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水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人民医院,湖北 通山 437600)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肝病。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指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区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结节、假小叶,进而使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被称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黄疸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水、门静脉高压、脾肿大、双下肢浮肿、消瘦、面色晦暗、纳差、蜘蛛痣、肝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1]。本文主要是探讨用乙肝抗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
选择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7 月期间收治的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认知功能正常;病历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存在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对用药的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2 例)与对照组(42 例)。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15 例;其年龄为43 ~79 岁,平均年龄为(59.52±2.24)岁。其肝硬化的病程为2 ~12 年,平均病程为(8.34±2.45)年;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有27 例、15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4 例;其年龄为44 ~78 岁,平均年龄为(59.63±2.61)岁。其肝硬化的病程为2 ~14 年,平均病程为(8.90±2.62)年;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有25 例、1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2、叶酸、降酶退黄药、肝细胞保护剂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用恩替卡韦(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每次服0.5 mg,每天服1 次,共用药3 个月。用恩替卡韦(其用法同上)联合乙肝抗纤汤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乙肝抗纤汤的组方是:黄芪30 g、川芎15 g、鳖甲30 g、太子参30 g,柴胡9 g、炮山甲10 g、丹参20 g、茯苓15 g、白术15 g、菟丝子15 g、蜈蚣15 g、汉防己12 g、当归12 g、甘草6 g。黄疸严重者于方中加入绵茵陈,疲乏严重者于方中加入西洋参,胁痛严重者于方中加入元胡和郁金,纳差严重者于方中加入山楂。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连续用药3 个月。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脾脏的厚度、门静脉的内径、血清HBV-DNA、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后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透明质酸(HA)的水平明显改善,其HBV-DNA 和HBeAg 检测的结果呈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血清ALT、AST和HA 的水平有所改善,其血清HBV-DNA 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3,其HBeAg 检测的结果呈阴性或阳性。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其血清ALT、AST和HA 的水平未得到改善,其血清HBV-DNA 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3,其HBeAg 检测的结果呈阳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2]。
用SPSS 24.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脾脏的厚度、门静脉的内径及血清HBV-DNA、IL-6 和IL-8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脾脏的厚度和门静脉的内径均小于对照组患者,其血清HBV-DNA、IL-6 和IL-8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s)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 时间 脾脏的厚度(cm) 门静脉的内径(cm) 血清HBV-DNA(log10copies/mL) 血清IL-6(ng/L) 血清IL-8(μg/L)观察组(42 例) 治疗前 4.76±0.56 1.41±0.45 6.12±1.56 146.13±26.91 0.69±0.08治疗后 3.32±0.45* 1.01±0.21* 3.01±0.34* 75.56±13.21* 0.25±0.01*对照组(42 例) 治疗前 4.78±0.58 1.43±0.46 6.14±1.57 146.17±26.57 0.68±0.07治疗后 3.97±0.51 1.24±0.34 4.78±0.67 114.56±16.78 0.35±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传染性肝病。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为72.6137/10 万,2018 年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为71.988 1/10 万,2019 年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为71.7698/10 万。此病患者的病情若持续进展,其肝细胞会不断发生变性、坏死,导致其肝脏中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引起肝纤维化并形成结节、假小叶,进而可发生肝硬化[3]。乙型肝炎肝硬化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尚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因此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下降明显,可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等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3]。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其肝脏内HBV 的复制。恩替卡韦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药物,能对HBV 聚合酶起到抑制作用,阻止HBV 前基因组DNA 中mRNA 反转录负链的产生,从而可抑制HBV-NDA 正链的形成,起到抗HBV 的作用[4-5]。中医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属于“胁痛”的范畴,其病机多为情志郁结、感受邪毒、饮食不节、黄疸日久等导致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郁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脾失健运日久可致肾亏,最终可伤及肾阴肾阳,形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中医主张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面着手治疗此病[6-7]。本研究所用的乙肝抗纤汤中,黄芪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川芎可活血祛瘀、行气开郁,鳖甲可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太子参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柴胡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炮山甲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丹参、当归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茯苓可利水渗湿、益脾和胃,白术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菟丝子可滋补肝肾,蜈蚣可祛风、解痉、解毒,汉防己可利水消肿、祛风止痛,甘草可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共奏健脾养血、清热利湿、益气解郁、活血化瘀之功[8-9]。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乙肝抗纤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减轻患者肝脏的炎症反应,抑制其肝纤维化,改善其肝功能[10-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和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这与黄群[13]、贾华锋[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用乙肝抗纤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其脾脏的厚度和门静脉的内径,降低其血清HBV-DNA、IL-6和IL-8 的水平,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