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胜,张 勇
(黄梅县中医院,湖北 黄梅 435500)
掌指骨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掌指骨骨折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导致其发生掌指骨畸形、指关节僵硬等,从而影响其手部功能[1]。大量的研究表明,接受克氏针内固定术的掌指骨骨折患者较易发生指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其预后[2-3]。微型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近年来,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被应用于掌指骨骨折的治疗中。本文主要是探讨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将2019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期间在黄梅县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 例掌指骨骨折患者分为克氏针组(n=43)和钢板组(n=43)。在克氏针组患者中,有男24 例(占55.81%),女19 例(占44.19%);其年龄为22 ~56 岁,平均年龄为(36.28±4.62)岁;其中,掌骨骨折患者有22例(占51.16%),指骨骨折患者有21 例(占48.84%)。在钢板组患者中,有男25 例(占58.14%),女18 例(占41.86%);其年龄为22 ~57 岁,平均年龄为(36.17±4.56)岁;其中,掌骨骨折患者有23 例(占53.49%),指骨骨折患者有20 例(占46.5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患有掌指骨骨折。2)患者所发生的骨折均为新鲜骨折。3)患者具有进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或克氏针内固定术的手术指征。其排除标准是:1)患者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或精神疾病。2)患者合并有重要器官的严重疾病。3)患者存在沟通障碍。4)患者拒绝参加本次研究。
对克氏针组患者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术。方法是: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使其患肢外展。2)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施术者先对其进行清创处理。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克氏针单针内固定术或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对患者进行克氏针单针内固定术时,施术者先对其骨折端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将直径为1.0 mm 或1.2 mm 的克氏针刺入患者的骨折处。最后,用石膏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外固定。对患者进行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时,施术者先在其骨折部位的皮肤处做一个纵向切口,充分暴露其骨折端,并对其骨折端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将2 根克氏针交叉刺入患者的骨折处,直达其掌指骨的骨髓腔,并使克氏针的针尖偏向其掌骨方向。最后,关闭手术切口,并用石膏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外固定。对钢板组患者进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方法是: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对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施术者先对其进行清创处理。3)根据患者骨折的情况,确定其手术切口的位置及手术入路。4)在患者骨折端的背侧做一个纵向的弧形切口,牵拉其指肌腱,充分暴露其骨折端。5)清除患者骨折端周围坏死的组织,并对其骨折端进行手法复位。6)待施术者对复位的效果满意后,为患者选择适合的微型钢板及螺钉。7)在患者的骨折端置入微型钢板,并用螺钉对微型钢板进行固定。8)关闭手术切口。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并指导其进行指关节功能锻炼。
观察两组患者骨折端愈合的时间、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将两组患者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优:治疗后,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骨折端完全愈合,其愈合后的骨折端未出现成角移位、缩短移位、旋转移位、骨块移位等情况,其指关节屈曲的角度>220°。2)良:治疗后,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骨折端愈合良好,其愈合后的骨折端未出现成角移位、缩短移位、旋转移位等情况,但出现骨块移位(移位的距离<1 mm)的情况,其指关节屈曲的角度为180°~220°3)差:治疗后,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骨折端愈合较差,其愈合后的骨折端出现旋转移位、缩短移位(移位的距离≥1 mm)的情况,其指关节屈曲的角度<180°。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该调查问卷Cronbach’s alpha 的系数为0.85,重测效度为0.87。满分为20 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评分>16 分,说明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评分为12 ~16 分,说明患者对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评分<12 分,说明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 基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钢板组患者骨折端愈合的时间〔(6.86±1.28)周〕短于克氏针组患者骨折端愈合的时间〔(9.26±2.47)周〕,t=5.657,P=0.000。
治疗后,与克氏针组患者相比,钢板组患者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
治疗后,钢板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100%)高于克氏针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83.72%),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例(%)]
治疗后,在克氏针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为针道感染的患者有4 例,为骨折端延迟愈合的患者有2 例,为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有2 例;在钢板组患者中,术后并发症为针道感染的患者有1 例。治疗后,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33%(1/43)〕低于克氏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8.60%(8/43)〕,χ²=4.468,P=0.014。
掌指骨均为短小的管状骨,其在周围关节、肌肉及肌腱上的附着点较多。有研究表明,接受手术治疗的掌指骨骨折患者较易发生掌指骨畸形等术后并发症[5]。因此,在对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施术者要确保对其骨折端进行固定的效果,从而避免其骨折端出现缩短移位、旋转移位等情况。以往,临床上常对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外固定术(如石膏外固定术、夹板外固定术等)。临床实践证实,掌指骨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术后,较易发生针道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从而影响其预后[6]。近年来,内固定术(如克氏针内固定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等)被广泛地应用于掌指骨骨折的治疗中。克氏针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费用低等特点。临床实践证实,对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较好,不会影响其骨折端的血运。但也有研究表明,接受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的掌指骨骨折患者较易发生针道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7]。微型钢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材料。有研究表明,掌指骨骨折患者在接受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易发生骨折端延迟愈合,从而有利于恢复其掌指关节的功能[8]。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对掌指骨骨折患者进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缩短其骨折端愈合的时间,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