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杰
(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四川 乐山 617000)
临床上常对胃肠道病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近年来,腹腔镜手术逐渐被应用于对胃肠道病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中。该术式具有创伤性小、患者康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症状轻等特点[1]。在施行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中,操作者在观察病灶时存在一定的障碍,可能无法确定病变的位置,因此部分患者需转行开腹手术。有学者认为,在腹腔镜手术中加用结肠镜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结肠镜联合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在治疗胃肠道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将2018 年4 月至2019 年2 月期间在武警四川总队医院接受胃肠微创手术的62 例胃肠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患者被确诊患有胃息肉、胃间质瘤、胃出血、肠息肉或早期结肠癌,且具有进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3)患者的年龄为36 ~76岁。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2)患者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3)患者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4)患者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较低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在这62 例患者中,病情为胃息肉、胃间质瘤、胃出血、肠息肉及早期结肠癌的患者分别有20 例、15 例、10 例、12 例及5 例。将这62 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22)。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0 例;其年龄为38 ~76 岁,平均年龄为(56.25±12.65)岁。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10 例;其年龄为36 ~76 岁,平均年龄为(53.75±12.6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思(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了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方法是:1)术前,对患者的胃肠道进行常规准备,并为其放置尿管。2)协助进行胃部手术的患者取仰卧抬头位。告知接受结直肠手术的患者保持微低头截石位,并将其腰骶部垫高。3)为患者建立气腹,将气腹的压力保持在10 ~12 mmHg 之间。在患者脐下5 mm 处做一个手术切口并置入腹腔镜,探查其病变部位,完成手术治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结肠镜联合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方法是:1)为患者置入腹腔镜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2)为接受结直肠术的患者经肛门置入结肠镜,在腹腔镜及结肠镜的配合下确定病变部位并使用钛夹对病灶进行固定。切除结肠上的病变部分,并对肠道进行吻合。为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患者进行腹腔内病灶切除术,并从肛门伸入圆形吻合器对其实施肠道吻合术。术前6 h,告知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禁食。对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检查,了解其肝内外胆管的形态、结石的大小、数量和位置。在十二指肠乳头11 点钟~12 点钟的位置实施结肠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在十二指肠乳头对应的位置做一个长约1 ~2 cm 的切口,然后用取石网篮或球囊取出直径<1 cm 的结石,用碎石器粉碎直径≥1 cm 的结石并将其取出。为患者进行胆道造影,确定结石完全取出且胆道下段完全通畅后,对其进行鼻胆管引流。告知患者在术后24 h 内禁食,对其进行补液、抑酸、抗感染、抑酶及预防胰腺炎等常规治疗。若患者在术后的3 ~5 d 出现持续腹痛的症状,其血常规及尿淀粉酶的检查结果无异常,且其未出现发热的症状,可对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拔除鼻胆管[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术毕至排气的时间及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等手术指标。
对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8.78±21.65)min,术中的出血量为(103.09±32.94)mL,住院的时间为(9.06±1.32)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7.78±34.20)min,术中的出血量为(39.00±22.26)mL,住院的时间为(8.05±1.23)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更长,其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其住院的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接受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为(4.02±1.70)d, 术毕至排气的时间为(4.38±1.33)h,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为(4.00±1.38)d ;观察组患者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为(2.21±0.23)d, 术毕至排气的时间为(3.10±1.00)h,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为(1.30±0.25)d。接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毕至肠鸣音恢复、术毕至排气及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均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毕至肠鸣音恢复、术毕至排气及术毕至恢复进食时间的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术毕至肠鸣音恢复、术毕至排气及术毕至恢复进食时间的对比(± s)
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d)观察组(n=22) 2.21±0.23 3.10±1.00 1.30±0.25对照组(n=40) 4.02±1.70 4.38±1.33 4.00±1.38 t 值 4.950 3.938 9.063 P 值 0.000 0.000 0.000组别 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d)术毕至排气的时间(h)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对胃肠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中。但是单用腹腔镜手术对胃肠道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实施开腹手术时,操作者在处理病灶时可体会到一种直观的精细触感。进行腹腔镜手术时,操作者不能体会到这种精细触感,对一些在腹腔内生长、病变程度较小的肿瘤或未导致胃肠道浆膜面异常改变的病灶,仅通过器械的碰触和镜下观察无法确定具体的病变范围[3]。胃间质瘤及胃息肉患者的病灶通常倾向于腔内生长,腔外仅发生隆起型改变,因此仅使用腹腔镜技术不能准确定位病灶的范围,需结合结肠镜方可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结肠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包括腹腔镜辅助结肠镜下手术和结肠镜辅助腹腔镜下手术。结肠镜在腹腔镜的辅助下,对于一些受结肠镜视角限制不能切除的隐蔽部位病灶,通过进行牵拉等操作可使其更好地暴露在结肠镜下,从而可将病灶彻底切除[4]。腹腔镜在结肠镜的帮助下,可对病灶范围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可缩小造成手术创伤的范围。由此可见,在微创手术中联用腹腔镜和结肠镜可提高对病灶定位的精确度,避免发生过度治疗,有效地解决术前镜下观察与术中所见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更长。这可能是因为,双镜下的手术操作属于特殊病灶作业,操作者要在实施常规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加用结肠镜手术,故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较长。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其住院、术毕至肠鸣音恢复、术毕至排气及术毕至恢复进食的时间均更短。这可能是因为,进行双镜手术时对病灶范围的定位及对病灶情况的观察更全面、更细致,术中的操作视野更清晰,因此手术的创伤性较小。苏畅等[2]在研究中对1 例存在胃底病变的升结肠癌患者进行治疗。该患者的结肠肝曲内出现的增殖性肿物堵塞肠腔,导致肠镜无法通过。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胃肿瘤结肠镜黏膜下剥离术及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0 min,其胃肿瘤结肠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出血量为30 mL,其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出血量为70 mL,其术后未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该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综上所述,对胃肠道病变患者进行结肠镜联合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的效果确切,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速度较快,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