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分析

2021-05-24 07:46袁宏瑞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吸引力符号

袁宏瑞,王 群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然而伴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同质化、后劲不足等现象,在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都面临挑战。为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展现城镇特色,“特色小镇”应运而生[1]。

国外对特色小镇研究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埃比尼泽·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他提出应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结合起来的新型城市,这种城市的特征和建设模式便与特色小镇相类似。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是国外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Eadie在研究英国沿海小镇的复兴过程中发现,旅游业与文化、销售、媒体等多角度的融合有利于实现经济复苏。由此提出小镇建设需要将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休闲度假进行多角度融合的观点[2]。Mekala通过建立发展理论模型,提出小镇建设应当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运用[3]。Gibson C、Waitt G等通过研究小镇的节日数和节日组织者,发现文化对小镇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产生经济利益[4]。

国内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建设运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特色小镇概念内涵方面,卫龙宝等认为特色小镇是一种现代群落,它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由相关组织、机构、人员和特色文化构成[5]。赵士雯认为理念新、文化和发展模式独特、创新要素和治理主体融合是特色小镇的三个关键内涵要素[6]。建设运营方面,陈立旭认为文化特色应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小镇建设需要提升其文化形象、文化品位、文化创新[7]。杨柳,张宁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内容、载体、理念和方法研究,构建地域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表达体系[8]。新型城镇化方面,苏斯彬、张旭亮将特色小镇看作是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新生事物,要体现其历史文脉、民族特色[9]。关于特色小镇吸引力的研究更加注重综合吸引力研究。如代晓博以海南省特色小镇为例,从产业、环境、文化、管理、经济五个维度构建海南省特色小镇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10]。石玉以杭州市省级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依据复杂适应理论(CAS)和因地制宜理论,从产业、生态、历史人文三个维度构建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11]。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内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文化要素,体现了文化要素的重要地位,因此对特色小镇的文化研究十分重要。本文旨在研究特色小镇的文化吸引力,而针对小镇文化吸引力的研究较少,学者们更加注重特色小镇综合吸引力的研究。通过借鉴符号互动理论,从符号视角将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整合,并基于游客对各项评价指标的感知分析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以期丰富特色小镇的研究内容,并拓展符号互动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

1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指标构建

1.1 理论内涵

符号互动理论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米德是该思想的开创者,他提出人的心灵和自我是从社会中产生、发展的,其中“自我”的本质是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是人类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人类的互动是依靠符号进行的,其中,符号的意义是暗含的,依赖于互动者对它的理解[12]。米德的学生布鲁默最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他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取决于个体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中得到的,并且不固定,在解释过程中被不断修正和补充,从而产生了“共同行动”,塑造了诸如社会规范秩序、价值导向、发展理念等宏观的社会结构现象[13]。

1.2 指标体系构建

符号学家指出,“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即符号是能够用来在某些方面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14]。索绪尔指出,借鉴社会学理论可以将符号进行分类,即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能指是由物质、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向,具有可感性,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所指是符号的“意义”,通过符号载体显示和表达,具有抽象性和不可感性,需要通过联想和推理获得[15]。

如今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其文化资源形式众多、彼此各异,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难以进行文化吸引力研究。通过对相关政府文件、新闻内容进行关键词筛选,参考徽文化符号研究[16]、中国边境旅游吸引物研究和太湖旅游符号研究中的分类方式[12,15],可以将中国特色小镇的文化吸引物整理归纳为“传统民居”“历史遗迹”“民族服饰、饮食”等20个主要类型,同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对这些文化吸引物进行属性划分[17]。

特色小镇的文化符号能指,即文化吸引物,是游客感知的载体,游客在浅层和深层的符号互动中感受特色小镇的文化价值[18]。“传统民居”“历史遗迹”“手工艺商品”等都具有明确的实体,则属于“文化能指”;特色小镇文化符号的所指意义是游客感知的内容,游客通过联想和推理,形成独特的认知与理解,即文化吸引力感知。因此,蕴含在旅游吸引物实体中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等内涵,都属于“文化所指”[19]。

表1 评价指标

基于文化所指中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程度不同,可以对特色小镇文化吸引物进行二次分类整合。将以地域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能指整合为“地域文化依托型文化吸引物”,以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均衡融合的文化能指整合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文化吸引物”,以外来文化主导的文化能指整合为“外来文化入侵型文化吸引物”[20]。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并借鉴相关研究设计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

2.1.2 数理统计分析

采用SPSS对有效问卷数据整理分析。首先针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计算Cronbach’s alpha 系数。其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得出游客对各文化吸引物的感知差异;利用方差分析,研究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的人口学差异。

2.2 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于2020年2月进行,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与收集。共收集25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率92.19%。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游客对特色小镇文化吸引物的感知量表,共设20道题项,采用李科特5点度量法(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对游客感知进行量化。

3 结果分析

3.1 样本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衡量信度,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信度越高。测量结果显示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5,达到0.7的标准,表示量表信度可以接受,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水平。

3.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考虑到样本的合理性、代表性以及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对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分析。样本总数为236,从性别来看,男性占比48.31%,女性占比51.69%,男女比例均衡,样本较为合理有效;从年龄来看,被调查者多为25岁以下的青年,占比69.92%;从文化程度来看,大专、本科占比分别为21.61%、50.42%,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处于中高水平;从工作类型来看,普通上班族和学生较多,分别占比17.80%、66.10%;被调查者中72.03%会选择特色小镇进行旅游,可见特色小镇旅游市场广阔;运用多重二分法计算得出,旅游动机方面,浓厚的文化氛围占比20.42%,环境、生态质量占比19.41%,大众的口碑和评价占比19.05%;问题分析方面,24.3%的潜在游客认为特色小镇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从而摈弃地域文化迎合商业市场,21.7%的潜在游客认为现代工商文化强势入侵,导致特色小镇地域文化流失,19.8%的潜在游客认为特色小镇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3.3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分析

根据表2的总均值与总标准差结果可知,游客感知随吸引物与地域文化结合程度的减弱呈现递减趋势。地域文化依托型吸引物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均值最高,且标准差小于1,表明地域文化依托型吸引物对游客的文化吸引力最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吸引物的均值次之,且标准差小于1,表明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吸引物对游客的文化吸引力较强;外来文化入侵型吸引物的均值最低,且标准差小于1,表明外来文化入侵型吸引物对游客的文化吸引力最弱。

依据符号互动理论,“自我”的本质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即“自我互动”。在全球一体化、现代化浪潮的情境下,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因此国家层面十分注重文化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共同行动”。游客在这一社会情境中进行文化吸引力感知时会形成心理暗示,即在进行“自我互动”时,其“主我”会受到社会的“共同行动”的影响,形成顺应社会情境的“客我”,从而对地域文化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强,而对外来文化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弱。

3.3.2 文化吸引力内部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在地域文化依托型吸引物中,游客对民族聚居地、传统节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均值分别为4.11、4.06、4.02,均高于内部其他文化能指。由于在民族聚居地游客可以品尝特色饮食、穿戴民族服饰、融入民族节庆活动,从而能更深刻地领略民族风情;通过参与传统节庆活动,游客对地域节庆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感知;通过观摩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并亲身参与制作,游客会对传统手工艺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

在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吸引物中,游客对康养休闲资源文化吸引力感知均值为3.83,高于内部其他文化能指。通过亲身体验康养休闲资源,如温泉汤池,游客会对地域康养文化有更切身的感受。

在外来文化入侵型吸引物中,游客对传统加工制造产业文化吸引力感知均值为3.44,高于内部其他文化能指。由于传统加工制造产业的技术操作要求较低,游客在参观传统产业园区时,可以直接参与产品制作流程,如体验制衣、制帽过程,使游客产生较强的参与感。

表2 文化能指感知差异分析

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人类的互动是依靠诸如语言、动作、身体等符号进行的。民族聚居地、传统节庆、传统手工艺、康养休闲资源、传统加工制造产业这五项文化能指具有深层互动属性,即游客与特色小镇居民、企业之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符号进行交流互动,是一种深层互动,因此文化吸引力相对较强。而诸如历史遗迹、自然风光等文化能指只具有浅表式互动属性,即只具有文化观赏性价值,不能使游客产生深层次文化体验,是一种浅表式互动,因此文化吸引力相对较弱。由此可知,游客十分注重深层互动式体验。

3.3.3 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依据符号互动理论,发讯者将信息通过编码以符号的形式发送出来,接收者通过一定的联想和推理,解读符号的意义。在联想和推理过程中,由于接收者的个人属性、需求喜好、认知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存在差异,对同一符号的感知与认识可能会形成显著差异。为探索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潜在游客对地域文化依托型吸引物、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吸引物、外来文化入侵型吸引物的感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潜在游客对三者的感知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20项文化能指进行细化分析,列出存在显著差异的文化能指,进行更加清晰的组间比较。

自主学习在很多对于教育理解不深的教师眼里是一个无法完成的项目,毕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知识,如果学生都能自己学习知识那要教师还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个想法完全是错误的,有句俗话说的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教师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就是“领进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过程,因此能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评判一个教师是否达到一定境界的关键.希望广大高中物理教师都能够达到这一境界,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3.3.3.1 性别分析

表3是不同性别的潜在游客对文化能指感知的差异分析。从表中可知,只有历史遗迹、民族聚居地、传统戏曲、伟人名人、西式建筑遗址五项文化能指的显著性概率P小于0.05,说明男性和女性对这五项文化能指的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由多重比较分析可知,由于女性对美、色彩、艺术的感知更加细腻和敏锐,并且思想与情怀较之男性更加传统,因此对历史遗迹、民族聚居地、传统戏曲这三项典型的传统型文化能指的感知强于男性。男性普遍对古代政史和现代文化与理念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宽泛的了解,对待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因此对名人伟人、西式建筑遗址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强于女性。

表3 不同性别对文化能指感知的差异分析

3.3.3.2 年龄分析

不同年龄层的潜在游客对传统戏曲、名酒、西式建筑遗址、仿古建筑这四项文化能指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由多重比较分析可知,年龄层越低的潜在游客对传统戏曲的文化吸引力感知越强,由于低年龄层对传统戏曲的接触较少,对待传统文化的异质性、新奇性感知更强,兴趣更加浓厚;25~44岁的潜在游客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对于酒的需求最强、接触最多,对名酒的酿造文化最为了解,同时其日常的商务需求与名酒中的商业理念产生共鸣,因此最容易被名酒所吸引;25岁以下的青少年由于受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的影响较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也较高,因此对西式建筑遗址、仿古建筑的文化吸引力感知最强。该分析表明,对于不同年龄阶层的游客,其感知具有明显的年代差异。

表4 不同年龄对文化能指感知的差异分析

3.3.3.3 文化程度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潜在游客对自然风光、传统戏曲、西式建筑遗址、仿古建筑、传统加工制造产业这五项文化能指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由多重比较分析可知,硕士及以上的潜在游客对自然风光的文化吸引力感知最弱,他们对文化需求的层次较高,因此不满足于简单的地域景观的视觉享受;在一般认知下,文化程度越高的潜在游客越能进行独立的认知与思考,对待文化的态度越为理性,不易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因此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程度越高的游客,越能理解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文化吸引力感知越强;对于西式建筑遗址与仿古建筑,文化程度越高的游客,越能了解其较之古体建筑在传统文化内涵上的差距,因此对这两项文化能指的感知越弱;对于传统加工制造产业,高中及以下的潜在游客的感知最强,由于其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大多从事于传统加工制造产业,因此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强。

表5 不同文化程度对文化能指感知的差异分析

3.3.3.4 职业分析

不同职业的潜在游客对仿古建筑这一项文化能指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普通上班族、农民、工人群体相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商务人士群体的闲暇时间较少,外出旅游与见识机会较少,对待现代文化吸引物的新奇感较强,因此对仿古建筑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强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商务人士群体。职业差异的分析结果与文化程度差异的分析结果互相印证,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较为基础的游客,更容易对现代文化吸引物产生感知。

表6 不同职业对文化能指感知的差异分析

4 结论与对策

4.1 研究结论

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随着文化吸引物与地域文化结合程度的减弱呈现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地域文化依托型吸引物的文化吸引力最强,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吸引物次之,外来文化入侵型吸引物最弱。

游客对民族聚居地、传统节庆、传统手工艺、康养休闲资源的文化吸引力感知较强,这表明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与文化吸引物的互动属性有关,深层互动型文化吸引物的吸引力较浅表式互动型更强。

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性分析表明,不同特征的游客对文化吸引物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游客性别影响感知的重点;不同年龄阶层游客的感知具有明显的年代差异;职业差异与文化程度差异结果互相印证,高素质的游客对待文化的态度更为理性。

4.2 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在进行自我互动,即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加强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突出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游客的文化认知行为受社会“共同行动”的影响,特色小镇也应在这一社会情境下注重让游客感知与体验异质文化的新奇与美好,防止因过度商业化、文化流失造成千镇一面的现象。同时,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型吸引物的文化吸引力也较强,因此在特色小镇的文化符号设计上要注重时代特性、不断创新,在传统地域文化中适度融入新概念、新元素,打造更顺应时代发展的、更具“特色”的特色小镇。

相比于符号的视觉作用,游客更注重符号体验,游客渴望与当地居民、旅游企业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符号进行互动。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者在进行资源选择与特色提炼,即自我互动时,应积极营造互动氛围,让游客不仅有视觉享受,更能融入当地文化与氛围中,增强旅游文化性体验与感知。如正确引导当地居民与游客进行交流互动,当地人作为东道主可以将当地文化更加直观地呈现给游客,让游客置身其中并能够体验“主人身份”,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节庆活动是游客与当地旅游文化符号互动的平台,通过深挖当地特色文化符号,举办主题鲜明的节庆、节事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从而实现游客对旅游地有价值的文化体验与文化共鸣。

研究发现,游客对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的感知受游客自身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因此特色小镇应明确自身主要目标市场,并掌握主要目标市场的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与营销,形成与主要目标市场的良性互动。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设计开发更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项目,如研学旅游、会展旅游等,激发游客与文化符号的有效互动;针对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大众游客,开展诸如观光旅游、影视旅游等旅游活动形式,营造直观的文化体验与感知。

在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不同的群体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有支持、有中立、甚至有不满,而他们往往会影响其他群体的态度、看法、行为等。研究也发现游客十分看重大众对特色小镇的口碑和评价,因此特色小镇应开展有效的群体互动,争取大众尤其是权威群体对自身的支持,弱化其对自身的不满,营造良好的口碑和评价,为提升自身文化吸引力造势。同时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通过多角度宣传特色小镇的文化符号,拓宽游客与文化符号的接触渠道,加深游客的印象与理解,助力文化符号的立体化。

4.3 不足与展望

本文评价指标的构建不够完善,是否对所有的特色小镇都具有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仅对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即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造成的文化吸引力感知差异,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框架仅建立在当前时空状态下,但依据符号互动论,符号的所指意义呈现动态变化的状态,后期可基于不同时空状态下进行符号所指意义的解读与整合,以期对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吸引力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变符号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