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粗大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关系研究

2021-05-24 07:46孙建刚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物体技能儿童

孙 燕,孙建刚

(皖西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幼儿粗大运动技能(Gross Motor Skills,GMK)的发展对于促进幼儿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1]。幼儿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身体活动习惯、健康体重、心血管适能、肌肉力量耐力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将幼儿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列为保障幼儿体质健康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之一[2]。幼儿感知运动能力(Perceived Physical Competence,PPC)是指个体对自身肢体的掌控的体验能力,主要包括手眼协调、手脚协调,肢体支配和物体控制能力以及相关大肌肉群的控制等[3]。感知运动能力则是一种身体技能与心理的联动机制,是粗大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3]。3~6岁是幼儿粗大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时期,也是进行干预与提升的黄金时期[4]。在此阶段干预提升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对其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以及今后专项技能的学习都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偏低则会影响其今后阻碍其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甚至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研究证明,不同地区孩童感知运动能力与粗大运动技能的关系具有一定差异性,所以,探讨不同地区幼儿感知运动能力与粗大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制定适宜的干预手段以促进其运动技能发展[5]。再者,我国幼儿粗大运动技能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6],对我国幼儿粗大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之间的关联研究仍缺乏实证证据。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采用实证测量的方法,对郑州市部分3~6岁幼儿粗大运动技能发展特点与感知运动能力水平进行测验,一方面了解该地区幼儿粗大运动机能与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幼儿粗大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水平之间的关联,并为促进幼儿体质健康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方便抽样为原则,于2019年4月抽取了郑州市二七区、惠济区、金水区3所幼儿园,对3所幼儿园的小、中、大9个班级的246名幼儿进行了相关测试。测试前与监护人以及幼儿园负责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剔除年龄在3~6岁之外的幼儿11名,另有13位受试对象退出,最终实际有效数据为222人次,经过异常数据筛查,确定数据均符合分析要求,数据采集有效率为90.24%,其中男性幼儿103名,女性幼儿119名(见表1)。

1.2 测量方法

1.2.1 粗大运动技能

幼儿粗大运动技能的发展是指在人类幼儿时期的运动行为变化和潜存于这种变化下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移动技能、物体控制技能[6],[7](P194)。本研究采用了最新版(第三版)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测评量表(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TGMD)[8-10]测评幼儿的粗大运动技能。该量表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粗大运动技能测评工具,测试项目包括“移动能力”“物体控制能力”,两项指标下各包含多种测试项目,共计13项测试动作。TGMD-3的适用对象为3~10岁的儿童,国内应用的信效度已得到了专家的验证[11],证实此量表适合我国幼儿。对幼儿进行测试前,对相关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指定操作手册,测试过程严格遵守相关说明。粗大技能测试总分100分,其中移动技能满分46分,物体控制技能满分54分。

表1 受试对象情况一览表

1.2.2 感知运动能力

本研究采用感知运动技能量表(The Pictorial Scale of Perceived Movement Skill Competence,PSPC)来评估3~6岁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PSPC也是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广泛的量表,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擅长单脚跳、蹦跳、跑、爬、拍球、击打球等6项测试内容,测试问题主要以卡片的形式呈现,采用形象化的图示方法测量儿童早期感知运动能力,量表信效度较高[12]。计分标准中分为“失败场景”和“成功场景”,分指标分为“非常像我”“有一点像我”,每项计分1~4分,该量表的总分取值范围为6~24分。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在性别指标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均数差异,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则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ɑ=0.05,下同),本研究采集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在年龄区间分组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粗大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指标得分之间的差异性。相关分析则采用皮尔森系数进行分析,r≥0.7表示高相关,r<0.4则为弱相关,其他视为中度相关。为进一步探讨粗大运动技能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并讨论。

2 结果

2.1 幼儿粗大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现状

表2 粗大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测试得分比较(n=222)

数据显示,在粗大运动技能表现方面,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移动技能得分、物体控制技能得分和总得分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渐增加,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性别幼儿的粗大运动技能总分虽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男性幼儿的物体控制技能得分高于女性幼儿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感知运动能力表现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逐渐提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幼儿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高优于年龄低,男生优于女生。

2.2 粗大运动技能发展与感知运动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3 粗大运动技能发展与感知运动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3是粗大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的相关性结果。在性别指标中男性幼儿的移动技能与其感知运动能力存在相关(r=0.51,P<0.01),女性幼儿的物体控制技能与其感知运动能力呈现出相关性(r=0.51,P=0.01),男性幼儿的粗大运动技能总分与感知运动能力呈现中度相关(r=0.59,P<0.01)。在年龄区分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移动技能得分以及粗大运动技能总分均与其感知运动能力也呈现出相关性。总体上,粗大运动技能总分与感知运动能力得分呈现出中度相关(r=0.57,P=0.02)。

2.3 粗大运动技能发展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表4 粗大运动技能对感知运动能力水平的回归分析(n=222)

为进一步探究粗大运动技能动作发展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将以移动技能得分和控制技能得分为自变量,感知运动能力总分作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说明各个自变量的共线性对回归分析无不良影响。德宾-沃森检验(D-W)值为2.28,表明数据符合样本独立条件。调整后R2=0.34(P<0.05),表明样本可以代表总体推断。2个变量能够解释出身体素质总变异的34%,并且两个变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的发展每分别变化1个单位,感知运动能力会正向变化0.15和0.24个标准差,相比较而言,物体控制技能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变化影响较大。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粗大运动技能(P<0.05)与感知运动能力(P<0.001)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在粗大运动技能中的移动技能方面差异较明显(P<0.001)。幼儿粗大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速度较快,可以说是“每年一台阶”,说明幼儿3~6岁阶段对于这两项能力的提高都非常关键。尤其是粗大运动技能中移动技能的提升更为快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足量的身体活动量与活动水平以刺激移动技能与控制技能的发展。

性别对粗大运动技能影响较小,对感知运动能力存在一定影响。不同性别的幼儿在粗大运动技能中的移动技能上不存在差异,这样的研究结果与李静、Foulkes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15]。刁玉翠等探讨了4~9岁的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发展,同样发现4~9岁儿童在移动技能上不存在性别差异[5]。位移技能在所有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最常用到的技能,男女幼儿在位移技能方面的经验均比较丰富,所以差别并不明显[14]。在控制技能方面,男性幼儿的控制技能要优于女性幼儿,同样与之前的部分研究结果一致[14,16-18],这也提示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在幼儿阶段要更加关注女性幼儿的物体控制技能培养。但也有研究发现女性幼儿的移动技能要优于男性幼儿[14]。这可能由于测试对象不同导致的差异,因此今后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补充。

在感知运动能力方面,不同年龄幼儿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感知运动能力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以往研究显示,低龄幼儿感知运动能力较弱,且经常出现高估自己运动能力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增长且会让幼儿在自我评价方面更准确[19],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也符合孩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本研究发现,性别对幼儿感知运动能力存在影响,男性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要优于女性。但有研究表示不同国家地区的幼儿在该项目上存在差异,所以该结果可能不能完全适用所有地区。Barnett等人研究发现男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高于女幼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1045),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Goodway等人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幼儿在感知运动能力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非洲裔美国学龄前儿童,n=288)[20],但Legear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女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要高于男性(加拿大,n=267)[21]。以上结果说明,幼儿的感知运动能力也可能与人种与地区文化有关联,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形式丰富且多样,可能会导致各个地区存在差异的情况,具体结果仍需要更多研究补充。

本研究结果表明,3~6岁幼儿粗大运动技能发展与感知运动能力呈中度相关(r=0.57,P=0.02)。这样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一项利用PMPC和粗大运动技能发展(TGMD-3)的研究验证了学龄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粗大运动技能是其一部分)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关系,表明学前儿童的PPC与粗大运动技能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468,P<0.001)[22]。在下级指标方面,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均与感知运动能力呈现了不同程度的相关,男幼儿移动技能与女幼儿物体控制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其他指标则不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粗大运动技能总体与感觉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相关,与粗大运动技能的二级指标存在不同相关,这为后续的儿童青少年粗大运动技能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的发展每分别变化1个单位,感知运动能力会正向变化0.15和0.24个标准差,相比较而言,物体控制技能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变化影响较大,这样的结果表明,在幼儿的生活或学习中,应更加注重发展孩童对物体控制技能的练习。物体控制(Object Control)技能,包含抓、抛、踢、接、击打等动作,对应的相关运动项目有抛接物体较多的乒乓球、拍手游戏等,家长和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在此阶段参与一些类似的体育项目以刺激其物体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有研究验证了粗大运动技能、身体活动以及感知运动能力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指出感知运动能力较高的儿童显现出更高的身体活动频率和强度,而身体活动较为活跃的儿童则会表现出较高的粗大运动技能水平[23-24]。该领域横断面研究较多,但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应该加强相关研究的纵向追踪研究。

既往研究显示,当前研究多数从发展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领域探讨幼儿或儿童的运动技能和认知发展,但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精细动作,对幼儿粗大动作涉及较少。Pagani等的纵向追踪研究,对5个月的婴幼儿开始追踪,直到小学2年级,该研究最终发现幼儿时期的精细动作(如线条填画、图形临摹和使用筷子等控制技能)的发展水平能很好地预测2年级儿童阅读、数学能力、一般学业成绩及课堂表现,但粗大动作则没有这样的预测能力[25]。国内有学者研究探究了不同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发现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与其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探讨了粗大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关系,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本研究对粗大运动技能发展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具体影响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关于动作技能的发展对儿童感知运动能力表现的机制目前有:神经生理机制、认知机制——执行功能假设以及社会心理机制——自我效能理论等[27-29]。但是运动技能(包括粗大运动技能和精细运动技能)与认知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早期教育等),以及关系发展的理论模型仍未建立,这些重要的问题的实证研究数量少、质量低,后续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并进行模型的构建和实践。

4 结论

郑州地区3~6岁幼儿粗大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年龄与性别对两者存在不同影响。幼儿物体控制能力对其感知运动能力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和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物体控制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多“动手”。幼儿粗大运动技能对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物体技能儿童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画唇技能轻松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