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锡孟
摘 要 古诗词的教学可以通过吟诵构建任务,通过对诗词的押韵、平仄、节奏等内容的掌握,用吟诵的方式构建起“声——意——情”关联的逻辑链,进而带领学生品味“生命的诗意”。
诵读是学习古代诗词的必要方式,而涵咏,需要沉潜其中,反复推敲和玩味,笔者认为吟诵教学是实现涵咏的最佳方式,因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归园田居》《登高》《声声慢》等三首诗词为例,通过对其音韵的解读、吟咏,试图构建“声——意——情”逻辑链,进而品味生命的诗意。
《归园田居》《登高》《声声慢》三首诗词分别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唐代“诗圣”杜甫和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所做,时代不同,体裁也不一样,分别是五言诗、七言律诗、词。三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归园田居》主要表达的是对自然、田园生活、自由的热爱,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愉悦情感;《登高》则是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飘泊天涯、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悲伤之情,是对人生暮年的悲叹;《声声慢》是李清照遭遇夫死、国破而沦落他乡的重大打击后的悲凉愁苦心绪。
诗人往往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韵脚,这便构成了古典诗词注重音韵美的传统,韵律是古诗词音韵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押韵便是体现韵律的重要手段,通过韵脚的韵部重复出现,在唇齿间回荡,产生音律之美,且能帮助记忆。对选取的三首诗词进行韵脚分析。我们发现:《归园田居》押韵的词有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押an韵,an韵发声气满声高,声音平坦且能连续不断,适合表达闲适恬淡的喜悦之情;《登高》押韵的词有回、来、台、杯,其中回、杯因为叶韵读为huai、bai,押ai韵,相较于a韵的发音,口腔开口度要小,发声气上声高,气息急出,用以表达杜甫的悲哀很恰切;《声声慢》押韵的词有戚、息、急、识、摘、黑、滴、得,其中摘为剔韵入声,黑、得均为职韵入声,押i韵,i韵适合表达怀疑叹息类的情感,发声气细,开口度小,牙齿缝隙出声,是为齿音,营造的是一种压抑环境氛围。三首诗词均是一韵到底,且与诗人情感表达契合,为吟诵教学的入手降低了门槛。
押韵让诗词有回旋美感,而平仄则让诗词的吟诵变得抑扬顿挫、层次分明,平仄的交替让诗句富有变化、错落有致。一般认为,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平仄在近体诗尤其在律诗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登高》的首联平仄(仄声用●表示,平声用○表示)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我们发现,上下两句的平仄并非完全相对的,但是第二、四、六个字是相对的,也就是平仄中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上下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应该相对,其他的可以不用严格相对。
如果细心的话,我们发现“急”的普通话读音应是第二声阳平声,这就牵涉到了古诗词中的入声字,入声字是为仄声。进行吟诵教学,教师可以查找工具书或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扫清入声字的障碍。《归园田居》中的入声字有适、俗、落、一、十、拙、室、得等字,《登高》中有急、白、落、木、做、客、独、浊等字,《声声慢》中有觅、戚、独、息、急、识、滴、得、摘、黑等字。
解决了押韵、平仄的问题,我们便可以试着进入吟诵的具体实践。吟诵讲求依字行腔,唐代释远忠《元和韵语》做提出“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写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总结起来便是:平声平,上声高,去声高而远,入声短促。依字行腔还要讲究节奏,一般在节奏点上的平声读两拍,反之读一拍,上声去声读一拍,入声则读半拍。如用“__”表示半个节拍的话,《登高》首联应是这样读: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____ __ ____ ________ ____ ____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____ ________ ____ __ ____ ____ ________
如此读来,平声拉长声音回荡,仄声短促声音沉闷,诗句的吟诵与朗读便截然分开了。但吟诵并非完全按此格式照搬照套,因为吟诵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声音长短、高低、节奏的划分要因人因诗而异。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传说被纪晓岚改变成这样的节奏:黄河远上,白云(“间”被故意遗漏)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吟诵时只要贴切诗人所表达的意思、情感便可。
声音可以传达出人类的情感,而吟诵则是对这种情感的强化和延伸。于吟诵中,我们能想见诗人在创作诗歌的状态,所以传统私塾教学出现的摇头晃脑其实并不完全迂腐,搭配上肢体动作可以强化情感的表达,更能深切体会诗人的心境,所以,吟诵的过程其实是构建“声--意--情”逻辑链的过程。下面试以《归园田居》《登高》《声声慢》为例,浅析吟诵与诗歌情感的关联。
《归园田居》押an韵,声音自然呼出,清亮稳定,整首诗均处在一种静谧恬淡的氛围中,但我们在吟诵适、俗、落、一、十、拙、室、得等字的时候读半拍,如“少无适俗韵”中的“适”“俗”恰是诗人对俗世的厌恶之情,读时应短促而又有决绝的意味,“误落尘网中”的“误落”二字,“误”为去声,读一拍,已是后悔莫及,再加一“落”字,读半拍,反观“性本爱丘山”,此处陶渊明对尘网中事避之如瘟神的意味,似有对过去十多年的官场生活深恶痛绝,含有对个人与自我进行深入省视之后的彻悟之感。再如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句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吠”字猛烈且短暂,“鸣”字鼻音且要延长,二字分别可以将“狗”“鸡”的声音通过吟诵摹画出来,“中”字胸腔轰鸣,声如洪钟,是因“巷”深产生的声音回响,而“颠”字读来清远,因鸡在树梢引吭高歌,雄鸡一唱天下白,安逸闲适的田家生活图景立现。
《登高》是古今律诗第一,其格律讲究是杜甫“顿挫”风格的最佳注脚,而“沉郁”的情感也能通过吟诵的声音传递出来。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便入境界,根据前文的吟诵节奏展示可见,“风”字后鼻音自带有风吹的效果,“急”字入声读半拍,秋风猛烈迅疾,立即能想到清瘦的诗人凌风而立的形象,疾风吹散云朵,天空格外高远,“高”字平缓拖长,感到阔远的大地与高迥的天空,诗人在此间,浩大与渺小,宇宙无穷,盈虚有数,悲从中来。加之猿猴的“啸”,起声高,收声快,本已凄厉,加之风迅疾,这猿声便放大数倍,“哀”情延长,久久不散。风急,造成视野开阔,故而“渚清沙白”,“白”入声,读得短促,联想白色冷色调,景即更加凄清,加之鸟儿无依无靠,在风中飘摇不知何往,“回”字拖长,哀婉回环。此联,“风急”是下文所有景物的背景和出现的因由,自然之风尚且如此,时代之风更令人唏嘘叹惋,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
《声声慢》婉约词作代表,通过对其韵脚的分析,我们发现李清照写作此词用韵谨守格律,韵脚字字入声,急促,仿佛是年迈老妇的叹息与控诉。“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也相应的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字连用,开口度都很小,除了“清清”声音可以拖长,其余声音均是短促,且用气声,仿佛词人在喃喃自语,又感觉是惊慌失措,寻找什么?什么找不回来了?这样凄惨境地如何自处?空空荡荡的寂寞随着平平仄仄的吟诵声蔓延。
当然,诗词吟诵有别于常规的朗诵,初次实践应该做好充足的铺垫,进行吟诵教学时,笔者以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吟诵的意义及好处,利用教师的示范吟诵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开口表达的心理障碍,同时对于学生的吟诵尝试进行鼓励,契诗意合诗情,通过吟诵,涵咏生命的诗情。
[作者通聯:重庆市黔江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