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水芳
【摘要】受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环境、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知识储备情况等都存在着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分层”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缩短学生间的学习差距,分层教学法应运而生,且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分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以参鉴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分层教学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同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层次和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仅仅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案,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质量。
一、制定课前分层目标
事前备课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所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顺利开展分层教学,就必须在课前准备环节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水平,分层细化设计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布置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堂练习[2]。
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混合运算》中,为提高学生的运算正确率,教师可结合班级内的既往作业情况和整体学情水平展开综合分析,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并设计60道四则运算题目,内容包括同级运算、两级运算、有括号时的运算、有多层括号时的运算。四则运算的练习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基本概念,并且许多学生容易在基本概念上犯错。对于运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计算出20道即可,对于运算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计算30道,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以50道为合格,以60道为最终目标。此外,运算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如这部分学生在完成目标后,又多算出几道,则应及时作出鼓励和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加强沟通,合理分组
要科学合理的展开分层教学,教师必须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直接的卷面测验可以检测出学生的真实基础和学习状况。但是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并不全面。所以,数学教师也可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分析和判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3]。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数学情况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A层次的学生是一些成绩优异、思维活跃的学生,B层次则是成绩普通的学生,C层次则是一些成绩靠后、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答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展开分层提问,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水平设计相应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得到锻炼与提高,从而有效提高学情水平。
例如,在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个性化提问,对于学弱生来说,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和基础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打好学习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做准备,如放出一些物体的图片,在图片中混入圆锥和圆柱,让学弱生找到其中的圆锥或圆柱;或从不同方向观察圆柱或圆锥,并画出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等等。对于中等学生来说,他们的学情水平和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出稍有深度的问题,例如:“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直径0.6米,高1米,做这个油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对于学优生来说自然是要挑战更具难度的题目,这样才能充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避免因为题目过于简单,而产生轻视或消极情绪,如:“一顶用黑色卡纸做成的博士帽,上面为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为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问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总而言之,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各有差异,那么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速度必然各有不同,教师在设计作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情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控提问的难易度,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开动脑筋锻炼思维,以此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
四、分层设定评价体系
如A组学生以引导和辅助为主,主要是帮助他们理清学习的思路,那么评价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思维拓展和发散能力养成为主;B组学生的教学一般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接受能力,评价标准就要以实际的学习和知识掌握度来进行;C组的教学要从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主,更多的是要进行鼓励教学,评价标准需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掌握等做综合考虑。
教师一定要注意的是,切不可为了鼓励学生而设定不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定要将家庭、社会、认知等综合情况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每一次评价过程中都能更加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之下,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使得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更多提升的可能,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较为落后的学生也能在學习中积极地转变消极心态,增强学习自信,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更有勇气和信心。
结束语
总之,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进入初中进行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初步养成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分层教学法是完成新课改教育目标的最佳路径,也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小学数学科目中使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是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最佳方法,更能够开发出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为其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稳固而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小燕.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探析[J].新课程,2020(08):143.
[2]杨艺辉.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分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9(2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