终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知识的构建,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问题导学法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一)问题导学法内涵解析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而出现,并且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问题是核心和关键,主要是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结合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引领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导学”中则蕴含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一学习模式下,“导”是围绕“学”而展开的,并且是为“学”所提供服务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最终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问题导学法将物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呈现出显著的价值:一方面,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真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彻底结束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逐渐进入到“我要学”的状态。另一方面,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受到物理学科、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致使物理课堂出现了严重的低效化。而通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在物理问题的引导下,更好地完成了知识探究效果,显著提升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在问题导学法模式下,学生在问题引导的知识探究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也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探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等,并拓展了自身的物理思维,真正实现了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三、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核心,也是开展学习的主要线索,以问题解决作为主要的学习过程。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应重视并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来说,应注意:(1)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应对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情境,确保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其相符合,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2)问题情境必须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契合,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灵活运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构建中。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先让两名学生上来,分别给学生准备了一张纸,将其中一张纸揉成纸团,并向学生发出问题“如果将一张纸和一个纸团从同一个高度扔下来,哪一个会先落下来?”学生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纸团会先落下来”。之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猜想,对其展开实验,进而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如此一来,在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有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二)合作探究,完成问题的探索解决
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下,如何对问题进行解决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和核心。面对这一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引领学生紧紧围绕教师提出来的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通过思考、交流、讨论等环节,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与获取。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就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来说,具备三个显著的特点,即:(1)科学、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基础。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以4-6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并保证组内成员之间存在能力差异,组间成员之间能力相当;(2)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必须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小组中所有的成员紧紧围绕这一学习目标,展开知识的探究学习;(3)在具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可充分借助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学习。
(三)结合问题运用,开展课堂导学
面对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师在组织和开展问题导学法教学时,应结合物理教材的内容,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物理问题,引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问题展开思考、解决。如此一来,不仅实现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物理核心素养,也使得物理探究问题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在“静电现象”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就结合这一部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在冬季夜晚的时候,我们在脱毛衣的时候,常常出现噼里啪啦的现象,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还存在静电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实际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学习中。
(四)循序渐进导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目标。问题导学法教学的核心就是借助问题的引导,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相关知识的自主构建中,最终完成知识体系的構建,并发展和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在从简答到复杂问题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焦耳定律”这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就遵循这一原则,精心设计了导学问题:教师以生活中的电器作为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哪些电器会发出热量?”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逐渐进入到电流热效应这一主题中。接着,教师围绕“电热器发出热量的原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对电器内部发热的金属丝与常规金属进行对比,使得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明确“电阻对于发热的作用”。之后,教师再次围绕“电流通过电阻发热”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如此一来,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下,使得通过层层思考,逐渐完成本章节内容的主动建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提升。
四、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应用注意事项
面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求,物理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时,为了保障其应用效果,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问题导学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选择问题是核心和关键。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物理教学目标、物理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等,精心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究学习中。
第二,抓住提问的最佳时间,在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为了保障问题教学法应用的效果,教师应关注问题提出的最佳时间。因为问题提出的时间与效果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直接决定了问题教学法开展的效果。具体来说,当教师在为新课做铺垫时、在讲课的时候、在对重难点进行深化时,都是提问的最佳时间。
第三,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为了保障其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紧张现象、焦虑情绪,进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学习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高中物理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物理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发展和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最终实现核心素养下的物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新.“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2020(5):38,40.
[2]曾祥军.高中物理“问题导学法”的实施策略及教学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3]郭友波.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18(33):41.
[4]李文彬.问题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7(12):310.
[5]严井其.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普童话,2017(38):11.
[6]王斯,刘翔.高中物理问题导学的设计与思考[J].湖南中学物理,2016,31(7):35-37.
作者简介:刘桂芳,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