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21-05-27 17:23高国娇
教育界·A 2021年5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

高国娇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如何培养小学生正确“三观”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为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家校共育与心理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对两者的融合策略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小学;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融合策略

一、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概述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重心始终放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上,缺乏对实践教育的重视,最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模式和内容过于传统、枯燥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新媒体相互融合的时代,教师开展教学的载体仍旧为传统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影响。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未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脱离现实生活,教学水平难以提升,无法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科学指导和适当调整,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现阶段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究其原因,不仅包括学生正处于易受网络影响的年龄阶段,而且包括当前家校共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存在教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兴趣度较低以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弊端影响愈演愈烈等挑战。单一化课程体系的开展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存在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对教师和家长所提建议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加剧矛盾产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众所周知,在课程体系中,德育在塑造学生“三观”以及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否,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想从根本上规避上述问题的出现,将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实施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家校共育针对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新形势下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所谓“家校共育”,简单来讲,就是在当前新课程体系下,家庭和学校通过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为此,在后期教学中,需做好如下工作。

(一)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构建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践行者,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成效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使命。为确保家校共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性、科學性,强化教师综合素养,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是现阶段各教育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

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无论是身体变化还是思想情感方面的波动都极易导致他们陷入困惑。教师倘若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将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三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从根本上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健全的心理品质,需要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如下。

其一,班主任方面。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比较长,其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暑期培训以及在线教学等方式,加强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了解,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教学方式(情景创设、换位思考)的基础上,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需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其二,任课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对于家校共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也具有一定影响,是推动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提出和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联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还可以把生活经历与相关社会背景积极引入到课堂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在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愈发深入、互联网影响力十分巨大的新时代,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健全学生人格,培养正确“三观”,是当前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随着学校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部分学校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外部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的重视度,未能为学生构建一种活跃、健康的文化氛围。长期处在沉闷的校园环境中,小学生不仅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会影响未来的成长。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在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下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变化,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变化,则会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为从根本上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确保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学校需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现有教育资源,打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且充满活力的校园,帮助学生疏解不良心理情绪,构建完善人格,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要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团委组织建设,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目标,对德育课程不断优化,确保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另外,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疏导以及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到政府、家庭、学校三位一体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长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育手段。换言之,要想使学生成为道德素质高尚的人,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长需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当发现有不良网络信息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赏花活动,一方面可以在游玩中提高学生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家长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所了解;一方面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买票、安排赏花、游玩项目、午餐和安排回程方式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家长的辛苦。

家长也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不能将孩子送入学校后就漠不关心或者对孩子成绩不满意使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等。学校需要定期与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对家长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进行培训。只有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协助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构建,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

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需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平台规范的法律法规,在保证网络平台开放性的同时,加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筛选与过滤。这样政府、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下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愈发深入的新时代,加强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能为社会的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将家校共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现阶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裴珮.初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J].新课程(中),2019,12(06):228-230.

顾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8,11(08):88-89.

饶伟兵.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特殊方法探讨[J].中华少年,2018,12(05):23-24.

李祎.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支撑工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杜瑞红.家校合作理念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189-190.

刘卫红.家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J].科学咨询.2020,(23).153.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