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丁永成
【摘 要】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完成就业,也是促进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从心理育人角度出发,分析了贫困生主要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探索了高校心理育人在就业问题中的解决对策,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心理素质,让贫困生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心理育人 贫困生 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29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高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发展和建设,招生规模也迅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样,国家也面临了大学扩招后形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仅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达到了874万人,而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毕业生就占到了四分之一。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经济压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由于贫困生面临的经济、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压力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家庭和自我的心理压力更会产生很大的就业心理问题。因此,探索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对于高校开展“精准扶贫”尤其是心理帮扶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能够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贫困生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面临就业的认知问题比较严重
1.无法直面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虽然更多的贫困生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摆脱贫困的现状,但也有部分贫困生存在错误的认知,不愿承认自己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因为这种身份而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有时故意在物质上表现得更加奢侈,以掩盖内心的不安。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存在价值观的问题,甚至对正常的事情报以介意的心理。2.认知浮于表面,就业观念落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滞后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贫困大学生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家庭传统观念、内向性格等因素影响,就业观念相对滞后,仍将就业目标停留在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创业、考研、三支一扶等新的就业途径存在认知的误区,从而主动放弃这些很好的深造或就业机会[1]。3.就业认知层面的偏差认识,一些贫困学生认为只有获得体面高收入的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报答家庭。因此,在择业过程中他们自然把物质待遇作为衡量就业期待的重要标准,这种功利主义使他们在就业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认知偏差。然而,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本,长期以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就业环境等无法改变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就业危机感和紧迫感降低,出现了等待就业、就业持续缓慢甚至没有就业的现象。
(二)面临就业的情绪情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1.贫困生在就业前往往会产生很严重的就业焦虑心理。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就业资源、就业机会、就业竞争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来自家庭扶贫、就业困难等多方面的压力加剧了贫困生的就业焦虑。2.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相比家庭富裕的学生,容易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在就业的时候也会体现出来很高的不自信。3.逃避和迷茫的心理较为明显。当贫困生面对挫折时,会感到无能为力,表现出的意志消沉与情绪低落更为明显,从而出现逃避心理。大学生就业有时候会面临多种因素,尤其是家庭帮助等方面有限的贫困生,在工作和家庭之间会出现迷茫,特别是在经历了较多挫折之后出现的迷茫消极心理非常明显。4.抑郁心理较为突出。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因素在和其他学生相处时会出现自卑,甚至敏感等情况,在就业的过程中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面临就业挫折的时候,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会很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状况,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心理困惑[2]。5.攀比嫉妒心理也会影响就业。贫困生在家庭物质条件方面没有优势,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在较为残酷的就业竞争时,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心理疏解,会导致心理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从而出现内心嫉妒攀比心理。6.虚荣或依赖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自尊心较强的年龄,多数贫困生能够客观应对经济的贫困,做到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但有部分学生为了面子,追求虚荣心甚至迷失自我。另外,部分贫困生依赖心理较为明显,自入校就将自己摆在一个弱势的位置,希望受照顾,渴求关爱,甚至在求职就业方面也期待得到外界帮助,久而久之表现为自我不努力,但又對社会充满抱怨,希望通过外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就业面临的职业适应和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目前,很多贫困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因职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差异而形成就业预期的落差。职业生涯与生活中的校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更促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恐惧,如第一份工作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工作环境,职业自我效能感不高。职业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职业生活的润滑剂。由于孤独、自卑、内向等负面心理的影响,很多贫困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以来,伴随着工作倦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很难在事业上实现脱贫的理想。因为环境适应和挫折承受能力差,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自尊心强等原因而退缩社交。
二、心理育人下贫困生就业对策
(一)帮助贫困生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以显示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反映出一个人经过长期生活和学习所积累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说明人格是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这与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有一个先天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物质生活、社会认知等诸多方面都会在优越的家庭和学生之间产生鸿沟,知识的匮乏、学习能力的不足、认知观的落后,让贫困生被迫处于弱势,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随着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入,他们容易产生虚荣心。因此,他们的人格成长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没有教育和引导,他们容易走向消极,悲观失望,逐渐扭曲自己的人格。工作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崩溃,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提高贫困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促进其健全人格、正常成长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辅助力量,用家庭和学校的温暖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贫困生毕业后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经济状况不佳,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庭和同学的压力。学校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问题,提出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建议和对策。让贫困毕业生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支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就业信心,帮助他们缓解就业中的心理障碍。鼓励同行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就业经验和体会。
(二)为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实施心理精准帮扶
心理精准扶贫,先要了解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心理的基本情况。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不仅要记录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家庭状况,还要客观、全面地记录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如性格气质、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学业情感压力等。现阶段,在国家大数据的支持下,贫困生的身份已经得到了准确的识别,资助的方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抓住重点,着力帮助特殊群体,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农村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确保人人都能稳定就业,为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提供精准的帮助[3]。
(三)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的知识,觉察和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情况,逐渐树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帮扶,贫困生在面对负面情绪诸如自卑、抑郁、焦虑等情况时,能运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另外,当遇到贫困生心理危机的时候,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早发现、早干预,在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一人一策”的心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心理危机中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积极地为贫困生搭建心理援助平台,切实解决贫困生担心的事情,化解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逐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构建贫困生综合心理支援平台,建立贫困生动态心理数据库,建立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心理研判和对策研究,通过第二课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等心理互动形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3]。同时,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帮助贫困生树立客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良性的就业观念,改变不良的认知,学校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增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为了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从而使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鼓励贫困生在校期间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高校要从多个方面降低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适应教育,引导他们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高校相关部门应了解贫困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帮助他们了解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如何融入社会,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开展求职技能讲座、模拟面试、外联培训、就业经验等活动,加强贫困生就业技能培训;在信息收集与处理、简历撰写、面试礼仪、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毕业生根据社会需求充实和提升自己。使贫困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为贫困生顺利就业提供实际帮助。同时,要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让贫困学生真正听取政府提供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消除他们创业的心理顾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导向,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业情况进行大规模跟踪调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促进贫困大学生完成就业也是促进我国扶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可以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解决贫困生就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使贫困生成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0年“三全育人”培育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学生工作科研课题(编号:Gdouxs202119)】
参考文献
[1]陳珺,张晓颖,周月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0):167-169.
[2]卢锴锋,董雅洁等.承德市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3):268-270.
[3]李萍萍,柯乐乐.面向贫困生的发展性实践育人体系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