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婧 殷云 秦长江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 通常由交通及高空坠落事故等和(或)脊髓炎、脊髓血管病、病毒感染等引起,损害脊髓结构和功能,造成脊髓神经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1]。脊髓损伤后患者出现截瘫、四肢瘫痪等症状,运动功能障碍,丧失劳动能力,并发症多,康复过程漫长[2]。研究证实[3],康复疗法能有效减轻继发损伤、恢复脊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最大限度地恢复脊髓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本研究将居家康复护理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效果显著。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4月就诊于医院的脊髓损伤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病情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纳入条件:经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神经学标准[3];手术顺利完成,且病情稳定,意识清晰;均签署知情告同意书。排除条件: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沟通;因其他疾病导致无法进行功能训练。观察组中男20例,女10 例;年龄20~42 岁,平均35.5±1.5 岁;腰部脊髓损伤10 例,颈部脊髓损伤13 例,胸部脊髓损伤7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9~43 岁,平均33.8±1.3 岁;腰部脊髓损伤11 例,颈部脊髓损伤损伤13 例,胸部脊髓损伤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1)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完全性瘫痪者卧气垫床,其余脊髓损伤患者卧硬板床,保持肢体功功能位,指导患者下肢外展15°~30°,患者外侧垫枕或者是穿丁字鞋,踝关节采取90°的中立位,以免足下垂或内翻畸形,双上肢进行屈伸、抬举活动,除完全瘫痪患者,均予以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每组10 次,每天3 组,以防发生股四头肌萎缩。抗痉挛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训练的方式降低痉挛的发生,如用手掌对肌肉进行向心按摩,头部紧贴胸前,双手置于膝盖并抱膝,缓慢摇动身体。
(2)出院时: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随访、复查计划,教会患者掌握并发症的识别,进行用药、饮食、运动等出院建议;告知患者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的联系方式、24 h 科室咨询电话,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定期复查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性护理。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居家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1 组建居家康复护理小组 选取医院骨科护士长1 名、2 名省级专科护士、5 名三年以上护理经验护士、2 名高级心理护士组成院内护理小组;选取2 名社区护士执行出院护理计划和任务,对患者定期随访;选择患者家属1 名,负责患者居家照顾及护理。
1.2.2.2 小组成员培训 对护理人员,尤其是社区随访护理人员和家庭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包括脊髓损伤相关知识,诊断治疗方法、护理指南、康复训练方法、康复指标、并发症的预防、脊髓损伤的处理措施等健康知识。每周组织两次答疑和讨论活动,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居家康复护理微信平台,记录患者的康复情况,回答各种疑问;将脊髓损伤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上传至微信群共享;拍摄操作指导视频指导患者完成家庭康复训练。
1.2.2.3 居家康复护理内容 首先评估其肢体功能,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措施。①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足背伸、被动牵拉跟腱至踝关节90°功能锻炼,保持10 s 后放松,或者是进行足蹬床尾或牵拉足底部至踝背伸;拍打、提拉、揉搓肌群肌腹,从上至下刺激肌群。②上肢负重锻炼,指导患者每日双手握哑铃或沙袋平举、上举、交叉举活动。下肢肌力已经恢复至4 级的患者,可在胫前负重沙袋、直到腿抬高<30°,以防过上牵拉刺激神经,影响脊髓休克期水肿消退以及功能的恢复;必须在护颈、护腰以及家属的监督保护下康复训练,以保证脊柱稳定性。③脊椎矫形器早期训练。 护理人员微信指导患者佩戴脊椎矫形器进行早期训练,在床上长坐和短坐训练、电动起立、关节活动度以及残存肌力训练等, 以加强站立位本体感觉、平衡能力。④治疗仪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家属采用日本生产的双通道FES 治疗仪进行家庭治疗,对股四头肌、臀大肌等部位进行运动点刺激,治疗1 个月后再对腓总神经进行电刺激2 个月。仪器参数设置为:频率30 Hz, 脉宽200 μs,波升/波降1 s/1 s, 治疗仪刺激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为主。每天训练1 次,每次30 min。⑤减重平板步行训练:采取美国HPCosmos减重平板对患者进行减重训练。减重量以患者髋关节能伸展、下肢最大负荷为宜, 初始减重量为30%~40%, 然后逐渐减少减重量,增加双下肢负重。初始速度0.16 km/h,逐步调整。
(1)运动功能:采用FMA 评分量表[7]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FMA由50 个项目组成,是一种身体功能综合评价法,每项又分为2~3 级,上肢最高分66 分, 下肢34 分,总分100 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功能越高,康复效果越好。
(2)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8]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越好。
(3)临床指标:统计患者的下床时间、自理时间,评估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影响。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FMA、Barthel 评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能力比较(分)
干预后,观察组下床时间、恢复自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床及恢复自理时间比较(d)
脊髓损伤通常是因车祸伤、高处坠落伤、运动损伤等所致严重的致残性创伤,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和保守治疗两种,虽然手术或保守治疗对患者的神经、运动、生活能力等有一定的康复效果,但是功能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的预后意义巨大。因医院护理人员数量、时间、资源的限制,难以实现对患者的长期实时跟踪护理。
居家康复护理是延续性护理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方向,本研究将居家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患者出院后,社区护理人员便成为居家康复护理的核心人员,通过集体培训和健康指导,可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本研究先指导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康复疗法,逐步改善四肢、腰背肌力功能,增强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日常作业训练,增加肢体灵活度,强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巩固前期运动康复疗法中肢体训练效果,训练站立和步行运动,促使患者早期恢复运动功能,有助于改善其焦虑情绪。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后,应激反应多,特别是神经损伤和手术部位的疼痛加重患者的烦躁、焦虑情绪,通过居家康复护理护理,在保证康复训练安全性的前提下,让患者感受到各方的关爱,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情绪[9-11]。通过微信平台,患者和医生可实时交流和沟通,便于系统的健康教育、规范随访。同时可随时反馈社区护理人员的不足之处,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改正,通过微信平台随时开展典型案例、集体讨论,提高了护理的延续性,进而提高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FMA、Barthe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体现居家康复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康复具有显著改善效果。耿慧君等[14]将居家康复护理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中,患者的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居家康复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髋关节恢复,改善生活质量,与本研究基本一致。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恢复自理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体现居家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及早康复。孙仁芳等[15]研究显示,居家康复护理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的临床指标具有显著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居家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助于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