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莹瑞,李菊莲
(1.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730020)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女性颜面部,以颧部、额部、鼻、眼眶及口唇周围出现淡褐色、黄褐色或棕褐色斑片为临床表现的色素沉着性损美性疾病。其属中医学“面尘”、“肝斑”、“黧黑斑”等范畴。该病发病率高,治疗较为棘手,属皮肤科难治性病症,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因其诱发因素众多,单一疗法治疗本病疗效局限,临床常将多种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针刺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联合疗法,针刺与穴位注射联合应用既可产生针刺的机械性刺激,又能产生药物的理化性作用,具有作用直接,疗效突出,绿色安全等作用优势而为临床所常用[1-3]。磁极美容针是近年来将传统针灸与现代磁疗有机结合而研制的新型针具,但用其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报道较少。笔者在跟随导师侍诊期间,导师利用磁极美容针围刺联合背俞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48例患者均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减肥美容科门诊的女性患者,年龄最小19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5年。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临床诊断[4]: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性反应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参考十版《中医外科学》[5]中黧黑斑的辩证分型制定标准:①肝郁气滞型:斑色深褐,弥漫分部;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计18例。②肝肾不足型:斑色褐黑,面色晦暗,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计8例。③脾虚湿蕴型: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有疲乏无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细,计12例。④气滞血瘀型:斑色灰褐或黑褐,多伴有慢性肝病病史,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涩,计10例。
取穴:颜面局部斑片区,选用0.18mm×10mm臻正牌N极或S极磁极美容针(固始县臻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标准号:GB2024-1994),若斑片较大,则于色斑局部边缘进行围刺,中间部分散刺;若斑片较小,则直接于色斑局部散刺。操作:平刺进针,进针角度约为15°-20°,进针深度约3-5mm,各针针距约0.5-1cm,不强求得气,共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隔日1次,每周3次。
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化瘀消斑为治则,主穴选:合谷、期门、肝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肝郁气滞型配太冲;气滞血瘀型配膻中、血海;脾虚湿蕴型配脾俞、阴陵泉;肝肾阴虚型配太溪、肾俞。选用0.30×0.40mm华成牌1.5寸毫针,押手揣穴,刺手进针约10-12mm,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
取穴:按辩证结果及黄褐斑发病部位的不同交替选取背俞穴肺俞、心俞、膈俞、胆俞、肝俞,每次选2组,4个穴位。丹参注射液:选用丹参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ml)。操作方法:用2.5ml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2ml,每穴注射0.5ml,注射完毕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片刻,每周注射1次。
以上治疗4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2.1 治疗前后的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
MASI由两名以上团队成员共同评定,MASI最大为48分,最小为0分,分数越高,黄褐斑程度越严重。MASI下降率(%)=(治疗前MASI值-治疗后 MASI值)/治疗前 MASI 值×100%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4]。判定标准为:基本治愈:MASI下降率≥90%;显效:MASI下降率60%~89%;好转:MASI下降率30%~59%;无效:MASI下降率≥30%。愈显率=(基本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
3.2.2 患者满意度
通过小程序线上填写调查问卷随访患者治疗后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计算方法: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患者总人数×100%
3.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
3.3.1 结果
所有患者MA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70.83%,有效率91.66%。
3.3.2 患者满意度
非常满意11人,满意23人,一般:10人;不满意:4人;患者总满意度为:91.66%。
3.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对比图1
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对比图2
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发生颜面部皮下出血,处理措施:于双侧耳尖穴施以穴位放血1次,1周后瘀血自然消散吸收;有1例患者自觉穴位注射部位疼痛。处理措施:考虑为患者经络不通引起的腧穴阳性反应,向患者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未予以特殊处理,3例患者均未影响后续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
黄褐斑属临床常见损美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妊娠、内分泌、精神因素、日晒及光辐射、局部微生态、微量元素、氧自由基、睡眠、不恰当美容护肤、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6]。研究发现,本病不仅是黑色素细胞性疾病,也属于光老化性疾病[7]。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化学剥脱治疗、光电治疗及多种方案联合治疗为主,但具有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易复发等弊端[8,9]。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属于“肝斑”、“面尘”、“黧黑斑”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磁极美容针是将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磁疗有机结合,应用永磁合金材料研制的一种新型功能性针具[10]。可因针尖端部磁极性质不同将其分为N极和S极,使用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异极性或同极性,利用其在经脉穴位上相斥相吸的作用机制增强疗效[11]。围刺法是由扬刺发展而来的局部多针刺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和血,化瘀生新之功效。本临床观察用磁极美容针围刺法治疗本病的特色在于:利用同极磁极美容针相斥的原理,可促进色斑消退。另外,相较于传统毫针,磁极美容针具有针体纤细,针刺疼痛轻,循经感传速度快,患者接受度高,且不受传统经络腧穴的限制等特点[12]。研究表明[13-17],黄褐斑的发病与患者皮损局部的血液流变学有密切关系,将磁极美容针与传统围刺法相结合,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皮损局部的有效血流灌注,促进针刺部位神经递质的释放,调整病损部位的经络循环,提高SOD的含量及活性,抑制黑色素细胞的生成,加速黑素颗粒的代谢,从而发挥加速病变皮肤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毒素排出的功效。在体针选穴方面,本临床观察立足整体,辩证论治,将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化瘀消斑之效。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素问.长刺节论》载:“迫脏刺背,背俞也。”背俞穴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优势。黄褐斑其病变表现在虽在颜面部,却能反应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功能及气血盛衰变化。肺俞为肺气游行出入之门户,功可疏经活血、引气上行,养颜消斑;心俞穴近心脏,功可养血安神,行滞通络,抗衰消斑;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其体阴而用阳,穴取肝俞功可疏肝缓急,移情易性,阴阳共济;膈俞与胆俞同用为经典穴位配伍四花穴,具有气血同调、舒经活血,化瘀散斑之功效。穴位注射集针刺、药物功效于一体,注射时的针刺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药物在穴位内消散吸收的过程中可持续刺激腧穴,并发挥所注射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具有针药异效互补效应。本次临床观察选用丹参注射液,紧扣“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这一核心病机和主要治则。《本草汇言》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本草纲目》亦称“丹参破宿血,补新血”,有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的美誉。丹参列为本经中品,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通过本次临床观察,我们发现,黄褐斑本身的治愈率并不高,且治疗周期长,色斑消退速度较慢,但在治疗过程中,有患者发现原本伴随黄褐斑的经前乳房胀痛症状、痛经症状、白带较多诸症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增强了患者治疗时的信心,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又促进患者色斑消退。因此,磁极美容针围刺联合背俞穴注射丹参注射液可整体改善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症状,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