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莹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建设一直在路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再次强调“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增添了时代内涵,赋予了强国重任。在新时代的特殊历史阶段,如何深入分析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要求与新机遇、新内涵与新挑战,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成为强国目标发展的着力点,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学者们就其内涵、实现路径展开研究,为当前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思路。
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必然性,是完善经济制度、迎接科技革命挑战、适应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1]。有学者认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既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型工业化的继承,又增添了时代的新内涵,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概念。指出新型工业化是抢抓时代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机遇、是肩负建设实体经济任务、是创新指导理念、是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工业化[2]。也有学者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赶超发达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定位。新时代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补齐短板、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等多方面的发展内容[3]。
关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路径,学者们立足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建议。有学者从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的迫切背景出发,指出从指导思想、总体结构建立“2050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构想,并强调从全面研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分步骤实施三方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4]。也有学者从未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变革趋势考虑,指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要加快5G和人工智能等具体内容的建设[5]。还有学者指出,要推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化就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法解决工业化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突出的矛盾。其中,创新为引擎、协调为目标、绿色为先导、开放为依托、共享为落脚点,以此推动新型工业化更好的发展[6]。
虽然学者们对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路径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但现有研究数量还比较少。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特殊时期,如何将新时代的特征及要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接,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还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本文立足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剖析时代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新要求,阐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内涵,进而为推进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的发展周期,既面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事实,又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这就要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紧密结合时代新要求,充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新发展理念指导内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以及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的趋势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内在联系,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对于人民群众的诉求,我国在工业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制约问题。
新型工业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差异和高端产能不足这两对矛盾。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建设呈现区域、地区和省际差距明显等失衡问题。从工业化阶段来看,在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工业结构中,东、中、西三区工业化水平从东向西呈阶梯状下降趋势,而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和发展速度都明显处于领先状态。从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来看,北京和上海则以高等水平领跑全国[7]。而各省际所处工业化同一阶段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其中上海和重庆的工业结构水平最高[8]。另一方面,在工业产品供需中,高端制造供给能力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例如,我国大型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9]。而新兴产业中的光伏、风电等,传统制造业中的钢铁、化工等行业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点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高端供给短缺、低端供给较多的“卡脖子”问题。
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立足点,以“调结构”为手段,实现区域和产业间提质增效的协调发展目标。在协调区域间平衡发展上,要以政策为引导,以创新为驱动,合理分配区域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扩大产品高端供给,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时代,鉴于经济发展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党中央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适时作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国情判断,提出转变指导方式的新理念,以破解经济发展的困境和难题。因此,新型工业化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首先,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需要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10]203因此,新时代需要借助创新的驱动作用,着力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制约问题,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科技前沿持续发力,提高我国工业生产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力争实现“工业科技创新步入跟踪、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11]。
其次,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需要协调发展。我国工业化发展中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四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区域水平差距大等现实发展困境上。因此,新时代需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提高工业化整体建设水平,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区域平衡发展、产业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新目标。
再次,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需要绿色引领。传统工业模式加剧了生态矛盾、引发了生态创伤,以至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198。因此,新时代需要绿色引领工业化新发展,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探求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最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需要开放合作。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工业产品仍面临“国际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工业对外开放发展不充分”[6]等问题。因此,新时代需要用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加强技术合作,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此外,新型工业化全面发展需要共享成果。共享发展关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12]因此,新时代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提供发展成果、保障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需要,这也迫切要求新型工业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13]就现代产业体系而言,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必须适应提升经济质量的要求,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但是当前,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却面临“过早去工业化”以及制造业脱实向虚的倾向,加剧了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近年来产业数据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制造业下滑过快、服务业占比上升过快的“过快去工业化”倾向,这对于尚未实现工业化的我国来说并非“善事”[5]。长远来看,不仅会造成制造业虚化,更增加了冲击实体经济根基的金融风险。
因此,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立足经济发展质量,坚定不移地推动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支撑,以产业政策为引导,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机制,合理调控金融市场,营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适宜环境,不断提升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和发展效益,实现工业强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面临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我国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期,全面参与全球产业新体系的构建,以赢得世界高端制造的制高点。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逐渐意识到国家经济持续繁荣与稳定的基础依旧是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因此全球掀起“制造业回流”的热潮,以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欧盟“未来工厂计划”等为代表的各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纷纷出台,其实质是增强本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在“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对高端领域的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14]背景下,我国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提升产业竞争力、升级产业价值链、增强工业整体实力。
因此,新型工业化建设要响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制造强国战略布局,要在变革中主动作为,在战略中提升质量,努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品质、高科技、大品牌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双赢目标。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型工业化在遵循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规律下,立足中国发展的现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走出了一条动态发展的新路径。
“四化同步”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15]25因此,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明确“四化同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并联式”发展中做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做好协调发展的大文章。
一是做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新时代信息化建设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核心,更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6]的指示,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助力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工业化与信息化呈现出加速推进、不断融合的趋势。以宽带普及率为例,从国内来看,2018年互联网普及率为59.6%[17],明显高于2011年的38.3%[18],八年间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21.3%,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从国际来看,与OECD国家相比,超过法德等部分发达国家,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十六,信息化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的各环节不断渗透。据统计,2011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45.9%,2018年为68%,截至2019年6月这一指标上升为69%,在2011-2018八年间以年均2.76%的增长速度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生产装备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信息服务业、大数据、电子商务等领域发展迅速,两化深度融合在具体行业、产业中的落实工作将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二是补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长期以来,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为追求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强制将农业生产“剩余”投入工业生产中,导致了城乡失衡发展的二元体制,加剧了工农、城乡间的矛盾,造成农业现代化逐渐成为“四化”建设短板的失衡局面。
新时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稳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步伐,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从农业供给质量着手,充分重视农业供给总量结构性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主体,以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进现代化生产方式和构建起了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动力不足、不平衡、低质量等制约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国际竞争提升的发展目标。
首先,创新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时代要突出创新驱动的动力机制,借助科技创新,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发展的困境,解决一批核心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提高关乎国家战略和安全领域的发展能力,实现科技整体水平“步入跟踪、并跑和领跑并存的新阶段”[19]。
其次,协调发展缩小工业发展差距。新时代深入把握“五位一体”的战略总体布局,不断强化协调发展的大局。建立有效的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机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协调发展的合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全方位、共促进的发展新局面。
再次,绿色工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党中央围绕绿色发展的目标,在绿色发展方式、绿色技术创新上不断深化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发展内涵。一是形成绿色工业发展方式。新时代,我国倡导绿色工业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形成了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法律为约束的绿色发展新局面,提升了工业化的绿色发展能力。二是加快绿色技术应用。借助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环保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的方向和机遇。
最后,开放提升工业发展内涵。新时代,我国全面落实扩大开放政策,针对提升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发展能力等问题,我国积极加强国际间产业合作与交流,形成了“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网络”[6]的开放局面。
此外,共享兼顾工业发展公平。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工业发展中落实扩大就业、提升服务、改善环境等民生政策,共享工业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以产业变革为契机,积极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期,推动产业变革新发展。其中,以人工智能突破性应用为主导、以去产能为代表的产业变革深化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在人工智能方面,将其作为重要战略抓手,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技术创新、现代化发展等产业领域以及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均呈现出人机协同、“跨界”合作的新特点,呈现出“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人工智能产业将蓬勃发展。
在产能利用方面,调整产能利用率成为产业变革的发力点。当前,我国在提升产能利用方面取得成效。从国内来看,2017-2018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创五年新高,尤其是打破了长期在较低位置徘徊的瓶颈期,呈现出增长新趋势(如图1)。从国际比较来看,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5%、102.9%和71.4%①,中国比美国高出4.1个百分点,虽然与82%的正常水平相比仍差5.5个百分点,但从整体利用率的发展趋势中可见“去产能”的成效。
图1 2013-2018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情况
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竞争的实质在于对制造业制高点的争夺。当前,我国以高端制造业为提升方向,以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转型步伐,不断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赢得了在以5G、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领域发展的主动权。
在5G技术方面,5G为我国深化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机会窗口。据全球资讯公司Deloitte发布的中美5G在建基站报告显示,中国在5G建设的政策支持、投资、基站数量、建设进度等已超越美国。在2018年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的《5G全球竞争》报告中,中国在5G科技竞赛中位列全球第一;在2019年报告中,尽管该报告高度评价了美国的努力并作出中美并列第一的综合考量,但是中国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容置疑。5G技术不仅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数字化等领域为智能化创造了未来发展的无限空间,更将有望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预测,5G 的发展将直接带来网络运营、通信设备以及信息平台和应用的快速增长,进而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并通过技术扩散和应用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间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5]。
在装备制造方面更是突破技术制约,彰显了大国制造实力。“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墨子号’发射升空到‘海洋六号’极地科考,从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到‘嫦娥五号’奔月征程稳步推进……”[21]89“国之重器”不断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此外,在联合国工业部门发展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中国在以8项产业绩效为标准的CIP指数衡量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德国和日本,有利证实了新时代中国工业化的实力。
可以说,从仰望到追赶,从入榜到领先,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创造和培育出一批新式产业业态和模式,朝着高效、高能、高水平的中国制造迈进。
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取得多方面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新时代发展中不断完善。未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要继续坚持战略引领、理念引导,立足全球发展大局,用长远、开阔的眼光抢抓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战略问题是引领发展的根本指向性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问题”[10]10。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新的发展与环境要求,更加需要坚持现代化发展目标,用战略谋划来引领未来前进的新方向。
首先,始终坚持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深刻把握工业强国的现代化任务和使命。一方面在目标内涵上,突破西方对现代化的界定范围,具有全局观而不是局限在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目标体系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越来越完善[22]。另一方面在建设实践中,立足国情推进“四化同步”,合力助推现代化建设,并加强工业核心技术的突破进程。
其次,始终坚持战略引领,稳步推进制造强国和转型。当前,我国依据《中国制造2025》宏观战略规划,基本形成了“以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以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绿皮书为补充,以全国各地落实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11]。未来,推动新型工业化深入发展在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同时,加强战略布局、政策指引、规划指南,紧紧依靠工业化战略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新时代,面对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新发展理念成为解决矛盾、提高水平、创新发展的“指挥棒”,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明确其指导,更好地解决工业化发展的制约问题。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深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0]203的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将创新与新型工业化建设融入发展实践中,构建创新型体系,培育和创造更多创新驱动的增长点,形成创新引领新发展的时代新动能。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推进中要注重“四化同步”建设、地区间工业平衡建设、资源与环境协同建设等,在工业建设中加强薄弱领域的监管,增强协调发展的合力,补短板、强优势、谋合力,在工业化推进中形成全方位、共促进的发展新局面。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既要肯定工业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又要正视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创伤,坚持用绿色生态理念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寻求绿色工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在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中,我们要借助深化对外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扩大开放平台、丰富开放内涵、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新体系的构建中,形成高水平、深融合、共发展的工业发展与开放新格局。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根植共享理念,共享工业发展新成就、共享工业创新新技术、共享工业协同新发展、共享全球产业新优势,解决好发展不均、不公等社会问题,在共享经济中推动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工业化的推进面临着严峻考验。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要推进工业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稳住发展基调,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步推进工业转型、产业升级。坚持战略部署做指引,着力解决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推动出台一系列促进各产业的相关政策,争取在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具体要在完善市场环境、增加内需稳定国内市场上发力。首先,在完善市场环境方面,着力改善工业企业负担重、投资缺、盈利难的困境。通过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对工业企业自身发展造成的沉重负担;稳步提升工业投资规模,保障相关高质量、新业态的工业投资项目落地。其次,在减少市场不稳定风险中,继续扩大内需,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通过自主创新和提升品牌影响力,更加注重国内潜在市场拉动消费的带动作用,平衡内需与外需。
新时代是各国谋求合作共赢的新时期,我国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接纳中国的步伐。
新时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把握改革与开放的机遇,既要继续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加快对实体企业的改革步伐,简化行政审批、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又要坚持扩大开放的原则,创新持久开放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在开放中参与全球产业新体系构建,抓住工业竞争的主动权,做到既尊重市场又加强政策引导,既“借船出海”又“造船出海”,在“内强”与“外强”的协力中实现工业自强新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TRANINGECONOMICS.COM|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TRANINGECONOMICS.COM|MINISTRY OF ECONOMY,JAPAN;TRANINGECONOMICS.COM|FEDERAL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