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舞的演绎者

2021-05-24 00:17碧小家
延安文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坊舞姿乐舞

碧小家,本名白福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四川文学》《散文·海外版》等,出版《逃跑的麦子》等作品30余部。

有一个舞伎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走下来,她是一千年前的舞者,时空的精灵;她从佛界走入尘世,悠然起舞,如花绽放;她带着今人穿越时空的隧道,飘飘然渐近那遥远的梦幻世界……

这是一个奇妙的时空隧道。置身其中,千余年前人们的生活、信仰、娱乐,扑面而来,恍若今世。那时,音乐、舞蹈占据着古人生活的重要位置。在敦煌现存的492个洞窟中,乐舞造型几乎处处可见。而在这许多的舞蹈形象中,又以飞天为数最多,据统计,敦煌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飞天四五百余身。她们中,年纪最大的有1600多岁,最年轻的也近600岁。他们究竟是上千年前的舞者,还是极乐世界的天女,抑或是画工们妙手偶得的创造?这天衣飞扬的神韵,留给后世一个个谜题。

在无数乐舞的文献中,我们找不到一个乐舞伎人的完整故事。无奈,文学家只好虚拟了一个歌舞伎——程佛儿。她的原型是成千上万个教坊舞伎和民间艺伎的化身,就让她带着我们走近敦煌、走近那段封尘的岁月中。

公元755年这一天,华清池如往常一样歌舞升平,大唐从明皇即位之后,歌舞升平,宫廷舞会几乎每日不断。当时,胡姬遍布长安城,这些异域歌、舞伎给中原带來了无限的浪漫。李白曾经在诗中写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有一种疾转如飞的胡旋舞,是西域康国人的拿手好戏,表演者在一块小圆毯上飞速旋转却转不出圆毯。

大唐,上至王妃,下至黎民,音乐、舞蹈成了他们必修功课,异域歌舞和中原乐舞很容易就融合在一起了,从而造就了大唐音乐歌舞的黄金时代。

程佛儿,祖籍敦煌,天宝年间长安教坊舞伎。大唐歌舞的黄金背景造就了她的超人舞技。

当整个大唐沉浸在歌舞升平中时,安史之乱暴发了。战乱中的程佛儿唯一的希望,就是离开长安,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敦煌。

唐时,敦煌是个香火旺盛的佛教圣地。在莫高窟。每天到这里来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妙法莲华经》记载了世俗的人们供养佛祖的十种方式,第九种是伎乐供养。伎乐指的是佛国世界唱歌跳舞的菩萨,他们用音乐、舞蹈来供奉极乐世界的佛祖。人们能在敦煌壁画中见到无数这样灵动的舞蹈形象。

这是一个个脱胎于敦煌壁画的静止舞姿,用线描的方式记录下了舞伎们灵动的瞬间。她们出自于当时中国艺术研究所一个叫吴曼英的专家之手。1977年6月,中国艺术研究所组织的一个舞蹈研究小组前往大西北,是为了在沉睡千年的壁画中寻找舞蹈形象。

吴曼英来到敦煌,看到莫高窟里的伎乐壁画,简直要喊敦煌万岁了!那是一个音乐、舞蹈的博物馆啊。每一个洞窟几乎都有音乐和舞蹈。

吴曼英的敦煌之行,揭开了敦煌乐舞壁画的神秘面纱。这些沉睡了千年的寂寞生命,没有人知道它们都经历了什么,战火、兵患、风雨,太多的伤痕太多的斑驳色彩呈现在吴曼英的眼前。

让我们再次回到因战乱出逃的教坊舞伎程佛儿身边。

此刻,她踏上了归家的路,从长安到敦煌将近2000公里的行程,对于孤身一人的舞伎来说,即使一刻不停地行走,也需要两三个月时间。

回乡的路上,她遇见了几个敦煌老乡,程佛儿向他们讲述了自己曾经在宫廷里欢歌起舞的生活。很小的时候,程佛儿被选入教坊,这里是宫廷培养乐舞人才的地方。宫廷从各地选取平民家的女子进入教坊,学习琵琶、三弦、箜篌等乐器和歌舞。宴乐这种精美的舞蹈、音乐就在教坊。

敦煌壁画中一幅有关宫廷乐舞生活的缩影图,对唐代宫廷乐队的演奏规模方式、乐工的服装发式描绘得最传神。

公孙大娘是人人皆知的舞蹈家,她把舞剑的技法融入了舞蹈,发明了剑器浑脱舞。

据说,唐代书法家怀素从公孙大娘的舞蹈中得到了灵感。

莫高窟的壁画、怀素的书法、公孙大娘的剑器舞,相隔遥远的时空竟然拥有如此相同的神韵气质。

敦煌之行,是程佛儿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从小在教坊长大的程佛儿,曾经,她的生活中只有舞蹈,生活也只教会她跳舞,而今她必须要学会去面对现实。

当时,河西地区的达官贵族家里有私养家伎之习俗。每每出游时,总有规模宏大的歌舞伎跟随。从敦煌壁画——绘于晚唐时的张义潮出行图,就可看出当时的这种状况。

从小在宫廷长大的程佛儿,也一定参与过不少类似张义潮出行图的活动。

程佛儿凭着儿时的记忆,向家的方向走去。可是她的家在哪里?

从皇宫出逃,又找不到的家的程佛儿,只能依仗自己在宫廷中学到的技艺卖艺为生了。人们看到了她的舞姿中透出的来自皇宫舞女之神韵,就连当地的画匠也跑来欣赏程佛儿的舞姿。像程佛儿这样来自佳人群聚皇宫舞女的身姿又怎能躲过画匠的眼睛呢?不知是哪个画匠偷偷记下了程佛儿的优美舞姿,把她画在莫高窟的壁画中。

于是,程佛儿是从现实走进壁画的。

如今,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壁画里面,即使是反映天国世界的伎乐菩萨,也是画匠们根据现实生活中平常人家的女子绘制而成,这种艺术源于生活。

程佛儿,从现实走进敦煌壁画。千年之后,她又从壁画走进现实。

1979年,蜚声海内外的舞剧《丝路花雨》,被誉为“东方的天鹅湖”。整部舞剧第一次引用了敦煌壁画中的很多舞蹈造型,变成了有生命、有律动的现实舞蹈。

舞剧中,英娘弹奏琵琶的舞姿呈现出了敦煌舞蹈S型的特点。她的原型来自莫高窟112窟的一尊反弹琵琶的伎乐菩萨。也许这真是当年敦煌集市上那个尽力舒展身姿的程佛儿。

不论反弹琵琶是真有其人、其事、其形、其声,还是某位画工兴致所至的杜撰,这个舞姿已经成了今人向往大唐乐舞的一个经典符号。

在唐代宫廷的乐队里,琵琶就像是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这些流行于朝野的十部乐皆是以琵琶演奏为主。我们不知道当年的程佛儿是否亲手弹奏过这样的琵琶?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度闻。”程佛儿的耳边响起那首大唐第一乐舞的“霓裳羽衣舞”,关于它,还有一个浪漫的传说。

中秋之夜,玄宗赏月,突然产生冥想,觉得自己来到了月宫,看到无数仙女翩翩起舞,并伴以悦耳的音乐,醒后只回忆出曲子的一半。后来,他听了西凉总部献来的印度《婆罗门曲》才把后一半补齐。白居易也感慨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978年,“丝路花雨”初露峥嵘时,甘肃艺术学校校长高金荣已开始深入敦煌莫高窟,潜心研究敦煌乐舞。

四十多年来,高金荣从未停止过“丝路花雨”舞蹈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一种流派——敦煌舞。那些敦煌乐舞的演員,是程佛儿再次从壁画走向现实人生的化身,是活着的敦煌乐舞之精灵。

高金荣曾经走进莫高窟时,惊呆了。

众神驾着七彩祥云漫天散花,后世的人们管他们叫飞天。

这些飞天灵动轻盈。飞天一边飞舞,一边弹奏着程佛儿熟悉的乐器。乐伎们在歌台上挥舞长巾翩然起舞,就像程佛儿当年在教坊学习,在皇宫表演一样。这个反弹琵琶的造型不就是她在敦煌街市上卖艺的舞姿吗?

一千多年后,这些壁画中的乐伎、舞伎从莫高窟走出来——走向兰州,走向北京,走向世界。

上世纪70年代末,远在日本学习舞蹈的台湾舞蹈家樊洁兮千里迢迢赶赴敦煌。面对满洞的壁画,她觉得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之后的二十多年,樊洁兮带着自己对敦煌舞蹈的独特理解走到美国、德国,以及世界上许多的地方。

北京保利剧院的一场大型歌舞剧《敦煌》,樊洁兮被邀担任舞蹈总监,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演出,也是她第一次把自己的敦煌舞蹈呈献给内地的观众。

第一眼看见敦煌,她一见钟情地爱上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自此,她的爱情、婚姻、事业都与此相连,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舞蹈事业。

敦煌寺窟街头,有过寺庙里养的佛音表演人,人们称其为“音声人”。程佛儿有可能成为寺庙里的音声儿,古寺青灯,伴佛终老。有可能遇到一位钟情于她的画工,嫁人生子,过起了凡俗人家的生活。

一个小小的舞伎,只是人生茫茫沙海里的一粒尘埃。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和程佛儿一样的教坊舞伎就有10004名。她们因战乱出逃,流落民间,但是舞蹈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流传、融合。

那时,曾经饰演教坊舞伎程佛儿的女孩,在甘肃艺术学校主修敦煌舞。之后,她已经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一名学生了。幸运的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演中。

她的梦想才刚刚开始。

从教坊舞伎程佛儿到舞蹈学院的当代舞女,她们都在为敦煌而舞蹈,为人生而舞蹈。

这就是敦煌乐舞壁画恢弘而强大的生命力,她并没有死亡。那些年轻可爱的孩子,她们也不过十六七岁,她们是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敦煌舞蹈班的学生。

古老的舞蹈,年轻的身姿。那个因为安史之乱流亡的教坊舞伎程佛儿,又走进了中国当代舞台。一千多年,朝代更迭,时空流转,战乱灾荒,敦煌乐舞壁画中灵动的身影却一直不曾消失过。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教坊舞姿乐舞
盛唐时期教坊音乐教育研究
唐代教坊综述
龟兹乐舞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舞姿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