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锦莉
毛泽东在其诗作《清平乐·六盘山》中有云“不到长城非好汉”,显示了其“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气势。今天,不断有好汉们想登上长城以证明自己可以“缚住苍龙”,这一点从京藏高速八达岭长城路段的日日堵车场景就可以窥见。但是,于我,却不用这样大费周章,因为我的家乡张家口就坐落在长城脚下。每日清晨,我在晨辉中极目眺望,长城就延绵在前方的群山之上,仿佛一条即将腾飞的苍龙在等待我甩起手中的长缨。
据记载,长城的修建,最早始于西周,是华夏民族用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目前可见到的最早的古长城位于河南南阳附近,长度约500公里。据史料记载,这一段长城,为战国时期楚国修建,目的是为了堵住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以使国家免于灭亡。但是楚国统治者不会想到,最终导致灭国的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是另一个华夏国家秦国的崛起。观此长城,不过是一段残败的城墙,既不壮观,也不雄伟,低矮的石堆静卧在山脊上,诉说着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长城的修建,在秦统一后成为一项壮举。秦在完成统一之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匈奴人的进攻,将之前六国的长城连了起来,真正筑起一道万里长城。有趣的是,这道长城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它抵御入侵的功效,而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传说故事和始皇帝暴政的实锤。
千百年来,以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事实在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可见,用长城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其实并不可靠。而历代长城的修建更像是一种见证,它见证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发展与衰落,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而后是契丹人、女真人,最后是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像草原上的雄鹰一样从历史的舞台掠过,有些民族最终消亡,留下的只有历史遗迹或见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有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还有一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长立于历史舞台。而长城横亘在群山之中,见证着少数民族的兴亡,见证着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碰撞、融合、共赢,期间虽然有战争,但更多的是贸易、互市、繁荣,这一页有些并没有被史书所记录,但却是由华夏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鲜活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发展史。
用长城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说起来是一种保护,但在我看来,这道墙更像是一种固守,一种退缩,因为一旦有了这道墙的横亘,统治者往往会心生依赖,从而生出一种守成之君的胆怯,失去开拓进取的创业之心,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的衰败之源。历史上,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断退让,以割地求生存,但万里长城,甚至是滚滚长江都没有挡住蒙古人南下的铁骑;而明成祖朱棣将国都遷往北京,选择与北方游牧民族正面刚,其五征蒙古,终于换来了明朝200年的平安盛世,这才是一个开国之君的勇敢与睿智。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就是这位皇帝在迁都北京之后,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人的入侵而修建的。这位五次亲征蒙古的皇帝大概以为自己的子孙没有了自己庇佑,但只要有了这道坚固的城墙就可以保自己的基业永远流传了。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两百多年后,一位叫吴三桂的明朝将领,亲自将后金人从长城第一雄关的山海关迎进了中原,其原因不过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由此可知,亡国之祸从来不是由城墙的长度与高度决定的,而是人祸使然。
长城用于抵御外族侵略,明清时期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位于张家口至大同的长城,张家口就位于此段长城的一个著名的关隘—大境门之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为屯兵而建的名城。据记载,明清时期,张家口边境发生的战争超过70次。为保卫首都北京,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先后三次修缮张家口附近的边墙,到明嘉靖二十五年(即1546年),宣大总督翁万达奉旨在张家口一带增筑长城数百里,建起敌台百多座,加强防守。至此,明朝修建的大同至宣化这段长城共长1000多里,成为现在张家口一段长城的主体,而大境门则成为其众多关口中的一个重要关口。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对于统治者来说,长城可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而对于百姓来说,统治者的想法遥远难懂。但是长城脚下的边境之地却是行商贸易、互市发财的风水宝地。张家口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明清时期的著名商业城市。各民族的商人为张家口带来商业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张家口独特的地域文化。这是融合了汉、蒙、回、藏等多民族的不同文化而共同形成的多元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与开放,同时也融入了所具有的开拓创新的文化特征。而北方的长城文化则有着同样的产生环境,更因为其占地广袤,历史悠久,融合紧密而形成了一种更加自由、坚韧、包容的多元文化体系。
自古以来,统治者希望用长城封堵少数民族的入侵,守住江山,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历史从来不会撒谎,长城背后的故事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包容,才能共赢;只有强大,才能抵御侵略。这才是一个国家正确的生存之道。2022年,我们将在自己的家门口迎来冬奥会的举办,这是张家口真正展现其文化魅力的时刻。而纵观我们的祖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的领导人正是在不断进取、锐意创新中,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