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书院制的本土化移植与进路

2021-05-24 19:03魏球朱淑瑜
高教探索 2021年4期

魏球 朱淑瑜

摘 要:伴随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尤其是伴随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我国高校“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忽视学生需要”的管理理念已相对滞后,以学年制、专业制、班级制为主的固有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现实挑战。英美书院制正日益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热点。为全面准确地理解英美书院制对于人才培养的精髓、制度设计与现实功能,推进英美书院的本土化移植、良性发展与稳健运行,本文对英美书院制的发展演进、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就我国高校书院制的实施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英美书院制;发展演进;运行机理;本土化移植

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技术研发的需求日益高涨,进而不断推动乃至倒逼我国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尤其是伴随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的迅速推进,国内高校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滞后于现实需求,日益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现实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设计方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此,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以选课制、导师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国内一批顶尖高校率先开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例如北京大学设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新雅书院、苏世民书院,复旦大学设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四大书院,等等[1],不断学习借鉴西方顶尖高校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培养志向远大、文理兼修、能力突出、开拓创新的精英型人才。由此,书院制的理论研究,也从2008年以前的一片空白发展到如今年均100篇以上的高产[2]。书院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创新的方向。然而,在梳理上述文献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国内高校尤其是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书院制的认识可能存在认知偏差,甚至存在以偏概全、言过其实、哗众取宠的现象。尤其是在借鉴英美书院制培养本土化人才方面,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乃至失误。因此,结合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需求和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全面准确地理解英美“书院制”对于人才培养的本质、理念、制度设计、现实功能等方面,推动我国对于“书院制”的批判性学习和借鉴,推进英美书院的本土化移植与健康良性发展,非常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此予以尝试突破。文章将从英美国家高校实施“书院制”的发展演进,特别是针对本科生实施书院制管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机制出发,系统梳理和总结英美高校书院制的运行机理、现实功能及其缺陷和不足,并就此对我国高校建设书院制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英美书院制的发展演进与主要模式

英美书院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有其历史底蕴和特色,其中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书院、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书院,可谓典型代表和著名标杆,对于其历史脉络梳理、管理模式探索总结,可以很好地为我国“书院制”的实践所借鉴。

College源自拉丁语的Collegium,原义为团体、社团,指一些人组成团体共同发挥作用。如今学者们将College翻译成书院、社区、学院、住宿学院等,并将这种管理模式称之为书院制、学院制等。在西方,书院制最早可追溯到巴黎大学创建于1180年的迪克斯-惠特学院[3],这是高阶教士或贵族为无力承担食宿费用、攻读学位学生建造的寄宿屋舍。1489年,牛津大学教师团和各屋舍负责人联合拟定《寄宿生规约》,并确定“委托管理制度”[4]。其主要内容包括:捐赠人将管理权委托给书院,书院则组织管理委员会制定章程、评议重大事件。这标志着牛津大学书院模式(英式书院)的正式确立。在美国,书院制起步于1642年,时任哈佛大学邓斯特校长模仿英式书院创建了曼纽尔学院[5]。1933年,哈佛大学所有本科生住进书院。同年,耶鲁大学建成首批7所书院[6],这标志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书院模式(美式书院)的正式确立。目前,书院制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英语国家的著名高校均以一定的形态普遍存在着,在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就书院制的运行模式而言,无论英式书院还是美式书院,作为学生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的衔接点,是学生与教师寻求真理的共同体。这些英美书院倡导隐性教育,让学生在导师言传身教、朋辈互动学习、学生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7]因此,在具体形式上,英式和美式书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例如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英美顶尖名校都实施导师制,每个学生都安排有相对固定的导师,随时可以就学业和心理等问题向导师进行咨询。[8]书院实施混住模式,不同学科的学生住在一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跨學科交流等,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通识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书院实施文化育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熏陶,例如在上述名校中通过用与书院有关的重要人物命名相关建筑和设施,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高桌晚宴、下午茶等营造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所在书院的热爱和认同感。[9]倡导独立人格培养和自主教育,注重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可以通过书院的相应机构进行自我管理,借助组织和参加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10]

此外,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英美书院的内部管理架构也大致相同。例如上述世界一流高校的管理团队采用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形式,成员包括院长、学监、学术导师、写作导师、管理秘书、研究生助教、学生管理员、学生代表等。以哈佛大学为例,院长是书院的最高领导,负责书院财政、资产保障和学生文化生活安排等各种事务,并代表书院出席有关活动、组织和落实各种日常具体事务。学监是书院的总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事务,签批学生选专业、选课程、课程请假、推迟考试等事务。学术导师由书院从大学教师队伍中甄选出来,分别负责3-4名学生的学术指导,同时每周固定提供学术辅导。写作导师由书院从社会上的知名学者、作家、科学家中聘请,负责提高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管理秘书帮助院长处理书院具体事务,如宿舍分配、集体活动准备、学院运转安排等。研究生助教由书院从具有一定才能和特长的研究生中甄选,协助导师工作,并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轮流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介绍和学习辅导。学生管理员则是每个楼层一名,或每20位学生一名,由书院从大三学生中甄选,并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咨询和帮助。学生代表由书院在学生中甄选,负责参与书院管理、组织文体活动并汇报学生情况。[11]

当然,因发展历史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英式和美式书院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也均有各自独特之处[12]。例如在教育理念方面,牛津和剑桥代表的英式书院以培养精英型人才为目标推行博雅教育理念[13],而哈佛和耶鲁为代表的美式书院以培养“全人”为目标推行通识教育理念[14]。在体制机制方面,英式书院与大学属“邦联制”结构,而美式书院与承担招生、教学任务的学院形成矩阵式结构。在聘任导师方面,英式书院一般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取得导师资格的教师,而美式书院一般是聘请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在招生教学方面,英式书院拥有招生权和教学自治权,是学生学习中心和生活场所,而美式书院不具有招生权和教学权,仅是教师和学生居住、生活场所。

二、英美书院制的运行机理与主要功能

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和传承所在,是大学进步发展的精髓。牛津、剑桥的书院制模式的核心是精英教育,而美国人追求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平衡,这是英美文化心理和教育理念上的不同,进而导致其书院制的运行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在英美书院制实际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和熏陶是两种模式都很重视的考虑因素,也都非常注重和遵循博雅教育理念。概而言之,英美书院制的根本目的是育人[15],在其生活支持、教学辅助、文化教育、行政协助、社团自治五大功能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具体地说,英美书院制都非常重视通过推行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践行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倡导朋辈互相学习、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等来实现育人目标。

(一)推行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

牛津、剑桥的书院制模式中的通识教育由书院承担,通识教育思想渗透进整个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哈佛、耶鲁书院制模式中的通识教育主要在本科生院如哈佛学院、耶鲁学院进行,书院不开设课程,主要是通过组织讨论、演讲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非正式教育。因而,书院与学院既各司其职,各自负责不同的教育任务,又相辅相成,交相辉映。[16]横向的书院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优良环境,并关注学生的课外教育、辅导,使学生在家一般的感觉中增进感情,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而纵向的学院则摆脱学生管理工作,负责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并制定教学标准和学术规范。与此同时,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书院而非学院,其专业身份得到弱化,从而可以摆脱学院的束缚进行自由的专业选择,形成跨学科专业,甚至学生自己的“个人专业”。

(二)践行言传与身教相统一

真正的德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熏陶出来的。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示范和熏陶意义无疑是十分深远的。“言传身教”作为古今中外所推崇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书院制也不例外。1828 年的《耶鲁报告》在谈到师生关系时,就明确指出教授既是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学生人格修养的导师。为此,英美书院均注重推行导师制,主要包括导师围绕学生人际交往、课程学习、课外阅读、论文写作、职业规划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从而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牛津大学的书院导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关心、指导学生学业上的进步和发展,还对学生的品行发展负责,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品德等问题;导师一般由资深教授或年轻学者兼任,同时需要先取得英国高等教育学术委员会认定的资格。耶鲁大学的书院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写作等各方面,一般由校内著名学者或校外知名人士兼任,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甄选。哈佛大学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等,一般由在读研究生兼职担任。

(三)倡导朋辈互相学习

为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性公民,英美书院均对学生实施混住模式,即不同背景(如:风俗、文化、语言等)、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书院和住宿房间,以彰显民主和自治的跨学科、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式。英式书院原则上只向一年级新生提供住宿和专门指导,而美式书院则向所有学生提供住宿。其中,耶鲁大学的新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随机分配到所有的12个书院中;而哈佛大学的新生,则统一安排在专门面向新生的哈佛园内,接受专门针对一年级本科生的特殊指导(在一年级末按照个人申请分配到12个书院)。当然,新生住宿安排时,为尽可能消除不和谐因素,并减少矛盾冲突,各书院一般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特点等方面和对书院、房型、费用等偏好的前提下进行房间分配。

(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更应贯穿生活的始终。作为学生管理平台和学生日常生活、课余学习的主要场所,书院不仅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营造一个小型的学习生活环境,还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实现“隐性教育”的功能。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老式书院会用与书院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命名相关建筑和设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增强学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定期举办高桌晚宴,邀请全球知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出席,严格执行正式晚宴的礼仪规则和着装要求,为学生提供结识社会精英、寻求职业导师、学习社交礼仪提供平台;组织下午茶,让师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畅所欲言,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新式书院则在校园设计之初,精心设计书院的人文环境,提供图书馆、讨论室等课外学习、休闲娱乐场地,为学生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学生对所在书院的热爱和认同;组织诗歌朗诵、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各种赛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因此,正如哈佛大学理查德·莱特所说,在哈佛收获最多的不是来自课堂而是课外。

(五)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基于管理學视角,高校学生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两种形态:一是通过外界客体的约束,如权力、规章制度等来规范大学生行为,令其符合学校和社会要求;二是通过大学生主体自律,以自身素质、情感和意志等学识与心理品质为工具去实现自我管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情绪、行为和认知。书院制的优点在于使用相对民主平等的方式倡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有效约束和管理。英美书院通过强调创造一种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全方位的发展。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去选择课程,完成学业;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提倡学生自我管理,鼓励学生自建社团、自办刊物、自主开展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英美书院制的本土化移植

书院制对学生的自我观念、独立自主、道德发展、审美价值、学位获取等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书院制背景下,学生更具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更频繁地使用学校的资源,更多地参与各类俱乐部或活动,也更可能获得更高的绩点和完成学业,并对本科教育经历更满意。[17]为此,在创建“双一流”高校和学科、追赶世界一流乃至顶尖名校过程中,我国高校不仅要在资金投入、科研条件,更要在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上,瞄准欧美顶尖高校,精准施策,学习其人才培养经验,并借鉴英美书院制,进一步挖掘为所有学生提供整个学制住宿的宿舍教育功能。我们认为,推进英美书院的本土化移植与健康良性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书院制在推进通识教育、增强师生互动、拓展宿舍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更要规避“改革共识难、书院和学院协同难、教育功能发挥难、导师制推进难”等风险[18]。

(一)挖掘高校书院育人功能,探索全人教育培养新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传统的以科层制、班级制为主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呈现“来源多样化、需求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等特点,对高校的教学、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高校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转变有了更多的期盼;学生学习和生活相隔离,对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辅导、指导有了更多的渴望,等等。特别是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高校“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忽视学生需要”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学年制、专业制、班级制等传统的管理制度弱化[19]。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投身书院制探索,如:推行书院制的高校已从2000年的1所增加到47所(书院也从1家增加到137家),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继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后,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10所高校于2018年6月成立了“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

(二)准确把握书院制的优点和难点,精准实施书院制模式

如前所述,建立书院制的高校明显增多,关于书院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增多。在梳理以往的文献中发现,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实践正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冲突。如:书院价值定位未达成共识、书院制存在对传统管理路径的惯性依赖、书院与学院存在协同关系的失衡、书院制文化内核与秩序培育的缺失等。因此,国内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并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书院制不是简单的制度模式转变,而是复杂的战略性的教育理念转变,涉及到大学运行目标、方向、程序、模式和功能等;二是书院制除了管理功能,还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自治功能,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摆脱学生公寓管理的刻板印象,真正从育人角度出发,通过书院制管理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学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三是在书院和学院并行的组织架构下,两者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叠和交叉,面临职责分工边界不清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学生教育管理协同不一致等困境,甚至造成管理机制不畅、办学成本过高等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厘清二者关系,促进二者互相支撑、共生共进。

(三)找准书院制的核心与关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书院制改革

书院制是一种对学生实施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并承担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养成等方面教育,行之有效、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的新型学生教育模式。[20]其本质是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特点等个性需求,核心是学院和书院协同育人,关键是有一批好的导师走进书院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互动和交往[21]。因此,推行书院制,应认清本质,把握核心,抓住关键,即:打破学生专业、院系、年级界限,把传统以班级为基础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改变为实施混住模式的、以书院为单元的新型学生教育模式;打破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大学组织形态,把传统的、与集权式管理相适应的条状大学组织结构,改变为纵(学院)横(书院)交错的矩阵式结构;打破宿舍功能单一、师生缺乏沟通平台的现状,把传统的学生宿舍改变为师生共处的学习和生活社区。当然,在长期以专业和系科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打破已有的管理制度、组织形态、沟通模式,推行书院制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必将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成为既有模式的阻碍。因此,推行书院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考虑与现有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的衔接、适应,围绕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综合改革,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四)坚定文化自信,创设“中国模式”书院

经验可以借鉴,制度可以学习,但是文化生活却无法简单地复制或移植。英美书院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已有的做法、已经形成的传统就一无是处。事实上,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学记》便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并于唐朝开始推行“书院制”,形成以教书、读书、著书、藏书等为主要功能,以“师生共处,学生互助,自由研讨,学术争辩,学问精进,德操修养”为主要特色的中国古代书院精神。[22]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曾对中国古代书院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提出“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因此,我国推行书院制,不能否定我国高校已有的做法,更不能否定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而要加强文化自信,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和“从游精神”,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创设“中国模式”书院[23]。

参考文献:

[1]孟彦,洪成文.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2017(3):13-17.

[2]刘学燕.大学书院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教育探索,2020(5):12-16.

[3]钱再见.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困境与路径:以荣誉教育为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65-74.

[4]邓磊,杨甜.古典大学文化生活的现代续延:英式住宿学院的缘起、承继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9):89-94.

[5]RICHARD N S.The Harvard Century,the Making of a University to a Nation[M].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1986:69.

[6]曹倩,蔡映辉.中美大学住宿学院管理比较研究:以耶鲁大学、汕头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3(4):35-39.

[7]PASCARELLA E,TERNZINI P.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1:87-89.

[8]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7-30.

[9]刘永章.剑桥大学学生培养与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104-107.

[10]别敦荣.大学书院的性质与功能[J].高校教育管理,2015,9(4):44-49.

[11]沈琛华,张怡,傅筱忱,等.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内部组织结构、外部关系的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6):67-71.

[12]过勇.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哈佛大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64-73.

[13]陈廷柱,段梦涵.变迁中的英国寄宿制學院及其对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97-103.

[14]邓磊.培养整全之人:大变革时代的美国大学理念焕新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7(3):97-103.

[15]CHICKERING A.Commuting Versus Resident Students[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1974.

[16]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7(3):35-38,75.

[17]徐波,苍玉权.美国高校宿舍教育的历史分析:宿舍与人才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14(5):91-96.

[18]李立国.普及化高等教育应该是一流多元[N].光明日报,2016-11-08.

[19]张家勇,张家智.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75-79.

[20]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138-156,192.

[21]INKELAS K.The National Study of Living-Learning Programs:2007 Report of Findings[DB/OL].(2008-08-29).http://www.livelearnstudy.net.

[22]蔡俊兰.继承与创新: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7 (5):94-100.

[23]何毅.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4.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