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史传文教学探索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2021-05-25 07:15童志国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秦师文言学生

∣童志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以18个任务群为学习内容,为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描绘了美丽的新图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1]如何让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落地于常态课堂,与学生的真正学习所需实现无缝对接,这需要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参与。

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在人教版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有收录,其作为经典的地位不容置疑。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经典如何常教常新?如何不追随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些都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不揣冒昧,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以求教于方家。

一、在比较中确定教学内容

面对一个教学文本,首先要梳理并确定其教学价值,提炼出合宜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第一步的功课做得好不好、适不适当,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成败。一般而言,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两条显性路径:具体的学情所需和单元所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比较两个版本中《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人教版单元学习目标指出:“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结构为单元,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在课程内容上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单元学习目标表述如下:“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而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关联《烛之武退秦师》的有两点:一是“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4]。二是“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文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5]

仔细比对两个版本教材单元学习要求,可见统编版教材首先对学习要求更加具体并且做出了示范,如在梳理积累文言字词的学习任务中,列举了实词“道”的四个具体用法,这给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且有很强的操作性。其次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养成思辨性阅读的习惯。最后是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扩大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且不说文言经典呈现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用文言写就的经典本身就是文化之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目标中没有明确提及“审美”,但烛之武条理清晰、思维缜密的说辞无疑是语言美的表现,烛之武抛弃个人牢骚,不计前嫌依然出使秦营游说秦伯,也是其崇高人格美的体现。概而言之,读经典史传文,与古人对话,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审美趣味的养成以及文化的学习,不能单独地从“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剥离出来,逐一进行学习或训练,而应该无痕迹地渗入其中,这样才是学语文的正确方法。

两个版本教材单元学习目标相较而言,史传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内容有四:一是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语法知识;二是分析烛之武说退秦伯的原因,领略其高超的言说艺术;三是赏析文章叙事简洁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补白,并在群文阅读中发现“传”“经”“志”的特点;四是探究春秋时期“礼”文化的实质。

二、具体阅读教学实施步骤

(一)梳理和积累文言字词

中学生怕文言文,主要原因是字词方面的障碍。笔者观察发现,文言字词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有一个我们一直忽视但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碎片化、散点式的随文学习方式,学生边学边丢,知识不成系统且没有连贯性,殊不知系统性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长期以来,在文言字词教学方面,教师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要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要么就是灌输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结果非但没有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弄得师生双方苦不堪言。

建立文言字词卡片,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整理重要的文言字词,呈现出词义的引申路径,可以使学生看得清、记得牢。这样的梳理活动好处有三:强化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汉语、汉字的兴趣。以“鄙”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如下表格(见表1),以帮助其理清“鄙”的词义引申变化脉络,从而准确地理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鄙”的意义和用法。

表1 文言字词卡片

同样,也可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文言特殊句式,在比较中洞悉特殊句式,这样的语法知识一旦体系化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比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可以整理出一个关于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的表格(见表2)。

表2 文言特殊句式表格

需要说明的是,用表格整理、积累文言字词,学生可在课前的预习中解决,不宜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做的是教方法、给范例,而非课堂上的喋喋不休;否则,史传文阅读教学就会陷入“言”的泥淖而难以自拔。

(二)分享烛之武的言说智慧

毫无疑问,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言辞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既要关注说辞的内容(说了什么),更要关注他是如何说理的(怎么说),因为后者更能突显语文学科的性质。

1.给标题添加修饰语

在学生梳理了文章字词、读懂文意之后,笔者从文章标题“烛之武退秦师”着手,设计了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去思考烛之武说辞的精妙:文章的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要给“退”字加一个修饰语,你会添加什么字眼?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给出了诸如“勇”“智”“说”“力”“诱”“利”等等,让学生陈述理由,我们的“脚步”无形之中就步入了烛之武言说的现场。

2.揭示外交辞令奥秘

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言辞虽然只有短短的125个字,但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体现出其高超的言说技巧。从内容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层次:郑既知亡,主动示弱,以退为进;越国管理,晋厚秦薄,说明利害;保全郑国,秦国无害,以利诱之;晋惠往事,援史明理,瓦解联盟;推测未来,东封阙秦,点明后果。考察这段说辞,烛之武综合运用了对比、引用、假设等方法说理,将存郑与亡郑对秦之大利和对晋之大利的事实分析得极其透彻,这就使得秦伯不得不换一种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考量盟友的动机。

在烛之武精彩的说辞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言说立场。从交际理论看,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实质上就是完成一次事关国家安危的外交对话。如何让秦伯愿意甚至乐意倾听言说?如何让秦伯认可并接受建议?这些都是烛之武事先要考虑清楚的。烛之武需要先对秦伯的心理作一番预期,力求站在秦国、秦伯的立场来劝说,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烛之武不仅可能有辱使命,甚至会断送自己的性命。具体而言,烛之武第一句话中的“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将“秦”置于“晋”之前;称呼秦国盟友晋国为“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阙”和“取”,能引发秦伯关于山河残缺和切肤之痛的联想;先说亡郑之弊,后说存郑之利,再说晋国之野心……所有这些都是烛之武外交言语策略上的精心安排。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烛之武最终说服秦伯退兵的原因,如簧的巧舌只是表象,实质上是看透并利用了秦伯心思:争霸中既要做大做强自己,更要时时遏制日益强大的晋国。从这个层面说,“烛之武利退秦师”是比较准确的。

当然,烛之武的劝说逻辑是否无懈可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辨性阅读。比如在“援史明理,瓦解联盟”这一层次中,将晋惠公出尔反尔这笔账算在晋文公身上,有说服力吗?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有体现,可以提出来供学生思考。

(三)辨识文体补充留白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述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准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6]《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显而微、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7]。《左传》秉承了《春秋》中“春秋笔法”的叙写风格,具体表现在:简言叙事件;记言绘人物;留白显风神。《左传》中简洁的叙事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但也正是叙述简洁而导致事件之间的跨度较大,省略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人物情态形象模糊,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作为教学文本,这些留白无疑是学习中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去找寻文本中可能存在的“漏洞”,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问题,列举三例。一是文章中人物对话时,为何没有烛之武和秦伯的表情、神态描写?这不符合习见的描写习惯。二是晋秦两国兵临城下时,烛之武即使能“夜缒而出”,他是通过什么方式顺利地见到秦伯的呢?三是烛之武晋见秦伯时,当时只有两人在场,没有秦国的臣子在场,显得太不正常了。针对学生的质疑,笔者要求学生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先给人物对话添上神情修饰语,并解说理由。目的不在于获得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品读中活化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然后采取“头脑风暴法”,给烛之武找寻一个能顺利见到秦伯的理由;最后猜想如果有秦国的臣子在场,他会如何反应?又会引起秦伯怎样的反应?与此同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先秦历史人物图片展”即将展出,本文中的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秦伯和晋文公等入选,请用对联形式对他们的事迹或品质作一个概括。学生积极性很高,也拟写出不少差强人意的对联,如:佚之狐慧眼识人甘奉献,烛之武临危受命退秦师;郑文公知错能改善纳谏,烛之武不计前嫌勇退敌……

另外,《左传》是对《春秋》的解说,《春秋》是“经”,《左传》是史传文,它们记述同一史实时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8]中对“烛之武退秦师”也有记述,那么“经”“传”“志”在记述同一史实上又有什么不同呢?笔者事先给学生印发了《春秋·鲁僖公三十年》中关于本文记述的一句话“九月甲午,晋人、秦人围郑”,以及《东周列国志》中的相关文字。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发现:作为“经”的《春秋》,文字非常简练,事件记载极其简略,记事不铺叙过程,一般只有事件概述;而作为史传的《左传》记言详细而具体,但在写人方面一般较少描写神态和动作,语言洗练;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东周列国志》,在记事写人方面浓墨重彩,作者发挥了自己的天才想象,虚构了许多《左传》中没有的情节,弥补了其叙事“粗枝大叶”的不足,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群文比较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和明确,文体不同决定着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从而实现由读懂一篇文章到会读一类文章的方法迁移。

(四)关于“礼”的探究性学习

短短一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好几处提及“礼”,如晋秦围郑的两个理由——“以其无礼于晋”和“贰于楚”,秦王得到“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空头支票,晋文公在秦伯退兵后分析说的“不仁”“不武”“不知”等等。如何看待和评价文本中的“礼”?其与孔子所说的“礼”有什么不同吗?“礼”在当今生活中的意义有哪些?这些都值得学生去探究。

“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后者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礼的中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是充分承认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分异的合理性,认为这种分异就是理想的社会秩序,而为使这种秩序长存,就必须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行礼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礼”在调整社会秩序、调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所以《礼记·乐记》中说:“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左传·隐公十一年》中也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然而,历史的车轮驶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以图强争霸为能事,往往打着“礼”的幌子或以维护“礼”的名义,为本国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涉及的“礼”已与孔子所言之“礼”有所不同,更多地成为诸侯肆意发动战争的借口。以晋攻打郑国的两个理由为例,一是指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路过郑国时,没有受到郑国的礼遇;二是郑国在依附楚或晋上态度暧昧。第一点是个人私怨,第二点关乎国家利益,两点都很难称得上是名正言顺的战争理由,更是违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第十六》)这一准则的擅自行动。这一点,在《孟子·尽心下》中说得很透彻:“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从这个角度看,文本中所说的“礼”,听起来冠冕堂皇,实质上已经成为诸侯逐鹿天下的借口甚至遮羞布了。

至于“礼”在当今生活中的意义,可以指导学生从个人修身和国家形象两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现代公民,为人诚挚、善良守信等;中国在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来的大国风范和大国之“礼”——严于自律,追求和平,有情怀有担当,致力于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尤其是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的时候,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与世界各国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开展疫情专家国际合作;中国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一时间“封城”,及时、透明、公开地向民众介绍和宣传疫情防控进展和预防措施;在全国疫情好转以后,第一时间向其他疫情暴发的国家伸出援手,与其他国家分享抗疫经验……

在教学中,探究“礼”在春秋时期的本质,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口头宣讲,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基于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假如你是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针对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两点理由,你会怎样进行驳斥?以争取其他诸侯国的舆论支持,从而化解郑国面临的危机。为了写好反驳辞,学生在课下查阅了很多资料,对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的经历、晋楚之间“城濮之战”以及后来秦晋之间爆发的“殽之战”都作了一番了解,加深了对这一段史实的认知,也明白了秦晋虽为盟友,但都有逐鹿中原的野心。秦晋之间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有矛盾,但一直隐而未发,而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矛盾。秦伯的退兵,晋侯的罢兵,都是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名言是本文故事最生动的注脚。

三、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将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任务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会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语文活动也会成为课堂学习之“标配”。但不容置疑的是,所有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都要为学生创设鲜活真实的言语运用情境,并在具体情境中切实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于一线教师而言,唯有以悦纳的心态学习、践行“新课标”,从改变课堂教学开始,才能迎来自己语文教学的春天。

猜你喜欢
秦师文言学生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文言短文阅读训练三则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高考文言断句题解答技巧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