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研究

2021-05-27 21:24黄永荣
美与时代·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机制建设,成为高校美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以美育人”的视域下,梳理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历史传统和理论基础,分析其管理结构和标准,从内容管理、计划管理、学习环境管理、评价管理四个方面探讨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实施的有效路径,把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落到实处。

关键词:美育实践;课程化管理;核心素养

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是一个选择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来引导学习者感受和正确欣赏美,并体现发展学习者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取向的过程。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聚焦知识建构、道德发展、情感交流、人格完善,注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给学习者们更多的实践活动空间,实现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美育实践活动

课程化管理的历史传统与理论基础

(一)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历史传统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明史中的一个重要时代,人文主义树立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走出了一条顺应人性发展的正确的教育之路。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引导学习者热爱生活,这与当时封建教育的禁欲主义迥然不同。在课程方面,注重学生宗教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但并未带来思想家们向往的理想世界,人在精神层面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反而出现了人格分裂的危机,这促使西方哲学家们积极探索。基于自己的教育思想,法国的卢梭认为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德国的席勒认为“游戏冲动”就是美或艺术,美和艺术才能创造游戏冲动,改善人性。19世纪中期后的美育实践活动为人们个性情感的解放和升华提供了一种现实的空间,尊重人的个性,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保持个体活泼的生命。

20世纪初的中国,基于对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寻求改造社会的目的,蔡元培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模式对西方美育内涵进行衍化,最终指向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完善自我、改造社会。1919年,中国创建了第一个美育团体“中华美育会”。

现阶段,我国的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虽然涉及多种独特的主题,但这些主题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体系。

(二)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普遍认为是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的。1750年,他的专著《美学》的第一卷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基础,真正为个体的完善发展指明了出路。

20世纪中叶,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是美育方面的杰出代表。马卡连柯认为,文明行为、优美环境和课余外生活都属于美育课程的范畴。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理論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他认为只有智育、劳动教育、体育、审美教育相互交织渗透,并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完整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徐悲鸿教育美院强调学习者的重要技法从实践活动中观察体验,寻求自然规律。丰子恺以炽热的情感呼吁大家重视美育实践活动。他发表的画作以“漫画”的题头称之。朱光潜的美育著作《悲剧心理学》《谈美》《论诗》以及普及美育知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些都为美育课程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搭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平台,构建管理模式,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高校美育工作建设。

二、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结构与标准

(一)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结构

1.基于课堂、以校为本的课程化管理结构

就高校内部而言,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习者三个方面。其中,相关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担负开发美育实践活动的领导组织责任。教师要增加发现任务、寻找活动信息的创新能力,并与他人通力合作,制定详尽的实践活动方案,及时评估调整方案,维持实践活动的高效性。

在基于课堂、以校为本的美育课程化管理中,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美的原则”和“美的规律”,美育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渗透到学习者的心灵,使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学习者审美世界的精神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创建和美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中,锻炼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思想人品,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完美人格。以校为本的美育实践活动既是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又兼具跨多种学科学习的作用。

2.基于校外创新型活动的课程化管理结构

高校可以调查了解本地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及文化发展方向,研究预判当地未来发展趋势,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课程。校外课程化管理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形成教育合力,突出特色。以菏泽学院为例,以牡丹文化为切入点向四周辐射,因势利导,以美育促进学习者个性和特长发展。

校外美育实践活动场所极为广泛,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都可以作为活动的空间。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高等院校可以利用社会各类文化,有效普及艺术基础知识,建构学习者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学习者的完美人格。教师通过校外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发,打破把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实现对课堂教育资源的有机补充、柔性完善,形成本校的美育教学特色。

(二)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标准

1.自主性和共生性相结合,重视发展感性

在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中,教师要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等能力。在美育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为学习者提供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空间;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真正成为了活动实践的主体。美育实践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教会学习者去思考、去感悟,帮助学习者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同时,教师的审美心理也在感知、体验中进一步升华,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成长。

2.双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突出创新特色

高校美育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作用,逐步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意识。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让学习者走出课堂,走出封闭的教学环境,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在开放的、动态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去感悟和体验美。美育实践活动涉及范围较广,但高校美育实践活动可以抓少、抓精,有自身特色,创出名气,这对提高审美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树立高校形象有着积极意义。

3.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中的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

在美育实践活动中,要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的审美关系,既能為实践活动中的师生双向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又为提高学习者的审美修养创造条件。教师是美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者,要从学习者角度思考问题,与学习者进行真诚、积极、充分的对话交流。教师要根据学习者活动反馈的信息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人格心理健全发展。

三、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实施

(一)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内容管理

1.以教师为中心的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内容管理

教师只有掌握高校美育课程管理的相关认识和理论,了解其在学习者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认识其性质和特点,掌握实施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正确把握实施途径,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应有作用。

在美育实践活动课程中,学习者通过实践探索得到自我的提升发展,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活动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从内心接受这一转变。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以美育活动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精心设计活动。基于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意识,实现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2.学习者为中心的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内容管理

美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学习者精神成长的过程。学习者是课程内容管理的积极参与者,课程应尊重学习者意见及价值观的多元性,重视学习者个体的体验和探索。美育实践活动内容与方法应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及内在动力来确定,也可根据个体学习者的特点达到个性化美育教学目标。

美育实践活动课程使学习者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结合教师安排去选择活动内容,这也要求学习者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强烈的自主活动欲望。美育课程的制定要适应学习者的能力、需要,活动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计划管理

1.课程计划

详细的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能为学习者提供连续不断的审美教育,并保证个体学习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实现制定的美育目标。课程计划应满足课程需要和学习者个体需求,反映学校教育理念,结合区域特征,强化学校特色。

课程计划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制定计划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使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并契合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激发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创造美的动力。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使学习者参加美育实践活动成为教育的一种常态。要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活动样式,逐步实现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健全人格和美化心灵为宗旨。计划制定可以以调查问卷为辅助,使校内外的美育实践活动有机统一。

2.小组计划

小组计划是高校美育课程计划制定的参考依据。小组计划要求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加强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资源共享。小组计划实施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前期论证,论证实施的可行性,计划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活动过程是否妥当等。课程计划的实施能够转化为学习者一系列清晰的小组目标计划,这对课程计划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组计划既提出有意义的美育实践活动方案计划,也要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现审美情感的投入。各小组的异质互补使小组计划各具特色,对共同活动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估,寻求进一步提高高校美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3.学习者个体计划

学习者个体美育实践活动计划是小组计划、课程计划的参考依据。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体兴趣爱好计划活动内容,通过计划体现其主动参与意识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消除课程计划、小组计划中存在的无层次性、无差异性等问题,通过个体计划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习者的差异。此外,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将美育活动与生活、生长、生命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培养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体计划尊重学习者主体,促进完整美育人格建构。教师对学习者个体计划要给予及时中肯评价,给个性的自由表现发展留出充分空间。教师应综合个体计划进行审美选择和评价,因材施教,以审美理想烛照学习者的精神世界。

(三)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学习环境管理

1.校内学习环境管理

高校校内环境是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应按照美的规律管理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含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文化景观,外在物质景观包括学校建筑、园林、雕塑、服饰等;内在的精神文化景观指学校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要素。高校环境的管理要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无论是学校物质景观还是精神文化景观都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物质景观的美育管理目标就是要使相对抽象的精神文化景观得以在师生之间以具体形象进行展现,进而引领学习者关注社会和他人,营造审美化的校园环境。在健康和谐的学校环境中有组织地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课程,使学习者在审美化的校园环境中完善人格。

2.校外学习环境管理

校外环境是美育实践活动的最大课堂。美育实践活动的校外环境包括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在广阔的环境中开展活动,使教室的墙壁具有可穿透性,并能与校内美育建立新的联系。环境的改变也改变了学习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态度,及高校师生对美育实践活动的态度。有效的校外学习环境需要教师能为学习者提供安全并且美育资源丰富的场所。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对校外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从环境分析、计划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把美育理念落到实处。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与现代美育理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校外美育资源丰富多彩,环境管理要分步骤、循序推进。

3.学习虚拟环境管理

学习虚拟环境是高校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手段之一,为学习者基本技能的发展提供平台。网络世界资料海量,教师可以根据美育目标的要求,把数字资源转化为美育活动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在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虚拟环境管理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者通过获取信息建构审美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虚拟环境作为美育实践活动开发工具这一价值功能,对活动内容进行深层创造。此外,在管理中要确保虚拟环境的安全性、互动性、探索性,并保障学习者有自主想象、创新发展的空间,有计划地安排何时、何地、何种方式进入虚拟环境活动,创建多种渠道去获取、评估学习者活动信息。教师对环境管理持理性、开放和发展的态度,会对学习者形成一种激励,便于日后创造性地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管理的多样性能为学习者美育活动过程提供支持,学习的社会性会因为虚拟环境的使用而增强。

(四)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评价方式管理

1.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评价要求

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评价是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在结合国内外相对完善的有关美育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上,逐步建构符合本校的有效評价体系,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课程目标应与国家美育培养目标导向一致,符合国家有关美育方针政策;(2)课程体现的价值追求应符合学习者审美发展需求与参与兴趣;(3)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在美育课程实施中体现出来,计划清晰,可操作性强;(4)课程层次性较强,各分解目标要素之间要有协同性和发展性,并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要求应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要求和教师的反思性评价要求,要强调民主性和人性化的发展。

2.动态化过程评价和结果式评价相结合

动态化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估高校美育课程实施过程并及时监测存在的问题,如美育实践活动是否按照计划开展,是否以有效的方法利用现有的美育课程资源,过程的重要特点有哪些,学习者参与活动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创新实践能力。动态化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对课程及其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调整,分项量化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活动目标实现情况等。结果式评价是一种较宏观的、综合性评价模式,需要教师收集与结果有关的课程资源,采取综合定性评价和分项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式评价要凸显课程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评估理论在美育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及美育实践活动对学习者的影响值。结果式评价最终可以用成果方式的呈现,评估成果具有推广使用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获得最大范围内的教育效益。两种评价方式不能割裂开来,教师要结合起来使用,详细制定能够评价整个美育课程的标准,把标准与学校的核心目标、价值观等联系起来,建构符合所在高校的评价理论与模型。

四、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是高校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美育课程管理的发展强调以课程为载体,以美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系统规范有序化的活动过程为保证,让学习者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科之间的通融性、知识的网络性和美育实践活动的多学科性日益明显,这就决定了美育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课程化管理更应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强化学科之间的结构联系,促进美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实施不同的美育评价目标。有学者强调美育要走出理性主义,通过想象力和直觉关注课程的艺术美学性。高校美育课程化管理改革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教师要认真梳理研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其走向,从本校实情出发,努力构建有本地高校特色的美育课程改革理论框架。

五、结语

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是一项开放、合作、新颖、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高校的美育理念、教师素质、教学资源、管理机制以及课程意识等多个方面,高校教师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发出适应本校的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方晴,姜晓华.美育与学校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戴维·米德伍德,伯顿.课程管理[M].吕良环,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于文书.大学美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黄永荣,硕士,菏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画论。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