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冲突产生的心理机制及社区治理路径研究

2021-05-23 01:08王琳翕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社区治理

摘要:社会的剧烈变迁导致各种社会风险显现的可能性日趋增加,邻避冲突作为一种涉及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式”的邻避冲突演进路线更为曲折。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心理学出发,探寻邻避冲突发生的心理因素。研究发现,邻避冲突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变化不是单向的,而是由个体到群体的融合以及群体到个体的扩散,两者的互相影响导致了邻避冲突的爆发。在心理学基础上探讨邻避冲突中的社区治理路径,能为实现中国式邻避冲突的化解提供参考。

关键词:邻避冲突;社会心理;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8;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3-0086-05

作者简介:王琳翕,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1.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我国风险累積发生质的变化,其中生态环境风险变化趋势日渐复杂。如何化解风险和冲突,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命题。近年来,随着公众环境服务需求的增加,邻避群体性事件频发,如四川什邡事件、江苏启东事件、厦门的PX项目事件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邻避时代”。

“邻避”一词来源于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其字面含义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最早出现在1980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被用来描述美国人对化工垃圾的排斥和反抗;后被学界用以概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建设项目遭到周边社区排斥而引起的群体抗议现象[1]。“邻避冲突”(NIMBY conflicts)也称邻避运动,主要是指周边居民或设施所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等)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产生邻避情结并且采取强烈的、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2]。党的十九大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然而“邻避冲突”频发所引发的群体焦虑和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我国新时代社会的发展。

2.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邻避冲突的产生因素及治理手段。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同于国外邻避冲突直线上升为大规模、集体性抗议的演化路径,“中国式”邻避冲突的演进则更为曲折,呈螺旋式上升态势[3]。产生邻避冲突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邻避设施本身的负外部性。邻避冲突发生的动机源于空间保护,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邻避设施对自身的空间权益带来损害。如前文所述,邻避设施具有的负外部性使其在为社会提供必要产出的同时,其附加的潜在风险却积聚在少数社区。这种风险的空间积聚性导致被迫承担邻避风险的居民产生了心理失衡和相对剥夺感[4]。邻避设施往往给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带来正收益,却由当地居民承担负成本,这会加剧当地居民对相关设施的抵触。另外,学者刘晶晶认为在邻避设施的空间生产中常常存在价值偏离,未能有效地平衡和兼顾各主体利益而造成空间分配正义失衡,以及未能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而造成空间过程正义失衡[5],因此邻避设施的定位和选址易遭受当地居民的反对。第二,政府部门的垄断管理模式。政府是邻避设施修建中的主要参与者,学者李巍认为政府单向度管制模式无法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利益相关群体在邻避决策过程中没有话语权,难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参与决策、表达意见,只能通过非理性抗争抵制邻避设施的兴建[6]。文宏强调地方政府官员为实现财政增长与任期政绩等目标,对落地邻避项目有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激励驱动表现,倾向于支持落实邻避设施[7]。政府对邻避设施建设的垄断导致公民参与程度低,政府被动摆平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邻避过程中的政府治理失灵等政府行为都成为邻避事件发生的潜在风险。

有学者认为邻避运动催生了公众的功能意识,谭爽认为应该从正负功能入手,构建化解邻避冲突的治理框架。有学者从情感治理角度出发来探寻问题解决的根本,程军认为在环境邻避事件外显行动的背后,是与其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内隐情感,情感则源于受影响群体某种权利的受损[8]。而邻避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伦理、心理,但是很少有学者窥探到事件当事人本身的心理想法以及事件背后的心理动机,因此本文以社会心理学为剖析视角,厘清邻避冲突产生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区在邻避型事件中的作用及治理措施。

二、邻避冲突产生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大多数邻避冲突的发生有其复杂的心理原因,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行为。通常情况下,在邻避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公平造成的利益冲突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利益分配不公与事件发生之间还存在着催化性因素——社会心理。从心理角度来看,邻避冲突的发生往往由某一设施具体选址引发,该选址周边居民通过找到拥有同样诉求的群体发泄心里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该心理变化不是个体到群体或群体到个体的单向过程,而是个体向群体的融合以及群体向个体的扩散的双向互动。

1.个体心理向群体心理转换的机制

(1)风险认知

Slovic把风险认知定义为“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对风险的直觉判断”[9],这是基于理性逻辑和对风险的恐惧而产生的情感知觉。由于风险认知更偏向于主观的判断,因此不同人对风险的感知不同。个体风险感知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民众对邻避设施的可控性、未知性、个人利害关系等的判断均会引发个人的焦虑或悲伤情绪。焦虑情绪诱发个体偏好低风险和低回报选项,悲伤情绪诱发个体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另有结果指出,知识与风险认知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也即知识越少,风险认知程度越高[10]。当前数字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个体能轻松地从网络上获取邻避设施建设相关信息,而各种小消息泛滥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判断,致使个体对设施产生负面的抵触心理。其二是对政府专家的信任。政府和专家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与个体不同,更遵循社会理性,即偏袒于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邻避设施的选址需要通过一系列由专家进行的环境评估、社会稳定评价等流程并在获得居民认同后方能修建。而部分政府在项目规划前期隐瞒真实情况,自行决定后才向公众披露方案,引发了个体的抵触心理,进而引起对邻避设施的恐慌和抗拒,甚至采取非理性的行为进行反抗。

(2)相对剥削感

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体通过与参照对象横向或纵向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面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11],进一步细化为个体认知相对剥夺和个体情感相对剥夺。个体在利益诉求中遭遇阻碍,并发现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转而以极端的手法来宣泄不满。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并强化这种情感,集聚为群体相对剥夺。在邻避事件中,公众感知到自己的空间利益被剥夺,同时政府或企业未能成功地为公众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时,这种相对剥夺感会逐渐累积并到一定程度爆发。另外,个体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交流,在沟通中发现互相都处于相同的劣势地位,于是形成情感依赖,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散为群体性的焦虑和怨恨。此时,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不对称的信息以及对政府的不信任,使互动双方更加坚信并支持自己对邻避设施的消极看法,个体心理的宣泄最终演变为群体事件的爆发。

2.群體心理对个体心理的作用机制

(1)群体认同

群体认同指个体与群体基于群体成员身份意义的心理联系,也就是个体将群体成员身份整合进其自我概念的程度。研究表明,群体认同对个体在经历某一件事后的情绪有影响作用。当个体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时,群体信念和群体利益引发个体共鸣的可能性会增强,那么该个体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到群体的行动中,形成与群体同质化的情绪状态。所以,当群体表现出对邻避设施的厌恶、憎恨或排斥时,个体为了追求利益而认同群体的做法,从而加入对邻避设施的抗争中。

(2)群体效能

群体效能指群体成员对通过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群体目标的信念,是个体对群体能力的主观感受,当个体相信群体有能力改变当前境遇时,发起集群活动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群体效能是判断群体冲突是否发生的直接因素,个体亲身获得的成就或代替效能信息均会影响到效能的形成和发展。在邻避冲突中,真正激发个体采取行动的主要因素是对群体行动能否成功的理性评估,当看到其他类似群体在抗争中取得成功时,内群体会说服自己成功的概率很大,如2013年昆明市发生的“市民反对PX项目事件”,最初千余市民要求政府公开相关信息的要求未得到满足,最后导致他们动员更多市民甚至通过互联网动员全国人民参与该邻避冲突。

(3)情绪感染

情绪是一种具有组织性且持续变化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捕捉他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的交互过程被称为情绪感染[12]。大多数的邻避事件都备受争议,涉及利益信任相关的因素,当周边居民对邻避设施的选址建设进行审判时,居民受同一利益的影响对设施产生抵触心理,因情绪感染形成暂时的群体。个体易受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影响,当群体成员大都表现出较高的情绪主导性,显露出厌恶情绪,这种情绪迅速扩散回群体,反作用于个人,强化个人的情绪。情绪感染的共振效应使每个个体增大对邻避设施的厌恶情绪,形成了群体内的情绪叠加[13],最终导致邻避冲突的爆发。

三、邻避冲突心理因素影响下的社区治理

社区是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作为维系社会稳定、调节邻里关系的重要平台,它具有规范社会行为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在邻避冲突中,社区通过调节不同群体的相关利益,可以构建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

1.构建信任共同体

在邻避设施建设中,社区居民的参与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参与邻避设施选址。邻避设施的公共利益性决定了设施选址过程中必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然而部分政府的做法却是隐瞒到底。为什么要建设邻避设施?该邻避设施的建设给社会带来了何种好处?邻避设施选址是否让广大群众参与?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部分政府没有直接回应反而选择悄悄在网站公开信息,没有将信息公开下落到基层,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第二,参与邻避设施建设过程。公众由于相关知识储备较少,在这个阶段中的主要作用是对设施建设的监督。社区作为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在政府公开信息后,应及时下载相关信息,张贴在社区公告栏,或者通过社区微信群、QQ群等进行长时间的信息公示,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另外,必须改变自上而下的“单向告知”,实现“双向互动”。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上门拜访、社区听证会等方式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

2.高度重视民众心理疏导

邻避冲突所带来的高度社会关注和持续性的社会参与对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带来了结构性的冲击。围绕邻避冲突进行沟通调节,对于消除民众对设施的抵触,缓解紧张情绪十分重要。首先,社区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帮助情绪起伏波动大的民众走出心理困境,协同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地对接,缓解周边居民的紧张情绪。其次,提供教育服务,组织社区居民系统学习专业的邻避设施知识,改变公众认知,为邻避设施“去污名化”。公众的认知有限,不信任高风险技术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类现象已经成为邻避设施建设的“枷锁”。社区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举办社区讲座,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传播科学的知识,为有疑虑的居民答疑解惑,还可以组织居民实地观察、考察不同类型的邻避设施,如垃圾中转站的恶臭气体控制,细菌消毒以及智能控制体系等,通过切身体验,民众可自主判断设施的风险而非主观臆想。

3.构建互信互动的和谐关系

社区营造是台湾的概念,它强调居民对社区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14]。在各种文化泛滥的社会,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尤为关键。因此,社区要发挥“领头羊”作用,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民众之间良性互动,构建互惠互助的和谐关系。首先,充分肯定居民在社区营造中的第一负责人地位,以居民为主体,培养成员对邻避设施选址建设的参与和主人翁意识,让居民在遇到不顺意的邻避设施建设时,不是抱怨或发怒,而是积极投身于决策中。其次,社区内组织成立志愿者队伍,让社区内群体逐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个体、群体、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利于邻避冲突的预防,即使邻避冲突已经发生,居民间和谐的邻里关系也能在最大范围内解决冲突。

4.调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能力

社区能力是指存在于社区之内的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互动能力。社区能力的提升能在一定范围内缓解邻避冲突。首先是整合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需要社区内民众的参与,从社区成员中选拔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并组成危机防控小组,能使居民更加团结并且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与社区内的消极群体抵抗。其次是组织资源的整合,社区组织是社区建设中的核心资源,其中,居委会是连接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居委会的特殊性质使其带有一定的政治权威。因此要重新调整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将其打造成能收集民意、为群众发声的平台。最后是物质资源的整合,包括社区资金和社区设施建设。社区可以通过现金补偿或者定期组织免费体检等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另外可以通过构建配套设施,如中央公园、运动健身房、社区图书馆等具有针对性的利益补偿设施来消除群众的心理焦虑。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阵地,因此要重视社区在新时代社会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區与居民的沟通,有效阻止邻避冲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莉.邻避冲突中环境利益衡平的法治进路[J].法学论坛,2015,30(6).

[2]储诚,潘金珠,夏美武.“村改居”社区邻避冲突的治理——以江苏南通十总居社区为例[J].江海学刊,2014(2).

[3]郑君君,闫龙,张好雨,何鸿勇.基于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8).

[4]钟杨,殷航.邻避风险的传播逻辑与纾解策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1).

[5]刘晶晶.空间正义视角下的邻避设施选址困境与出路[J].领导科学,2013(2).

[6]李巍.单维管制抑或协商共治:邻避冲突治理的路径选择[J].领导科学,2017(26).

[7]文宏,韩运运.“不要建在我的辖区”:科层组织中的官员邻避冲突——一个比较性概念分析[J].行政论坛,2021,28(1).

[8]程军,刘玉珍.环境邻避事件的情感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情感治理的再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

[9]Slovic P..Perceived risk,trust,and democracy[J]. Risk Analysis,1993(13).

[10]李小敏,胡象明.邻避现象原因新析:风险认知与公众信任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5(3).

[11]熊猛,叶一舵.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3).

[12]王潇,李文忠,杜建刚.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

[13]杜建刚,范秀成,王潇,等.消费者群体投诉中情绪互动研究——群体情绪感染的流动效应和共振效应[C] // 2009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营销科学学报》编辑部,2009.

[14]王华.走出困局:邻避事件的源头治理[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8(6).

实习编辑:肖丽芬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社区治理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