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霞
摘 要:文章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对两位大学生开展个案研究,考察在校创业经历对毕业后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校创业经历对于毕业后创业选择没有直接影响,毕业后是否选择创业取决于大学生对自己在校创业期间所拥有的创业资源和个人能力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评估。在校创业经历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经验、职业技能和对创业的客观认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创业失败经历与毕业后创业选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成就动机对毕业生创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在校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成就动机越强,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关于大学生在校创业经历的实证研究对于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创业经历;创业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业大赛,加强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等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支撑,使更多大学生有机会尝试创业,在校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经历是一项宝贵的资源,为他们未来创业积累了经验。有研究认为,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没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1][2][3],而周宪和胡中锋认为,创业经历对大学生的创业无显著影响。[4]研究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在校创业经历与毕业后创业选择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还可能与创业过程中经历的“事件”有关。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主动创业,毕业后却放弃创业选择就业,他们在校创业经历了什么?毕业后又是如何在创业与就业之间作出选择的?这是促成本文从创业过程视角讨论大学生在校创业经历与毕业后创业选择问题的现实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关于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数学者借助人格特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资源依附理论等,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微观层面的个人特质因素,研究认为主动性人格、创新效能感以及成就动机与创业有显著相关性。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激情、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为五个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并全部呈现创业者高于非创业者的现象。[5]二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等中观层面因素,如创业教育,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6],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以及同辈群体中朋友同学创业等,均对大学生选择创业有影响。[7][8]三是包括创业政策在内的宏观社会创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选择是在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一个风险决策过程。
(二)创业经历与创业选择
创业经历本质上可以提高创业者的适应性。从创业结果看,创业经历可分为成功创业经历和失败创业经历,无论成功经历还是失败经历,崔彬认为,在校期间的创业经历有助于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增强毕业生的行为控制知觉,从而产生创业行为。[9]相较于创业成功经历,近年来学者更注重从创业失败学习视角研究创业失败经历,例如,有学者认为,经历失败是学习的必要先决条件,创业失败代表了潜在的学习机会。对于创业失败者的未来路向只有两种,要么选择重新创业,要么进入就业市场重新择业。[10]因此,创业失败经历可能对再创业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种是积极影响,创业失败经历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审视及自我学习和提高创业技能的机会[11],使創业者更加客观地认识创业难度,评估自己所处的创业环境和拥有的创业资源,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再创业活动中。另一种是消极影响,创业失败后受挫感突出,创业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个人心态出现失衡[12],严重影响后续创业,甚至会放弃创业。从创业过程看,宋洪霞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真实故事。[13]总体来看,已有学者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目前大多数研究注重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性影响因素,忽略了与毕业后选择创业有相关性的在校创业经历因素,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在校创业经历对毕业后创业选择影响的研究。第二,大学生创业多选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而以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来考察毕业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不足以对毕业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作出足够合理的解释。第三,现有研究主要把大学生群体作为组群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横断式的问卷调查,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变量的静态数据,之后通过统计方法获得结果[14],难以纵向、动态地反映大学生在校创业经历对毕业后创业选择的影响,也没有对毕业生创业选择的过程进行解读。为此,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在校创业和毕业后的创业选择进行历时性分析,努力体现两位研究对象的创业心声,为提高毕业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供启示。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基于笔者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本科生,关注其“在校创业”和“毕业之后三年内时间”两个阶段,资料收集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在开展大学生创业研究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在大学期间创业的大学生,与其进行过深度交流,并选择重点个案进行追踪,亲自见证了他们在校创业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在他们大学毕业后,有的继续创业,有的则选择就业。笔者选取两位具有在校创业经历并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解读其毕业后创业选择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希望通过对典型个案创业体验的历时性叙述,解释毕业后大学生创业选择的实践逻辑。
四、个案分析:他们是如何创业的
本研究中的两个案例是两位男生Xun和Yang,都出生于农村家庭,“90后”,未婚,2013-2017年攻读省属一本院校的工科专业,大学阶段曾经创业,未担任学生干部,2017年本科毕业。从家庭出生环境、接受义务教育、就读大学、大学阶段创业到大学毕业,在年龄、学业能力、学历层次、生活经历等方面,Xun和Yang呈现相当程度的“同质性”。本文比较两个个案,从创业者的视角解释分析他们大学期间“为什么—怎么样”创业的心路历程。
(一)不满足,要“走不寻常路”
在大学生创业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把成就动机作为一个重要变量。成就动机是个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具有“较强追求成功动机的个体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和自我驱动”[15]。
Yang高中时成绩非常好,如果高考正常发挥,可以考上很好的高校,但由于发挥失常,仅考上省属一本院校,他始终不甘心,再加上所学专业并非他喜欢的专业,入学后不久即果断决定换专业,想用成绩证明自己。“以前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考上了很好的高校,我不甘心,想用成绩证明自己。经过第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我的期末成绩专业排名第一。寒假回家后,几个高中同学聚会,感觉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不在一个平台上,自己觉得低人一等。”Yang认为仅学习优秀还不行,跟别人还有差距,要追上同学,必须“走不寻常路”。“创业”念头开始在Yang头脑中酝酿,他把创业作为“弯道超车”的最佳途径,而在有些同学看来,创业是“不务正业”。
与Yang刚入学时想用成绩“证明自己”不同,Xun对成绩没有太高要求,认为不挂科即可。“无意间了解到同学在做创业项目,就跟着他一起做,实际上就是转卖二手书,从大三大四的学长那里低价回收旧书,高价卖给学弟学妹,这是比较低端的创业,或者谈不上创业,没什么技術含量。”经过大一第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Xun就很明确将来不会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想干其他的。“我不会为了拿奖学金,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局限于书本学习的话,能力提升有限,大学空闲时间太多了,想锻炼一下自己,提高能力。我创业主要是由个性决定的,我不满足于现状。”
由于Yang和Xun认为所学专业和学习现状不能满足内在的需求,不管是“不甘心”还是“不满足”,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构建不同于常态化的大学生活经历。这样,“不甘心”“不满足”的想法被强化,创业成为他们“走不寻常路”的方式。可以看出,Yang和Xun最初创业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Yang比Xun更需要用“成就”来证明自己。
(二)“偶然”的时机
在Yang和Xun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想要走不寻常路的情况下,他们努力寻找一切机会来实现突破。
Xun通过与同学转卖二手书涉足创业,但因为“想做点有技术含量的”,很快就放弃了转卖二手书的做法。“大二上学期,当时有很多同学做兼职,比如家教、发传单”,受互联网的启发,“我就想到做分类信息网站(类似‘58同城)。当时下定决心干这个事,一方面考虑有前途,能做大;另一方面能团结其他同学,使他们支援我。移动互联网发展太快,后来想开发手机APP,花钱多,就放弃了”。
大一结束时,Yang两个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在专业前十,顺利转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专业。之后,Yang在课程学习外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找项目,捕捉创业时机。“2014年,智能手机APP特别火,只要能做出来,上线,就能赚钱。我想跟上这个风口,做了‘淘客空间APP项目,我把它称为自己创业的1.0版。之所以想做这个项目,原因是当时‘淘宝上的假货特别多,民间一直在打假,‘阿里也一直在打假。我认为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想做个信息共享平台。大家在网上买到什么东西,觉得特别好,或者不好,都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做到信息共享。”
无独有偶,因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在“风口”上,Yang选择了智能手机APP项目,而Xun受互联网的影响,选择的第一个他认为“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也是互联网项目。Xun和Yang似乎是在“偶然”的历史时机撞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窗口”上,实际上由于“90后”大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注定会受其影响,只是时代对于他们的影响以不一致的方式呈现。
(三)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是创业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创业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创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执行力等,这些需要通过创业学习来强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的过程就是创业学习的过程。而Yang和Xun从一开始创业或者说还没开始创业就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
Xun创业的初衷是想通过创业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Xun做分类信息网站项目时,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找创业的相关书籍看。“创业首先要学会写商业计划书,我当时还没有接触过商业计划书,也不知道怎么写,就在图书馆找书看,模仿着写。学校有创业讲座或创业课程,有时间也会去听。创业那段时间,比没创业的时候要忙得多。通过自学,写了人生的第一本商业计划书,就是分类信息网站的商业计划书。我就是拿着这本商业计划书去找同学,组建最初的创业团队的。创业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能盲目自大,要有学习意识。创业失败了,但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由于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为后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Xun大四毕业时,“找工作没费多少功夫,没为找工作的事发愁或精心准备”。
为了培养“淘客空间APP”项目团队,Yang创立了“COD联盟”学生社团(即“Create Own Dream”),“当时办社团的目的就是招募成员,把有兴趣、想做点事的同学聚集起来,形成‘淘客空间APP项目团队,它也是我们学校‘创业协会的起源”。通过办社团,Yang组建了自己创业的最初“班底”。“大二上学期,做了‘和讯项目(社团管理软件),这是我创业的2.0版。后来项目上线,运营,进行推广。为了这个项目我专门去北京找演艺公司谈合作,最终签订了合同。后来,我拿这个项目参加陕西省创业比赛,找投资人,结果被否决。我想办法跟投身于互联网事业的评委李老师联系上。李老师创业比较早,做得很好,人也挺好,他帮我分析了这个项目的优缺点,我们聊了很多,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后来,我争取到去他们公司实习的机会,大二整个暑假,在他们公司实习,见证了创业有关流程,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创业。创业光有热情不行,要考虑团队、产品属性、市场定位等方方面面的因素。”Yang主动抓住各种机会,学习组建培养团队、与人谈判、找投资人、产品设计等创业技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加深了对创业的认识。
虽然两个人的创业学习方式和经历不同,例如培养团队,xun直接通过项目凝聚团队,yang通过创办社团凝聚团队,他们在学习中成长,以自己的方式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具备了较强的创业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Yang并非仅仅把学习的目光放在学校内部,而是主动把目光放在校外,敢于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争取机会,努力实现突破。
(四)不断拓展社会关系资源
在创业过程中,Yang和Xun不满足于自己所在班级、学院的社会关系资源,积极向外拓展更为丰富的关系资源。
Yang通过创办社团,把本班级、本学院的同学社会关系资源拓展到不同学院,甚至拓展到教师空间。在创办社团中,他接触到学校里的很多教师。“办‘COD联盟,认识了团委的很多老师。通过参加创业比赛,认识了搞创业孵化的李老师,他是做互联网的,对我帮助特别大。后来到工训中心后,处理工训中心相关事务,认识了工训中心的王老师。这些人对我帮助特别大,现在很多业务都是王老师给的,这保证公司能生存下去。我的创业项目都是从所生活的圈子出发才有的。”Yang的目标很明确,项目出发点都是基于自己所能感知的生活圈的现实需求,“淘客空间APP”项目始于当时网络购物打假的强烈社会需要,“和讯”项目则基于他在社团“有一定的社团人脉资源”。在每个创业阶段,Yang都“有心”地积极拓展关系资源,积累了超出校园同学圈的异质性的社会关系资源。
Xun拿着商业计划书找同学也是有选择性的。“技术方面,找计算机学院同学,要求成绩优异。运营管理方面,主要找管理学院同学,成绩不重要,只要有兴趣、有想法就可以。还要看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点,最好团队成员个性能够互补、匹配。”通过跨院寻找合作伙伴,Xun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但始终维持在同学范围内,即使分类信息网站项目请外包公司制作软件、“图书缘”项目参加了陕西省创业大赛并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空间以外的世界有了接触,但最终没能实现跨越并进一步拓展形成异质空间的社会关系资源。与Yang相比,Xun的主要社会关系资源局限在校园内同学范围的同质性空间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创业发展的空间和视野。
(五)时代的影响,政策的助推
已有的關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肯定了政府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作用,Yang和Xun的创业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前文提及,Yang想要证明自己。“之所以想到创业,确实是由于当时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当时‘创业这个词特别火,但其实周围真正创业的同学并不多。”Yang决定“走不寻常路”。2014年被称为国产智能手机元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带来的是手机APP“大火”现象。Yang试图抓住这个机会,首个创业项目选择了开发智能手机APP软件,后来“和讯”项目也紧跟时代潮流。“当时很多男团、女团特别火,在网上了解了他们的运营模式后,就想跟他们合作,用我们的软件帮他们做海选,做活动,做管理。”后来成功签约。
Xun真正开始创业时选择互联网项目是“考虑有前途”,分类信息网站开发出来后,试运行了一段时间,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太快,同学中电脑少,手机多,想开发手机APP,花钱多,所以放弃了”。后来,他仍紧跟移动互联网潮流,做了“图书缘”社交软件项目。
可以明显地看出,Yang和Xun的创业深受时代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尽管国家创业政策并没有对他们的创业给到直接具体的帮助,网络时代和创业政策的时空背景仍然成为他们创业行动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身处互联网和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成为大学生个体生命历程中不能忽视的“时代标签”。
(六)“做自己的事业”
创业要达到什么结果,阶段性目标是什么,这是需要创业者不断思考的问题。Xun和Yang创业之初,目标并不明确。他们的创业想法和目标是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清晰的。
创业初期,只要有“好点子”,Yang就投入很大精力去做。尝试过创业的滋味后,他明白了“创业的1.0和2.0版,自己的创业理念并不清晰,实际上还是在摸索,寻找方向”,直到通过参加创业大赛认识了搞创业孵化的李老师并进行创业实习后,“创业理念发生根本改变,要从创业者变为创业服务者,直到现在,理念没有再变过,要把‘为创业者服务作为自己的事业。当然有时也会迷茫,到底是做业务还是做自己的事业,毕竟主营业务(指‘自己的事业)的盈利模式仍不太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评估。“现在我想得很清楚了,‘养家糊口的外包业务也得做,要先活下去,但主营业务(指‘为创业者服务)才是我的事业。在我们努力坚持下,主营业务有了很大的突破,觉得离目标越来越近了。”Yang从最初有点盲目的“走不寻常路”到“做自己的事业”,想法不断变化,创业目标越来越清晰。
Xun开始创业,是因为“空闲时间多”,“想做点事儿”,后来想做“有技术含量的”,寻找到互联网方向后,项目虽不断调整,但始终没有离开互联网行业,后来就业也选择互联网行业。由于种种原因,Xun毕业后没有继续创业,但他坚定地表示,“现在就业是积累创业资源,就像在校创业一样,以后有合适的机会肯定会自己干,这点没有疑问,一方面是时间自由,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干自己想干的事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的“自己想干的事儿”可以理解为“自己的事业”。
Yang和Xun开始创业时,目标虽不清晰,但并非因为生存而创业,成就动机对他们选择创业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更加强调创业想法和自我价值实现,体现出追求成就和认可的事业型创业特质。而且,在校创业失败经历并没有带给他们太多消极的创业体会,反而使他们不断重新评估自身的综合能力,逐步确立了“做自己的事业”的创业目标,并将其作为创业奋斗的精神灯塔。
五、大学毕业后创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后,Xun和Yang分别作出不同的选择。Xun选择了就业,目前就职于北京一知名互联网公司。Yang选擇继续创业,公司现有6名员工。两人的不同选择与他们对创业成就的渴望程度有关,也与他们对自己在校创业经历中所积累的创业资源和能力的综合评估有关。
(一)成就动机
在校创业时,Xun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锻炼自己,因为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在国家鼓励创业的情况下,顺应潮流,想通过创业找到方向和兴趣,最不济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不会虚度了光阴”。因此,Xun在校创业时并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大四毕业时由于创业的诸多条件不具备,在“找工作没费多大功夫”的情况下,自然放弃了创业。而Yang高中时成绩优异,在同学中有较强的优越感,结果高考仅考上普通大学,因此他想通过创业来证明自己。不论是通过学习成绩还是创业证明自己,在个人特质方面,Yang比Xun有更强的成就动机。虽然在校创业失败了,但Yang仍旧“不甘心”,毕业后选择继续创业。Yang的创业证明了已有的研究结论,高成就动机者比低成就动机者更倾向于选择创业,高成就动机者强烈渴望成功。[16]即使面临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强烈的成功欲望促使Yang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创业。
(二)一定的经济基础
缺少资金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一大障碍。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窄、能力弱,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亲友投资、个人积蓄或银行贷款。Xun大学毕业后放弃创业,原因之一是“经济压力,需要生活”。Xun出生于农村家庭,毕业后不愿因为创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家庭也没有能力给他创业提供经济支持,上大学期间的创业资金都是“从我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来的,上学时还可以跟家里要钱,毕业了跟家里伸手要钱不好意思,毕业后不像学生时代那样衣食无忧,面临经济压力,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不论是在校创业还是毕业后创业,Yang的创业资金也主要来自于自己的生活费及创业收入,资金短缺问题始终存在,甚至资金短缺已经影响到公司的发展,“现在做的这个项目,人手不够,需要招人,由于缺钱,又没有渠道筹钱,只能招专科生,本科生用不起。我一直在找投资人”。然而,与Xun不同的是,Yang的父母虽然在创业上没有给他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但已经在家乡所在县城为他全款购买了商品房,这或许间接为Yang创业提供了一颗经济兜底的“定心丸”。Xun缺乏这样“兜底式”的经济支持,未来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奋斗”,这直接抑制了他毕业后直接选择创业的念头。因此,自身具备一定的经济积累更有可能促使毕业生选择创业。
(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大学生创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项目带动的。Xun毕业后没有继续创业的原因,除了缺少资金外,没有好的项目(即没有好的商机)也是重要原因。“折腾这么久,没有特别成功的项目。做互联网有关的项目,都失败了,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也就是说,Xun在校创业并没有找到比较好的盈利模式。相比较而言,为了“养家糊口”,Yang很长时间做外包业务,但他始终认为那不是主营业务,“辛苦坚持那么久,就是想找到我们的主营业务”。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之后,Yang确立了自己的创业目标——从创业者变为创业服务者。“现在主营业务有了很大的突破,觉得曙光就在眼前,现在干得比以前更有信心了。”在Yang看来,“主营业务”既是他们公司的盈利模式,也体现了“做自己的事业”的创业目标,成为他认为值得为之持续奋斗的驱动力。或许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不在于某个项目是否成功,而在于盈利模式、创业目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Xun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很大部分原因是创业项目始终没有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使他失去了继续创业的精神动力。
(四)社会关系资源储备
大学毕业后,Yang本可以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但他仍然选择创业,维护和使用在校创业时建立的关系资源是他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不创业,积攒这么多年的资源都浪费了,太可惜了,再说不甘心”。与多数学生的创业资源来自于家庭或同学不同,Yang的社会关系资源储备主要来自于在校创业期间的积累。毕业后,Yang充分整合和使用这些社会关系资源,为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创业孵化中心的李老师仍然为他提供了关于创业政策、创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工训中心的王老师提供了公司运营的基本业务,王老师的关系资源是目前他们公司业务的主要渠道。相比较而言,Xun缺乏基本的社会关系资源储备,他在校创业经历中积累的可使用的关系资源极其有限,不论是人脉关系、业务指导还是市场渠道,都不能对毕业后创业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
(五)创业团队
团队对于企业的成功有重要的影响,成功的创业者将团队理念和团队态度作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的关键。优秀的创业团队应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
从Xun和Yang的在校创业过程看,Xun拿着创业计划书尝试各种方式“拉同学入伙”组建团队,但项目失败,团队则解散。对此,他表示,“感觉创业准备还是不充分,团队管理能力欠缺,领导力有限,还需沉淀积累”。Yang以学生社团的方式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通过项目凝聚团队,结果也是项目失败团队解散。Yang在创业的3.0时期,“想通过做‘养家糊口的项目维持公司运营,培养自己的核心团队,但事与愿违,始终没有形成有稳定成员的团队,流动性很大。也曾经尝试过吸纳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人员组成团队,但由于都太有想法,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事业发展方向难以达成一致,最后分道扬镳了”。目前,Yang公司的核心成员除了他本人外,只有他女朋友。
作为创业带头人,需要具有处理危机并带领、激励和说服他人共同实现团队理念和创业远景目标的能力。然而,从始至终Xun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业团队,而Yang虽然毕业后选择创业,在公司盈利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团队,说明他们在团队管理方面领导能力不足,这也成为制约Xun继续创业的因素之一。
六、结论与讨论
在新时代“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長效方式,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对Xun和Yang两位大学生开展个案研究,考察在校创业经历对毕业后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校创业经历对于大学生毕业后创业选择没有直接影响,毕业生没有因为在校创业而毕业后自然选择创业。在校创业与毕业后创业是两个阶段,毕业后创业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是否选择创业取决于大学生对自己在校创业期间所拥有的创业资源(包括创业资金、社会资源等)和个人能力等相关因素的综合评估。对自己综合能力的评估值越高,越有可能选择创业。通过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以促进毕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做法,可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第二,大学生在校创业并非是无意义的,它增加了创业者的创业知识、创业经验,提升了职业技能和对自身创业能力的客观认知。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有关经验,可能是未来创业的认知起点。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和知识储备量都显著高于一般大学生。即使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它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在校创业失败经历与毕业后创业选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素质提升是在校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动机,不虚度大学时光、提高综合能力是很多在校生创业的主要目的,经济目标或创业成功并非他们创业考虑的第一要素。因而,大学生能正确看待在校创业失败,不会因为创业失败而挫伤自信心甚至一蹶不振。成就动机对毕业生创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在校创业经历的大学毕业生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动机越强烈,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宣传对大学生选择创业有较大影响。
上述结论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在国家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中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内生动力。其次,关注有利于触发创业或影响在校创业的“事件”,加强大学生创业路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在校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让创业教育跟进到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提升其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创业认同感。第三,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坚持正面宣传创业的舆论导向,消除社会的创业偏见和创业歧视。第四,加快创业政策的具体化和落地实施,进一步加大政府创业基金和政策性贷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减少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限制条件。
参考文献:
[1]钟云华,吴立保,夏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6(2):86-90.
[2]蔡颖,李永杰.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元排序选择logit模型的发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6):134-139.
[3]陈权,尹俣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5(6):115-120.
[4]周宪,胡中锋.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广州案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5):66-72.
[5]宁德鹏,葛宝山.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差异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7(5):252-256.
[6]祝军,岳昌君.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基于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07-113.
[7]张丽玉.大学生就业与家庭背景关系研究:基于一个毕业生群体样本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4):14-18.
[8]王兵,杨宝,冯子珈.同群效应:同辈群体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吗[J].科学学研究,2017(4):593-599.
[9]崔彬.高校毕业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扬州大学947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76-80.
[10]赵文红,孙万清,王文琼,等.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5):95-105.
[11]JENKINS A S.Attributions,Learning and Motivation to Reenter after Firm Failure[J].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11,31(4):160-184.
[12]刘凤,吴件,唐静.差异性与动态性并存:大学生创业失败学习内容多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9):145-151.
[13]宋洪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靳义君.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间关系的研究:横断与纵向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4-132.
[15]王本贤,朱虹.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41-44.
[16]王玉坤,杜秀莲,杜秀芳.决策角色和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5(10):76-80.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