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琴
【摘要】儒家圣贤之一的明朝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先生曾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简而言之,儿童的教育贵在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和培养其兴趣,而不是束缚和限制。教学只有完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充分发展数学的价值,才能不泯灭孩子的天性,才能不泯灭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培养数感 培养兴趣 因材施教 家校沟通
【引言】在开心、快乐、难忘中,让孩子做一片最美的叶子,也让阳光雨露滋润每一片叶子,学校要提供孩子成长的空间与环境,让孩子们如小绿叶一般,承接滋润,芬芳吐翠,自由成长。
“双减”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要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并提升教学质量,在这样的政策下,在远离题海战术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
一、培养数感
教材的编写都是从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入手,激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例如,“数一数”选择儿童乐园的场景,学生兴趣盎然的进行观察、数数,感受数的实际意义。“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童话场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材都以一些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作为学习素材,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方法的主动性。
所以,低段学生在教学时,要将教学融入到生活情境中,由直观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说出家中有几口人,兄弟姐妹几人等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具体情境中比高矮、长短、多少等积累感性认识。如:和同桌比个子高矮,比铅笔的长短,比书本的多少等,也会联系生活经验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为數的抽象奠定基础。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教学时从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和游戏等活动形式入手,锻炼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培养数感。让学生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看到自己具备的优点,培养思维模式,在一点一滴中发现自己,相信自己,变得自信,变得聪明,成为爱学习、善思考的学生。
二、培养兴趣
如果孩子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快乐的事情,就会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就会想去学习、主动的去学习。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同学们在家带一到两件玩具、学具等物品到班级,教师把班级布置成商店,让学生用钱的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买卖,不仅体会到购物的乐趣,钱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让孩子在玩中掌握元角分的实际运用。比如:当购物时钱不能够整付时怎么办?如何付钱是最简单的方法?当多付时应该找回多少钱呢?购物中会不会出现优惠、打折等实际问题,通过演练孩子会遇到各种问题,每个人的解决办法各不相同,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适当点拨,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不但将数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还增近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这比拿着课本,枯燥的讲解,孩子们会更感兴趣的。
苏赫姆利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只会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也会失去兴趣。
三、因材施教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一年级坚持“起点”教学,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考试,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以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要求教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每个孩子的接受水平不同,完成作业的速度不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提高课堂教学与作业效率,实施分层作业,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班的小李同学一学期结束后,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起来很有困难,退位减法更是不会,作业错误率很高,针对这样的学生我采用分层次练习,根据他的水平,单独布置一些有趣的、富有游戏性质的小练习。如:数一数书包里有几本书,几本练习本,了解和自己共同生活人的年龄,体重,鞋码,特征等等,并把自己的结果记录下来,贴在特色作业展示墙上。让他找到学习的乐趣,课堂中也会就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并让同学们给予鼓励,我也会大力表扬,让他找到存在感,体会到老师是关注他的,让他找到自信心。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模式叫固定型思维,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往往也有着一些特征。比如在学习中害怕挑战,遇到难题,总是退缩,或者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无用的事情做无用功,因为一切事情都有定数。这种思维就是消极,不上进的想法,自然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变得聪明,爱上学习。
四、家校沟通
如今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学霸,考取名校,自己生活在焦虑中,也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感到压力,甚至害怕学习,厌恶上学。对于特殊学生要和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家长的心理,从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方法,做到“一生一案”。将自己的方案告知家长,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要明确指出,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和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取得的进步。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才会为教学带来了便捷,才会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苏霍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家校共育,和谐施教。
参考文献:
1、《训蒙大意示教读》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3、《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