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微课制作策略

2021-05-25 07:15林嘉茵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变质食物科学

文∣林嘉茵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上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后备教学手段。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和教育现代化发展下的一种新兴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得了许多教师的青睐。微课具有移动式学习、多样化传播等优点,小学科学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出科学微课的功能与作用,例如微课要如何突破科学实验时间长、无交流互动的难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居家学习中感受科学等。本文基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背景,就如何结合科学学科特点来设计与制作科学微课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分解式”微课,突出教学重难点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载体,教师以某一内容为核心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网络教学资源,时长一般为5—10分钟。[1]一个微课所涉及的知识点不能过多,这也是微课之“微”的主要特点和内在要求。[2]对于科学课堂,尤其是探究性活动,往往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来讲授科学概念以及让学生动手实践。若是将大量信息压缩在几分钟内,即使学生能在课后反复观看,对于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要做到真正理解学习内容是极为困难的。同时,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延迟开学期间中小学线上教学工作指引》强调“要充分考虑到线上教学和居家学习的特殊性,建议放慢进度”“线上课程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当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可将一课时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微课。

在录制微课前,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已有经验等,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微课,并形成一个系列。每个模块微课应当做到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针对一个主题,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面包发霉了”的探究活动可分解为三个独立的模块微课(见表1):一是“问题与假设”。在此微课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发霉的面包,接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根据观察活动中的结果列出可能使面包发霉的因素,并且做出假设。二是“设计与实施”,即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由于此部分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单一变量的实验设计原则,同时“实施”是学生在学习完微课后的活动,因此该微课的重难点为设计方案,包括实验原则、流程设计、材料选择、观察和记录的标准等。不同于一般微课直接将实验实施的过程、实验结果直接呈现的模式,“设计与实施”模块能避免“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思维固化的问题。同时,像“面包发霉了”这样需要一定时长的探究活动,“分解式”微课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定步调实验,达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三是“结论与拓展”。学生经过“面包发霉了”实验后都记录了自己的实验结果,此时教师可收集一些具代表性的结果来导出结论,并呈现“霉菌”的知识点,最后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表1 “分解式”微课的设计策略(以“面包发霉了”为例)

受限于微课时长,教师在教授一节课时,需要精准地把握教学时间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但有些内容难度大、探究时间长,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教学重难点,容易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因此,将教学内容合理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微课能较详细和集中地呈现知识点,让学生清晰感知和深刻理解学习的内容。

二、“互动型”微课,打破无交流限制

表达交流作为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然而,以视频为载体的微课通常是由教师录制,学生极少参与微课录制,同时居家学习容易导致生生、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互动和交流,微课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课前可收集一些学生的个人想法以及实验结果。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中,教师在录制微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自制一个保温杯需要哪些材料呢?选材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有以下想法:

材料最好是常见的,而且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比如塑料、泡沫、棉花等;

保温杯是用于装水的,水是液体,所以需要用防水的材料做成容器;

自制的保温杯还可以包裹棉花、泡沫、毛巾,保温效果可能会更好。

……

学生以录音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上交给教师,教师尽可能全面收集学生录音。受限于微课时长,教师选取具代表性的、典型的学生想法的录音导入微课。在传统微课的问题思考环节中,学生往往只能根据微课的引导进行自我思考,而将学生的录音加入微课,一方面改变了教师在微课中的“一言堂”,同时微课中出现学生的声音能引发学生熟悉感和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聆听微课中同学的分享时,可能会有与他人相近的想法或是一些与他人想法截然不同的观点,因此能形成思维碰撞,增强微课的“互动感”。

同样地,在“结论与拓展”的探究模块中可加入学生的想法与分享。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学生在“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施”两个微课中已经知道观察和对比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方法,因此学生会选择观察不同的食物,如新鲜小鱼和变质小鱼、新鲜苹果和变质苹果、新鲜猪肉和变质猪肉等,从而知道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差异。教师可提前要求学生利用视频的方式拍照实验的过程并上交给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学生的实验视频,并选取“典型”导入到微课中,通过若干个实验过程和结论归纳总结出该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特征(见图1)。在微课中加入学生的实验视频,一是能够完整呈现学生观察及实验的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二是学生能在微课中观察到各种食物新鲜时和变质时的特征,并总结出食物新鲜时和变质时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思维;三是教师能对学生视频中出现的具代表性的问题及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四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能够了解到他人的实验过程和结论,达到“云交流”“云互动”的效果。

图1 新鲜食物的特征和变质食物的特征

不同于以教师为“主角”的传统微课,“互动式”微课不仅改变了教师的“一言堂”,还打破了微课对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限制,同时增强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生活化”微课,从生活中感受科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中蕴含的知识日益丰富,这为小学科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满足了“生活化教学”的一系列需要。[3]微课作为一种非面对面的教学,本身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距离感,尤其对于科学学科而言,一些较难的科学概念、复杂的实验,单靠依照书本的教学思路来制作的微课,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来制作微课,要学会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一)在微课中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常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不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从生活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理论等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制作“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一课的微课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教师可以在导入中引入学生的生活情境:“相信每个同学和老师一样,在之前的特殊时期都待在家中不出门。为了减少出门,很多同学的家中都囤积了一些食物。但随着时间越长,一些食物会变质,我们需要清理这些变质的食物。清理变质食物前,我们需要知道变质食物具有哪些特征,它与新鲜食物相比有哪些区别。”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来创设“清理变质食物”的情境并引入课题,拉近了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于生活经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科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二)在微课中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做实验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科学实验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4]材料是开展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学生居家学习的特殊情况下,实验材料是有限的且操作具有一定难度,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基于教材又“跳出”教材,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开展实验。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液体的热胀冷缩”中,教材的彩图呈现了利用平底烧瓶、带孔橡胶塞、细玻璃管、烧杯等专业实验仪器进行的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这些实验仪器对于处于线上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显然是难以获得和使用的。因此,教师在微课中可以给学生介绍口服液瓶——配有橡胶塞和细吸管,构造与教材的装置类似;同时口服液瓶体积较小,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在安全使用的情况下,口服液瓶能够让学生在家中动手做实验,具有易获得和操作性高的优点。在这一实验的开展中,选取的实验材料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够较为容易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感受科学、“做”科学。

(三)在微课中引导学生探析生活中的科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或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和探析生活中的科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中,教师可在微课中鼓励学生在居家学习时收集家中常见的食品包装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食品包装袋,并且了解和比较不同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如食品的配料、食品保质期等,为学生科学均衡营养提供帮助。科学与生活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和探析生活中的科学,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近年来,微课虽然已经在教育教学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对于科学学科而言,其制作和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教师制作和应用微课的进程,微课成为一线教师线上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科学教师,若要结合线上教学背景制作微课,则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结合科学探究实验的特点设计和制作微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对科学的敏感度。

猜你喜欢
变质食物科学
铝硅合金变质处理研究现状
变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科学拔牙
食物也疯狂
袋装变质食醋产膜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