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联合窄带成像技术胃镜检查在胃癌中的诊断效能

2021-05-21 07:48曹慧颖薄元恺张文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血管胃镜良性

曹慧颖 薄元恺 张文华

(沧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沧州 061000)

胃癌为临床多发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且近年来受膳食结构转变及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等因素影响,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高〔1,2〕。早期确诊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胃癌进行治疗是保证疾病整体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降低疾病病死风险的重要途径,当前临床仍主要通过胃镜进行胃癌诊断,操作简单,但针对亚临床症状者难以作为普查措施。同时,胃癌发病初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与典型体征,常规胃镜对胃癌诊断应用价值有限,确诊疾病时多已进展至中晚期,丧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3,4〕。此外,常规胃镜宽波光较难清晰观察胃黏膜腺体结构与微血管结构,易造成漏诊,而窄带成像技术(NBI)为全新内镜成像技术,具有电子染色功能,可清晰显示黏膜浅层毛细血管网及黏膜表层微细结构,利于操作者辨别胃肠道早期肿瘤不规则变化,为疾病诊断提供客观依据〔5,6〕。临床研究还发现,胃蛋白酶原(PG)可作为胃癌筛查检测指标,包含PGⅠ及PGⅡ2种同工酶,其表达水平可准确反映胃黏膜功能及状态〔7,8〕。

本研究探讨PG联合NBI胃镜检查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胃癌患者83例纳入恶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3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纳入良性组、健康体检者83例纳入健康组。恶性组男46例,女37例;平均年龄(54.13±4.39)岁;病理类型:未分化癌2例,腺鳞癌3例,黏液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7例,高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46例;临床分期:Ⅱ期35例,Ⅲ期48例。良性组男49例,女34例;平均年龄(53.66±4.04)岁;疾病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4例,胃溃疡15例。健康组男47例,女36例;平均38~70岁(53.91±3.97)岁。3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选取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恶性组及良性组均经病理检查确诊;②恶性组临床分期为Ⅱ~Ⅲ期;③恶性组Karon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60分;④均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合并器官衰竭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重度异常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④发生脑转移者;⑤存在神经系统重度病变,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⑥合并全身性重度感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接受胃镜检查及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检测。

1.3.1胃镜检查 设备选取Olympus 260与PENTAX型胃镜,维持空腹状态,检查前5~10 min服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10 ml或奥布卡因胶浆10 ml;常规进镜至十二指肠降端,退镜观察球腔、胃窦、幽门、胃体与胃底等,查看胃黏膜形态改变(包括粗糙不平、凹陷、隆起等)、血管直径或走行变化、黏膜颜色改变等,普通胃镜检查明确病灶后经花洒喷靛胭脂溶液(浓度:0.4%),查看病变位置黏膜表面腺管和微血管结构,随后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包括边界、形态等),并观察分型评价病灶表面黏膜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等。

1.3.2PG检测 空腹状态下抽取4 ml肘静脉血,室温条件下静置,离心(3 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以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Perkin Elmer公司)经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并计算PGⅠ及PGⅡ比值。

1.4观察指标 ①统计普通胃镜和胃镜NBI检查时病变轮廓、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形态清晰度评分,图像较模糊,较难辨别胃黏膜微细结构及病变轮廓为1分;图像较模糊,但基本可辨别胃黏膜微细结构与其病变轮廓为2分;图像较清晰,可轻易辨别胃黏膜微细结构与其病变轮廓为3分;图像极清晰,可准确辨别胃黏膜微细结构及其病变轮廓为4分〔9〕。②统计分析3组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③统计分析胃镜NBI检查及PG对胃癌单独及联合诊断情况,并比较其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 果

2.1普通胃镜和胃镜NBI图像清晰度评分 胃镜NBI病变轮廓、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形态清晰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P<0.05)。见表1。

2.23组PG水平比较 3组血清PGⅠ/PGⅡ比较:恶性组<良性组<健康组;3组血清PGⅡ比较:健康组<良性组<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胃镜NBI检查及PG单独及联合诊断情况 胃镜NBI检查及PG单独与联合诊断胃癌情况见表3。

表1 普通胃镜和胃镜NBI图像清晰度评分比较分)

表2 3组PG水平比较

表3 胃镜NBI检查及胃蛋白酶原单独及联合诊断情况(n=249,n)

2.4胃镜NBI检查及PG诊断效能 联合诊断敏感度(97.59%)、准确度(97.59%)均明显高于胃镜NBI检查(83.13%、93.17%)及PG(81.93%、92.37%)单独诊断(P<0.05),联合诊断特异度(97.59%)与胃镜NBI检查(98.19%)、PG(97.59%)单独诊断间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胃癌具有较高发病率,且疾病早期因无明显症状而极易被忽视,出现症状确诊时疾病通常已进展至中晚期,经根治性手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且临床多项研究均指出,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进展期胃癌患者显著增高,因此及早确诊胃癌并采取有针对性治疗措施极为重要〔10,11〕。

胃癌病变部位不仅会发生黏膜形态改变,且微血管形态也会出现一定变化,而病变处微血管密度改变可为胃癌及早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纤维胃镜是当前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措施,其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改变明确可疑病变位置,综合超声、染色等技术确定病变部位,但由于普通胃镜经宽波光呈现胃内黏膜原本色泽,受光源波段等因素影响,较难有效展现黏膜表面组织形态和黏膜上微血管状况,会不同程度增加病变部位良恶程度评估难度〔12,13〕。而NBI为新型内镜技术,其主要是通过滤光器将传统胃镜所应用宽带广谱予以滤过,仅采取红色、绿色及蓝色窄带光波实施检测,可清晰呈现病灶周边黏膜微血管结构,并可结合放大内镜,有效观察病变位置改变情况,且具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14,15〕。同时,图像增强情况下,利于NBI及早发现胃癌病变,参照镜下黏膜改变状况选择性实施活检,可提高标本阳性率,而经放大模式则可清晰辨别黏膜微细形态及毛细血管形态,为病变性质的判断提供客观依据〔16~18〕。本研究结果表明NBI检查可为胃癌诊断提供清晰图像,且具有较高敏感度、准确度等,分析其原因在于:①NBI检查可清晰呈现镜下平坦型病变、微小病变,利于操作者精准查看腺体形态,依据其分析判断病变性质;②经NBI检查可清晰展现黏膜血管,利于划分微血管类型,协助医师预测癌组织学结构,并能通过清晰图像画面避免医生个体差异因素影响诊断结果。PG在胃癌及早诊断中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是经胃主细胞所分泌及合成的PG类型,属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包含两种亚群,即PGⅠ与PGⅡ,PG合成后经胃酸作用可转为胃蛋白酶,且仅1%左右PG可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到达血液中〔19,20〕。此外,PGⅠ主要经胃主细胞及黏液颈细胞所分泌,而PGⅡ则主要来源于幽门腺、贲门腺和十二指肠上段Brunner腺,若胃黏膜腺体发生萎缩等后,则PGⅠ分泌量异常减少,而待胃黏膜腺体发生肠上皮化或假幽门腺化生后,则会造成PGⅡ分泌量显著增高,因此通过测定PG含量可准确评估胃黏膜功能及形态〔21~23〕。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组、良性组及健康组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值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恶性组各指标变化更加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胃癌发生后主要以胃黏膜癌变为主,致使胃底主细胞及颈黏液性失去产生PGⅠ的能力,且癌细胞更新胃黏膜结构可造成PGⅠ生成量持续性降低,而PGⅡ则经成熟腺细胞代偿性分泌,因此恶性组及良性组PGⅠ及PGⅠ/PGⅡ值显著降低,PGⅡ水平明显增高,且恶性组改变幅度更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NBI胃镜检查和PG检测均在胃癌筛查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而联合两者进行综合诊断利于减少漏诊,避免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综上,NBI胃镜检查可清晰呈现胃癌病灶具体状况,且患者PG水平出现异常,联合NBI胃镜检查及PG检测可有效提高疾病诊断敏感度与准确度,降低漏诊风险。

猜你喜欢
微血管胃镜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