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苏州市立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8
新生儿败血症属于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感染性疾病,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1]。病原体侵入到新生儿血液中不断生长,可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也就是败血症的主要症状[2]。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下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同时病原菌的分布较为广泛[3]。基于此,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难度较高,需要探寻有效的诊断参考[4]。本次研究中,以500 例疑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为例,开展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的分析。
对2016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期间苏州市立医院接诊的500 例疑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血培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0 例新生儿中:男320 例,女180 例,日龄(15.26±3.05)d,日龄范围1~27 d;早产儿120例,足月儿380 例。体质量(3 584.15±50.28)g,体质量范围2 305 g~4 658 g。
所有新生儿均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外周静脉血2 mL,分别注入血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在半小时内送往微生物室置入Bact/ALERT 3D 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18 h~24 h 后分离出单个菌落应用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与药敏分析仪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以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500 例新生儿中,败血症血培养阳性70 例,分离病原菌70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 株,所占比例60.00%,革兰阴性菌28 株,所占比例40.00%;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7 株,所占比例16.67%,溶血葡萄球菌5 株,所占比例11.90%,金黄色葡萄球菌1 株,所占比例2.38%,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6 株,所占比重21.43%,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 株,所占比重14.29%。早发型新生儿中表皮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选取检出率较高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为85.71%,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性分别为83.33%与75.00%,对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也超过了50.00%。
表1 新生儿败血症耐药性分析结果[例(%)]
本研究按照革兰染色法把病原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没有按照需氧和厌氧分类,是因为大多数病原菌系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专性厌氧菌较少见。关于新生儿厌氧菌败血症,目前认为多数为菌血症或系污染,一般多为自限性,致命的不多。如仅血培养分离出厌氧菌而无任何临床表现者只能称为菌血症,而不是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中易感新生儿为低体质量儿与早产儿[4-5]。新生儿受到感染的关键因素在于出生前几天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正常菌群,免疫功能还不成熟,在感染后比较容易进一步扩散,进而发生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可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其中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 d 内发生,感染多在出生前或是出生时,此类型败血症患儿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晚发型多在出生7 d 后发病,感染多出现在出生时或是出生后几天,多伴随肺炎情况,病死率相对较低。新生儿败血症在临床中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与支持治疗等,抗生素治疗作为主要环节存在。而抗生素药物选择与给药途径以及用药剂量控制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甚至于增加对患儿的危害。为此,有必要由精准的监测来指导治疗方案的设计。关于此问题,以往有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病原菌监测应该作为新生儿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指导方向[6-1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占比60.00%,革兰阴性菌占比40.00%;早发型新生儿中表皮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大肠埃希菌属于条件所导致的致病菌,基于新生儿机体内环境紊乱与自身免疫力不足等因素,致使败血症的发生,这也是出现革兰阴性菌检出较多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另外一个结果也证实了败血症病原菌对于氨苄西林与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性较强,应该结合实际检测结果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建议在治疗新生儿败血症过程中,需要调整传统理念,尽量详细地开展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同时结合地区以及医院病原菌等时机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主要病原菌对氨苄西林与复方磺胺甲唑以及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建议临床强化对血培养的检测,结合药敏结果精准使用抗生素,控制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