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计红芳,教授,文学博士,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受教育部委派执教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东方学院多年,进行中外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若干,出版专著、发表论文若干,并多次荣获江苏省和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主持人语:本期的华文文学研究对象范围极广,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评论队伍多元,既有国内的青年学者,也有海外的评论家,使本期的华文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态。
被公认为是网络文学“始作俑者”的美华作家少君是一个跨界奇才,他很早就进入了学术界的评论视野,至今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他个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娟的《站在“五四”的延长线上——海外华文作家少君访谈录》,其独特之处在于,是以访谈的形式使读者近距离地感知少君其人其作,同时,张娟以她鲁迅研究年轻学者的独特眼光,挖掘出鲁迅作品和“五四”文化精神与少君创作之间的关联,角度较为新颖。
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首任会长吴新钿毫无疑问是值得研究的个案。朱云霞的《语言、视域和文化情怀:论菲华作家吴新钿的文学创作》清晰地论述了创作主体的汉语书写、移民的多元文化视域及作家的混杂语言表达等鲜明的特征,并结合吴新钿在文学社团创建与中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贡献,使读者从代表性的个案研究轻松走进菲华文学世界,有助于我们梳理菲华文学传统,并把握21世纪菲华文学的发展路向。
奥华作家方丽娜是欧华文坛近几年创作势头较好的作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颜向红的《蝴蝶:致命的隐喻——论奥华作家方丽娜的创作》抓住方丽娜作品中“蝴蝶”这一核心意象的自然进化过程与象征内涵,阐述了方丽娜自身从“破卵而出”到“作茧自缚”,最后“化蛹成蝶”、华丽起舞的文学创作历程,并对蝴蝶三部曲《夜蝴蝶》《蝴蝶坊》《蝴蝶飞过的村庄》进行了细致独到的分析,指出方丽娜通过“蝴蝶”这一文化符号来表达其丰富的情感、对人性的独立思考和对全球化语境中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方丽娜的文学世界和欧华文学的某些样貌。
作家唯有创新才能保持其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以马华历史、国族命运、身份认同等重大题材和主题引起文坛和评论界关注的马华本土作家黎紫书,开始重新思考其创作路向。凭借高中毕业后在家乡报社从事记者工作的丰富经历和本土生活,黎紫书尝试在马华作家极少触碰的华人校园生活、马来小镇生活等新题材中去探寻潜藏的人性,即使触碰那些带有南洋异国情调、民俗文化特色、政治宗教色彩等的旧题材,也常常把这种生活化的书写、日常化的处理渗透其中,从而规避了生活类作品与大命题创作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使它们在相互补充及融合中完整地构建真正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知与历史记忆。丁菡的《黎紫书短篇小说中的日常书写》敏锐地发现了黎紫书短篇小说中关于“日常书写”类作品的重要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