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唐琴
摘要:阐释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时空观念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解读信息、分析问题和探究历史的第一把“钥匙”。“八省联考”历史卷中,时代特征或显或隐,体现出左右兼顾、前后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从对时代特征的教学研究来看,当前高中教学与学科特质和教考导向还有差距。因此,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从研究考试开始,“从一种或多种角度把零散的历史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连续的或完整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全方位把握时代特征。
关键词:八省联考;历史卷;时代特征;时空观念
所谓时代特征,也称为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共性内容,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一、“八省联考”历史试题特点:彰显时代特征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阐释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时空观念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解读信息、分析问题和探究历史的第一把“钥匙”。本次考试中,时代特征或显或隐,涉及面广。
(一)左右兼顾的同一时代因素
同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总是互为因果的。因此,考查历史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而要多种因素综合认识,“左右兼顾”,周全把握时代全貌。
例如,“八省联考”江苏卷的第17题要求说明体育海报宣传信息的变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将两则海报置于其对应的时代背景下:前者的背景是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号召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拥有强健的体质,更好地投入工业化建设浪潮中;后者是2006年,改革开放已近30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成为社会风尚。又如,湖南卷第4题要求判断唐朝“外币”丰富的原因,如果能把握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文化多元、民族关系发展、中外交流频繁”等特征,问题即迎刃而解。
(二)前后贯通的不同时代样貌
历史具有连续性,同一主题事件在不同时代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历史教学要在“前后贯通”中勾勒不同时代的独特样貌,并能对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生共情理解,而不是以后知之明超越时代局限。
例如,江苏卷第15题考查美苏关系的阶段特征。20世纪下半叶,美苏争霸经历了“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互有攻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美攻苏守”的阶段历程,解题的关键就是兼顾题目所给时间段美苏关系的特点。同理,湖南卷第3题考查选官制度,要很快联想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先秦世卿世禄”到“两汉察举、征辟”“魏晋九品中正”,再到“隋唐科举”的发展历程。
(三)中外关联的宏阔视域衬托
任何历史现象,不仅有其所在时代的底色,还有更宏阔的视域衬托。将历史事件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更能判断其是顺应历史趋势,还是滞后时代潮流,抑或超越时代发展。
例如,江苏卷第16题对“英国万国博览会和晚清南洋劝业会”的对照考查,作答可分为三层:首先,概括英国筹备万国博览会的特点并说明背景;然后,概括晚清筹建南洋劝业会的措施;最后,分析中英举办博览会的相同作用。三问层层推进,最后汇聚为“展示成果、促进交流、加强联系、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引导考生突破对清朝“妄自尊大、抱残守缺”的印象,获得“全球化背景下主动接轨世界”的新认识。又如,江苏卷第10题,“多了几个邻国”指向1991年苏联解体,考生自然联想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本题定位于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世界多极化趋势迅猛发展这一时代背景,进一步烘托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二、历史教学的现状:缺失时代特征
本屆高三面临课标、教材、高考的“大变革”,历史教学既要保持稳定,又要兼顾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新要求。教学现状如何呢?2008年到2018年,知网关于历史“时代特征(阶段特征)”的文献仅10篇,2019年和2020年各4篇。从对时代特征的教学研究来看,当前高中教学与学科特质和教考导向还有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首先是教材体例的影响。本届高三选修历史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体例基于模块主题,课程内容的建构方式多开端、多系列、多层面。如关于“秦的统一”,相关的背景、过程、影响被分散在五本教材里:必修1的“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必修2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必修3的“百家争鸣”,选修1的“商鞅变法”,选修4的“秦始皇”。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分散在多本教材中,且内容重叠、交叉,学生的历史学习缺乏时序感,不利于整体观的建立。
其次是备考研究性弱化的惯性。2008年以来,江苏高考历史成绩并不以实考分算进高考总分,而是以等级作为高校录取条件,导致一些教师认为没必要开展研究,只要安于现状,历史等级匹配三科总分就可以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习备考的研究含量。于是,较长时间内,历史备考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而这种惯性导致新高一《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也面临挑战。新教材要求凸显单元的时代主旨,这倒逼常年在模块下教的教师实现转型。
历史是时间的,又是空间的。历史的时间性侧重展示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历史的空间性则更多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新高考背景下,把握时代特征的教学显得必要且迫切。
三、历史教学的导向:全方位把握时代特征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主动作为,从研究考试开始,“从一种或多种角度把零散的历史材料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连续的或完整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特征。
(一)以小见大,横向把握时代特征
江苏卷第18题选做题B考查“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和修建直道的影响”。教材对“直道”的表述仅见于选修4第1课“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路上交通由驰道和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一段,且并未展开。由于高三历史课时安排少、复习任务重,且以往高考中仅有一题份额,很多教师对选修并不重视。然而,本次考试后,笔者对高三学生做调查发现,这个陌生的“直道”还是比较“亲民”的,不仅几乎所有学生都选做了,而且均能将“直道”修筑条件和影响置于“秦统一”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中央集权的优势,合理分析其加强边防、巩固统一、促进交通、有助民族交流的积极意义以及加重百姓负担的消极影响。这也启示我们,教学要以小见大,横向把握时代特征。
教材纵深感强、跨越性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归纳特征,如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王室衰微、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特征;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引发资本主义世界“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了“美苏争霸对抗、欧日实力增强、第三世界崛起、中美关系改善”现象,这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资本主义阵营分化、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密切相关。只有以小见大,才能横向展示时代全景。
(二)勾连线索,纵向把握时代特征
教材知识点若即若离,发展脉络若隐若现,教学中应勾勒演变趋势,纵向把握时代特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代中国各时期特征的分析,认识儒家思想地位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必然性: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儒家思想遭冷遇;秦一统天下,法家思想成为制度理论依据;汉武帝时期,儒家适应中央集权需要成为正统;两宋时期,纲常伦理受到威胁,崇尚理学;明清反封建专制思潮渐起,新儒学成为警世危言。诸如此类,可以勾连线索的知识还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朝开始、宋元完成、明清巩固”;古代商业“汉唐市坊分开、两宋打破界限、明清长途贩运”;中国革命和建设工作重心“八七会议后从城市到农村、七届二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经历“文艺复兴反神权、宗教改革反教权、启蒙运动反王权”的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航海时代出现雏形、19世纪后半期初步形成和20世纪初最终形成”等。
(三)整合模块,贯通把握时代特征
学生要有跨时空意识,尤其是面对重大社会变革时期,更要从大历史的视界,贯通中外历史。如将1840年鸦片战争置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从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对外政策等要素上对比中外历史特征,不仅能解释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与结局,还可以理解中外科技发展走向、中外对外政策差异、早期启蒙思想的不同境遇等。
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旧教材中,同一时代的历史被割裂在各个模块,不利于时代特征的建构。2007年,笔者执教高二历史选修班,在保持整体进度和其他班级一致的基础上,打通必修3、选修1及选修4的新授内容,并以此为主线,辅以高一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复习。如此教学,有些特立独行,甚至“一意孤行”。但笔者相信,这符合学科特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结果来看,相对于平行班,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知识体系更为完整,教学效果喜人。
上述教学尝试对当下教学仍有借鉴价值。鉴于目前高三复习进度,笔者认为,可以在复习相关内容时,以点拓展横截面、带动时间轴,从而将时代特征的建构渗透于常态复习中。如从横向看,宋词的繁荣是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队伍扩大等社会特征在文学上的反映,而这种特征还反映在印刷术的革新、风俗画的流行、话本的出现、瓦肆的兴起;从纵向看,宋词作为文学形式,向前可以追溯先秦《诗经》、楚辞,汉赋,魏晋民歌,唐诗,向后有元曲和明清小说这一延续表现。打通教材、回归时代,每种形式都能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时代特征上找到成因。
对时代特征的把握不仅需要教师完备自身知识结构、渗透时空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建构、表达时代特征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都要貼合时代特征。有一些“特殊”“偶发”现象会超越时空的“长宽高”,需要“异”想天开。因此,教学不能画地为牢、一刀切。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指向时代性价值的高中教学建构的实践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时代性价值:高中历史学科育人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函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苗颖,刘晓兵.从高考考查谈时间观念素养的教学分解[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6).
[3] 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徐奉先,刘芃.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开放性试题开发[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1).
[5] 唐琴.历史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整合[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7).前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