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忠明
曹寅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和扬州很有缘分的人。他在扬州为康熙皇帝接过驾,在扬州做过两淮巡盐御史,刊刻过《全唐诗》,和扬州乃至大江南北的文人骚客互有唱和,也在扬州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扬州人当然忘不了他。近日翻阅曹寅的《楝亭诗钞》中有一首《和毛会侯席上初食鲥鱼韵》,诗有句云:“乍传野市和鳞法,未敌豪家醒酒方”,似乎曹寅对于烹制鲥鱼留鳞法是不那么欣赏的。但习俗认为鲥鱼的鳞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鲜且有香味,因此 ,各种有鳞鱼类都需去鳞吃,唯独鲥鱼有鳞不去鳞。据传清代扬州某盐商大户人家以吃鲥鱼出名。其女出嫁后,一次夫家吃鲥鱼,公公特地吩咐要媳妇烹制,以窥视大户人家是如何烹调鲥鱼的。媳妇从命,执俎操刀。但见媳妇毫不犹豫地将鱼鳞“唰唰”刮下,公公十分惊愕,以为亲家大户也不知鲥鱼的妙处,徒有富贵虚名。媳妇将洗净的鲥鱼装盘放入蒸笼,又回房从嫁妆中取出一个精致小盒,打开,内有银钩一挂。媳妇用银钩将鱼鳞一一钩起,挂在蒸笼的盖上,热汽一蒸,鲥鱼的鳞下油脂都滴在鱼上,滋润鱼体。公公暗中咂咂佩服。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烹饪大师,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餐饮业评委,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主要从事淮扬菜的教学研究。主讲江苏名菜、食品雕刻、冷拼工艺、饮食风俗、西餐工艺学等课程。
曹寅还有一首专咏鲥鱼的七律诗:“手揽千丝一笑空,夜潮曾识上鱼风。涔涔江雨熟梅子,黯黯春山啼郭公。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首联写鲥鱼的捕捞。鲥鱼是一种回游入江的海鱼,江上的捕鱼人都趁潮前下网,潮落后收网,每网捕获甚丰。颔联点出鲥鱼汛期是熟梅子、“啼郭公”布谷鸟的黄梅时节。颈联两句以普通的菜蔬来反衬鲥鱼的珍贵。最后两句应时应节吃鲥鱼太平常,但这是俗称“樱桃红”的鲥鱼。原诗有曹寅自注,说明每年最早打捞的头潮鲥鱼名为“头臕”,这是要专门作为贡品送到北京京城的,曹寅就曾兼当过贡使。二潮的鲥鱼,美其名“樱桃红”,鲥鱼产地的达官贵人才能进食,“多半含桃注颊红”就是指二潮捕捞的鲥鱼。
著名评话家王少堂在他的《宋江》一书中,对鲥鱼的特性有段描述:“鲥鱼生得最娇。它最爱身上的鳞呀,它一声离了水,见风见光,随时就死了,活鲥鱼很不易吃到。鲥鱼称为鱼中的贵族,她自身中有一种独特的个性,鲥鱼雍容华贵,典雅清高,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所以她那么得人喜欢的原因。”郑板桥在他的《竹石图》中题诗,“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在诗中提到鲜笋、鲥鱼、春风、厨人、斫(劈砍)等,均与季节相吻合。
清初平民大诗人吴嘉纪写过一首《打鲥鱼》的诗,说“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说的是康熙二十二年皇上要吃鲥鱼的事情。当时,下达文件,命令地方安排好马,飞递鲥鲜。有一位官员叫余孔瑞的,上呈了一道谏书《请停供鲥鱼疏》。小小的鲥鱼,曾经出现在大清帝国的奏折与圣旨之中!它被列入长江三鲜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很可惜,这应了一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到如今长江鲥鱼已频临绝迹,其美味也只能供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