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豪 申慧霞
(1.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193;2.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青年兴则国家兴,培养青年的手段不仅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熏陶也对他们的综合素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创造101》《偶像练习生》和《青春有你2》等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作为当代年轻人比较喜爱的娱乐方式,近年来越发频繁地使用立人设的方式吸引眼球,这种举措将从外部层面形塑着青年的价值观及其行动。2020年4月,《人民日报》严厉指出该类型节目应专注实力而非过度炒作人设话题[1]。在促使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目标导向下[2],有必要对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立人设这一与青年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型现象加以研究。
具体而言,人设指人物的镜像设定,呈现可操作性、外显性、象征性、交互性和能动性特征[3],其营造素材主要包括体貌、性格和价值观[4]。目前的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视作品、泛娱乐化直播、品牌运营和偶像养成领域。有研究指出,电影可通过角色设定反映社会现实和增强作品的类型化[5];网络主播则会结合自身特质和观众需求打造合适的人设,以建立其与观众的情感链接[6]。此外,将残疾人这一类非健全人设融入到励志品牌故事,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自我效能进而培养消费偏好[7]。而随着电脑、手机和网络等媒介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青年主流的信息接收渠道,这也为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中的各类人设向青年群体的作用传导创造了可能。偶像的鲜明人设可快速地激发粉丝黏性,例如,《创造101》里的王菊凭借不卑不亢的独立女性形象而深受那些反抗主流审美的人们喜爱[8]。实质上,社会化网络时代的偶像终极人设是节目组、经纪团队、粉丝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营造的符号核心[9]。养成系偶像的重要特征是在培训包装阶段便推向观众,粉丝的参与地位在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偶像人设对粉丝的反向影响变得更加强烈[10],特别是引发粉丝群体间的偏见和冲突[11],或是因偶像的人设崩塌而造成认同危机等负面效果[12]。
上述研究为理解人设的基本内涵、应用方式和社会影响奠定了基础,但人设主题文献在总量上依然偏少,且欠缺相对系统的探讨媒介传播、偶像人设塑造和青年培养的关联性研究。《青春有你2》作为2020年上半年一档现象级青年励志综艺,通过展示109位训练生的练习、表演和考核过程,最终由代表大众力量的青春制作人投票选出其中9名组成象征无限可能的“X女团”,该节目因成功塑造了丰富的人物镜像而俘获了广大青年的心。本文将以《青春有你2》为例,在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视角指导下,聚焦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热衷制定人物镜像的深层机理及其对青年培养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助力青年成长的立人设优化对策。笔者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连续追看《青春有你2》,其中正片节目均观看3遍以上,关注了“会员升级版”“青春加点戏”以及“晚安少女”等衍生类节目,参与线上投票和购买周边产品等应援行动,还及时从微博、知乎、豆瓣和B站平台了解观众评论,考察时间自2020年3月12日到6月16日,深化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基于缺乏有线电视的播放平台和持续稳定的受众群体的背景,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不得不运用强化人设的方式来吸引大众关注,在客观环境无法发生明显转变的前提下,这一现象将会长期存在。2020年3月12日至5月30日播出的爱奇艺自制节目《青春有你2》,通过广泛吸纳网红、演员、舞者、说唱歌手等差异化职业身份的选手,经过一定的包装和设计,提供甜美、性感、搞怪和冷艳等多元风格的偶像人设,使得该节目获得青年群体的青睐,同时它在叙述人物镜像的深刻性方面,也被公认是同类型节目的佼佼者。对此,结合该典型案例梳理人物镜像的生成情况、人设生产的内在逻辑和效益转化,有助于揭示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塑造人设的深层机理。
鉴于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全民投票评选制度,节目组的重要任务便是通过镜头展现训练生的魅力,而鲜活的人物镜像作为一种形象符号能更有效地嵌入观众的脑海里,构建训练生和青春制作人的互动关系。截至到第16期即第二次排名的60进35时,根据各社交平台的评价反馈,大部分观众表示基本记住了这60名训练生,更有甚者惊讶地发现对超过百名的选手留下印象,“舍不得任何妹妹离开”“我会继续追踪淘汰妹妹的后续发展”以及“人物群像做得到位”等评价,实际反映着观众对节目组设立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
从人设的打造力度来看,该节目重点推出的人物镜像类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第1-6期属于第一阶段,着重曝光争议型选手,以负面人设“出圈”。节目组通过塑造“小作精”“心机婊”“阅读者”“抱团者”等人物镜像,突破固有的年龄、职业和兴趣受众圈层,吸引从前不关注该类型节目的人前来“吃瓜”,虽然大部分人对这些负面人设持厌恶和嘲讽态度,但“小作精”的“哇哦”和阅读者的“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确实已成为本年度十分流行的梗,有效地拓宽了观众的覆盖范围,而被知晓也是选手与受众发生密切关联的必要前提。第7-24期属于第二阶段,着重凸显实力型选手,以正面人设“圈粉”。节目组主要塑造“女汉子”“隐形导师”“树懒”“知心大姐”“憨憨”“小辣椒”“全能王者”“端水艺术家”“预言家”等人物镜像,这些正面人设的闪光点深得人们喜爱和认可,从而有可能把“吃瓜”路人转化为稳固的粉丝,养成持续收看和参与节目的习惯。由此可见,节目组完成了从负面到正面的人设营造方向变迁,当然其在后期也有意识地为负面人设选手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和“洗白”。
近年来声势浩大的造星运动呈现娱乐工业化趋势,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人设批量生产机制,其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节目组的角色定位、设计指引、可用素材和典型手段等方面。
在《青春有你2》的人设生产机制中,核心参与主体有训练生、节目组和观众(见图1)。其中训练生是原始人设供给者。米德认为,自我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分化出具备独立意识的主我,以及源自代入社会情境和他人态度所反馈的客我[13]188-190。戈夫曼也透过拟剧理论指出,人生就像舞台,个体如同演员一样存在处于放松状态的后台本色和遵循特定社会规则的前台表演[14]107-109。两副面孔属性很大程度是由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和印象管理目标所决定,由此我们一般只能看到训练生的客我和前台。节目时长是有限的,节目组通过掌握镜头来明确其在人设营造中的绝对话语权,扮演中介角色,对训练生的客我和前台进行二次包装,提炼更鲜明的人设类型,再发挥信息扩散的代理人功能[15]321-325,在一定的时间内拓宽传播渠道,采用叙事传输的方式增强观众的体验深度[16],完成从材料输入到人设输出的过程。观众则是人物镜像的接收者,在沉浸式氛围中解读节目组传达的人设信息。一方面形成了对训练生的标签化印象,经历共情式的自我对照而塑造相应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催生系列社会参与行动,最终许多人逐渐转变成愿意投入资源支持训练生追梦的粉丝。
图1 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人设生产机制
在节目录制期间,观众虽不能直接参与偶像人设的营造过程,但社会需求却是节目组进行人物设计的重要指引,多元价值型社会渴望差异化的人物镜像,《青春有你2》正是满足这一要求而获取众多观众的好感。此外,具备辨识度和立体性的人物群像也能提供综艺感,缩减观众与训练生的距离,从而增加他们的代入感。
具体而言,该类型节目一般都配备编剧团队,重点承担对训练生的原始人设进行二次包装的责任。剧本创作的基础素材主要有训练生的身高、体重、长相等外形,恋爱、打工、参演戏剧等经历,能力评级和舞台表现等实力,以及在各种互动中所显露的性格品质。基于沉浸式取向,节目组需全方位记录训练生的练习、分组、选中心位、导师教学和宿舍生活等资料,这为积累人物设计的基础素材提供了可能。在大量素材的支撑下,训练生的人物镜像日益丰满。
而在信息扩散的典型手段上,一方面,通过覆盖手机、电视和电脑等横向传输端口,以及与微博、知乎、B站等社交平台联合搭建纵向引流体系,实现多种传播渠道的协同;另一方面,运用深层叙事手法创造记忆点,促使零散的信息转化为深刻的人物印象。《青春有你2》深层叙事的操作方式主要有三:其一,安插故事线,并通过密集的镜头扩大训练生的某种属性。例如,镜头展示某位训练生初评等级较低,然后持续放出其坚持练习的片段,最后结合舞台表现较好且获得导师认可的素材,使得努力人设变得饱满。其二,故意制造人设冲突,对于个体人设而言,一个舞台风格酷飒的训练生在私下却是萌妹,这种强烈反差能让人设更加立体。此外,节目组还会特意营造训练生之间的对立,使用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等恶意剪辑方式扭曲事实,引导怜爱一名训练生而厌恶另一名训练生的社会舆论。其三,推进人设叠加,即放大训练生之间的友好情谊,频繁地出现某几个特定选手一起活动的画面,培养观众对多个人物镜像所构成的团体组合的好感。
《青春有你2》凭借出色的人物镜像而成为了“爆款”。节目组实际遵循着“树立人设——引导话题——培养流量——流量变现”的效益转化路径,最终攫取各种资本和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其热衷于立人设的关键动力。
首先,节目自开播以来,热度不断发酵,吸引了许多人收看节目。依据云合数据平台的统计,《青春有你2》在2020 年上半年以18.18 亿的正片有效播放次数而位居所有网络综艺节目的首位[17]。此外,爱奇艺内容热度指数是用于考察用户的观看行为、互动行为以及分享行为的综合型数据,该节目播出第二天的内容热度指数达到9156,创造了自该数值创建以来综艺节目的最高纪录,播出时间段内的平均值约为8198[18],证明节目始终维持着较高的热度。而这种热度很多是由人设话题营销支撑,依据FUNJI平台公布的《〈青春有你2〉成长数据白皮书》,节目播出期间共有关联热搜话题468条,热搜话题最高峰值为1737.3万,其中“训练生个人”和“群像关系”热搜话题便贡献了总数的56.1%[19]。
其次,节目组有策略地表达训练生的人格魅力以拉近其与观众的距离,引导观众聚焦到自己喜爱的人设上,较强的偶像养成感将推动他们参与投票等行动,提升粉丝转化率。以《青春有你2》决赛圈20名训练生的微博粉丝数量变迁为例,最大增量为296.8万人,平均增量为121.8万人,可见在节目的协助下,他们逐渐成长为新兴的流量明星(见图2)。而反映忠实粉丝数量的微博超话签到也存在明显增长,其中最大增幅为12.6万人,平均增幅为3.8万人,这些“死忠粉”参与节目的力度更强,也是训练生后期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见图3)。
图2 《青春有你2》决赛圈训练生的微博粉丝增量(单位:万)
图3 《青春有你2》决赛圈训练生的微博超话签到增量(单位:万)
最后,训练生被异化成商品,节目组搭载其上的人设成了言明商品内涵的标识,助推了符号价值消费[20]116-118,观众尤其是粉丝愿意为符合自身偏好的偶像付出资本。节目组通过粉丝的关注度和购买力实现了流量变现的终极目标。例如,带来高额冠名费和广告费,《青春有你2》合作品牌有蒙牛真果粒花果轻乳、黑人牙膏、苏菲口袋魔法、多芬等,企业通过选择契合品牌理念的训练生拍摄中插广告,深化产品形象和提高销售收益,节目组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分成,特别是该节目设置了购买蒙牛真果粒花果轻乳附送额外投票权限的机制,粉丝为了帮助训练生出道而争相抢购,使销售额快速增长了多倍。节目组还针对性地开发明信片、人物玩偶等周边产品创造盈利。粉丝主要在增加投票数量和了解训练生更多形象物料的动力下购买播放平台会员,这些客户群可转变成后续被攫取利益的对象。此外,节目组把握契机拓展资源版图,如与微博、知乎、B站等新媒体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及通过提供更多的镜头数量和完美的人设剧本来实现与训练生背后的经纪公司的资本捆绑和资源置换。
从参与式观察的结果来看,青年群体仍是《青春有你2》的核心受众。严密剧情铺排下的人物塑造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人设,更易将青年引入训练生所处的情境,进而产生生命间的勾连,成为稳定的粉丝群体,而养成系偶像人设对青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个体内在性和社会结构性的双重张力上。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对所有客体的态度,具备主观性、独立性、自觉性、道德性特征[21]。青年与偶像发生互动的空间主要在于网络场域,对偶像的持续跟踪和共同营造偶像人设的美好期待,使个体面临强弱主体性的内在性张力。
一方面,营造人设的沉浸感促使青年个体乐意为偶像的成功奉献力量,主动地投入时间、互动和金钱。很多青年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关注偶像的各类信息,形成不良的作息规律,既坏了身体,又因注意力分散而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和成绩下滑。网络场域属于信息不对称的空间,谣言四起,当他人对自身偶像的评价不符合自身认知时,一些青年为了维护偶像人设而对外反击,引发谩骂、抗争以及人肉搜索等无止境的冲突。他们还乐于消费与偶像相关的商品,如疯狂刷高偶像代言产品的销量向资本公司显示偶像的吸金能力,或购买偶像穿的同款衣物以满足其与偶像靠近的心理。处于“粉丝经济”下的青年容易陷入网购的过度消费困境,不得不节省零花钱,甚至偷父母的钱,但这一系列消费现象并不意味着缺少主体性,它实质上仍是由主体强烈的消费欲望所推动,只是消费行为指向了符号价值而非实用价值。由此可见,青年个体在强主体性的引领下将资源分配给偶像,但应找准网络追星与现实生活的平衡点,让其成为生活的调味品而不是痛苦的源泉。
另一方面,许多青年的思想仍不成熟,易受到偶像人设和粉丝群体的感染而丧失主体理性。当然,优质的偶像人设和有序的“饭圈文化”有利于赋予青年个体正向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然而在消极影响上,一是存在“粉丝滤镜”的价值观扭曲,即在看待事情时会因偶像而存在判断偏颇,如难以认清偶像的实力与定位,把对偶像的爱慕变成了虚荣,容不得任何批判;二是在情感共振作用下产生情绪波动,特别是偶像的负面情绪传导可能超越了部分青年的承受限度,以及一些粉丝发起的情绪宣泄类行动可透过群体动力将青年带向极端[22]19-24;三是基于偶像崇拜进行整容、吸毒和出轨等行为模仿。换言之,青年个体很可能在追星路上被遮蔽进而处于自我意识消逝的弱主体性状态。因此,有必要协助青年个体提高辨识能力,同时相关单位需严格监督偶像的人物设定,从源头上遏制负面偶像对青年的不良影响。
当训练生的人设受某些青年喜爱进而形成“偶像——粉丝”的紧密结构时,依附于偶像身上的人物设定便成为了青年群体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互动的重要工具。在该过程中,青年群体面临着特性表达和归属寻觅的社会结构性张力。
现代社会的极权主义和阶层固化培养出“单向度的人”,即缺少否定的思想及行为的人,他们深受社会控制并陷入同化趋势[23]12-27。对于热血、朝气可又缺少社会资本的青年群体而言,他们的社会参与常常带有批判性倾向,强调特立独行以反对社会规训。青年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他们钟情多样化的偶像人设实际表达着对多元化社会价值的渴求,透过偶像人设把私人领域意见传达向公共领域。比较典型的是“女汉子”人设象征着女生短发很美、也要学会坚强,而努力实干型人设意味着即使缺少公司追捧,只要肯下苦功终会得到回报,普通人也能跟资本抗衡。青年群体运用偶像的人物镜像构建和引领新的文化潮流。此外,训练生在青年的见证下不断成长为偶像,使青年的自我实现目标和偶像的成就相结合,这种情感投射和体验移植有助于提升自豪感,养成类偶像逐渐成为青年青春记忆的重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青年需警惕不能把对偶像的喜爱转变为过度控制其人设,这种极度依赖关系无论对偶像还是青年都是有害的。
随着家庭、宗族和村社组织功能的弱化以及个人主义的兴起,大部分青年成了动荡社会变迁中的弥散个体[24]257-261。在表达特性的同时,青年个体也是孤独的,他们渴望寻找群体性的归属,以获得心理慰藉和社会认同。一般而言,喜欢同一偶像人物设定的青年往往具有相似的经历、性格特质和兴趣爱好,追星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把这些青年组合起来并形成趣缘群体,这也是一种蕴藏青年重建社群愿望的情感共同体[25]。该类型共同体逐步演化出类官僚制结构,存在偶像、后援会、大粉、散粉、路人粉等层级,也有完善的职能分工,以《青春有你2》某粉丝后援会公布的工作组为例,至少划分为打投、控评、群管、美工、视频、财务等职务。青年的追星行动呈现秩序化,按照后援会的操作方案进行统一行动,粉丝共同体还孕育出组织内部文化,如偶像专属表情包、应援曲和独特的暗语。青年在这一紧密的圈子中追逐偶像的步伐和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尽情享受“群体式狂欢”。但青年仍需反思这种虚拟团体是否可持续,应该怎样规避盲目从众心理,以及在偶像人设崩塌时将如何处理集体认同错乱等问题。
在泛娱乐化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人设成了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可避免的传播手段,然而鉴于这些人设赋予青年个体的内在性张力和社会结构性张力,我们应尽量避免陷入“娱乐至死”的困局。节目组作为人设再生产的重要承担者,需保持娱乐性和文化性之间以及节目短期收益和对青年长期影响之间的平衡。基于《青春有你2》的经验,可进一步结合责任性、专业性、真实性和教育性原则提出该类型节目塑造偶像人设的优化策略,以期发挥对青年的正向功能。
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青年因不适应而产生了价值观迷失和行为失范问题,时代渴求推出更多的正能量偶像以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而这也是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节目组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节目策划阶段,需认真把握政策指导信号,如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列为养成系偶像的塑造标准,也应针对节目核心受众开展问卷调研,着重了解青年群体当前喜欢的人设风格,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崭新社会思潮相融合的基础上,确立励志、奋斗和勇敢等节目主题,并结合这些指引输出符合社会价值和青年需求的包容性偶像人物类型。在招募多元化训练生的阶段,需严格把控准入机制,对所有参赛者进行人格品质筛查,从源头上防止道德品行不佳的选手进入青年视野。而在人设塑造和对外呈现阶段,应注重营造和谐友爱的基调,《青春有你2》的训练生因疫情暴发而拥有了更长的封闭式集体生活时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互相帮助、宿舍生活中分享面膜和零食等细节来让青年感受到正能量,这启示着节目组可主动增加录制时长来培养训练生之间的良性人设互动。总之,正能量偶像人设有助于调和青年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使青年的创新思维和行动有益于社会发展。
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在人物镜像的效益转化驱动下,容易逐渐遗忘使命,变得重视话题炒作而忽略了专业性的提升。作为一种以唱跳实力为考核基准的节目类型,在人设素材选取上,应以舞台人设为本再辅以生活人设,从而向青年传达敬业为本理念。训练生的核心要务是向观众展现更多精彩的舞台表演,《青春有你2》的多条优秀表演片段在油管平台播放量超过500万,这是我国选秀类节目在国外社交平台所取得的不小成绩,同时国内很多青年都因为喜欢训练生的舞台表演风格而变成了粉丝,这证明舞台人设同样具有吸引力。塑造舞台人设需要节目组内各部门的精准配合,确立合适的背景、道具和服饰,具备记忆点的编曲和编舞以及流畅的镜头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训练生的舞台表现力。养成系偶像出道后多由节目组设立的经纪公司负责运营,偶像们普遍忙于上综艺、拍电影和进行商务代言,被人们诟病缺少了对舞台的敬畏和技术精进。对此,节目组应做好售后服务,多向他们投放舞台机会和唱跳培训资源,使其唱跳实力型的基本人物设定得以立稳。此外,还可适当制作延伸类节目凸显偶像的生活人设,如聚焦宿舍生活的“晚安少女”,挖掘演技的“青春加点戏”,以及表达个人态度的“可爱又迷人的她”等节目,有效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有趣一面,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一体化的偶像人设感召下,青年将更有热情投入到学业和工作中,同时也会发展一些兴趣爱好以丰富生活色彩。
一些节目组与训练生合谋推出虚假人设,以寻求更多粉丝的喜爱。但当这一伪装形象被拆穿时,容易诱发青年的认同危机,青年寄托于偶像身上的价值意义的丧失,将令他们感到伤心、迷茫甚至愤怒。在后真相时代,展现偶像的真实性情显得更加可贵,它能减少人设崩塌的可能性,让青年的情感投射和资源付出受到保护。第一,真实人设并不等同于完美人设,节目组可构建安全的互动氛围以深入探寻训练生的主我和后台性格,结合录制过程的素材,依据真实原则提炼性格特质并嵌入到具备逻辑的深层叙事中,偶像人设正是因其多面性和缺陷而带给青年真实感以及可接触性。第二,制造戏剧冲突是营造虚假人设的重要原因,但真实的正面人设与常规人设之间的对比同样能加深观众印象和起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因此,可适当放大偶像的正面个性特征来提高节目的可看性。第三,塑造真实人设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负面人设,但不能以恶意剪辑的方式歪曲事实,还需进行实时的舆情监控,及时调整人设策略,解释争议和误会,弘扬正确的价值观。真实的人物镜像能深化偶像与青年粉丝的关联度,也能有效减少偶像人设崩塌所带来的认同混乱风险。
许多青年都是通过收看节目而第一次追星,然而应该如何追星是一门学问,无论是强主体性主导下投入过量的时间、互动和金钱,还是弱主体性主导下的认知偏差和恶性行为模仿,均是追星教育不到位的结果。节目组在通过偶像人设提升偶像与青年的关联度后,有必要运用多维教育手段来引导青年理智追星。在线上教育层面,节目组可开设类似“追星课堂”的延伸类节目,既让训练生展示自身的多元面向,还能以偶像人设力量来给青年粉丝提供理性消费、合理分配精力等建议,提升青年的自我约束能力,养成不攀比的优良风气;“饭圈”并非法外之地,国家网信办在最近实施的“清朗”行动中提出将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和“饭圈”互撕的恶劣信息和行为,因此,节目组和偶像应跟粉丝后援会保持沟通,共同致力于培养青年形成良好的追星规范,典型的像号召缺少金钱的青年以微博签到和点赞的方式表达心意,抑或出台“粉丝公约”,减少谩骂和人肉搜索等情况的发生。而青年习得的有序参与习惯将很可能移植到其他社会参与行动中。在线下教育层面,可开展观众反应视频评比活动,鼓励青年跟朋友一起收看节目并制作反应视频参赛,使青年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状态;也可在节目期间组织偶像街头表演和粉丝见面会,让青年从虚拟场域转向现实场域,拓展社交网络,建立现实的共同体关联。节目组使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最终促使青年实现学习、工作和追星的平衡,以及推进虚拟参与和实体参与的协调发展。
本文基于《青春有你2》案例,尝试探索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立人设现象对当代青年的影响。综合来看,该类节目塑造人设的深层机理在于把偶像当作商品进行包装、设计和传播,其承载的人设便是消费符号,用于吸引大众关注,提升偶像与粉丝的粘合度,最后把流量转化为多种资本收益。因此,立人设现象将很可能继续存在,通过人设塑造以服务于偶像的持续生产。沉浸式的节目机制极大地提升了青年的参与地位,也让偶像人物镜像对青年的反向影响加剧。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青年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偶像人设更是赋予他们个体内在性和社会结构性的双重张力,即青年产生了在网络场域的强主体性和弱主体性表现,以及把偶像人设作为自身在公共场域的代言人来表达特性和寻觅归属。为了调和青年在个体内在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所遇到的冲突与矛盾,相关节目在未来塑造偶像人设时应兼顾责任性、专业性、真实性和教育性原则,实现人设戏谑化和良性引导化的均衡,让青年在理智追星过程中获得思想进步和能力成长。
崇拜偶像已成为当前青年社群进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若想提升偶像人设对青年的正向影响,除了节目组所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努力外,还需要偶像个体、市场以及政府的积极参与。偶像个体应更严格地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发挥榜样作用,陪伴青年完成蜕变;资本公司应减少恶劣炒作,可将部分盈利以偶像名义开展公益活动,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则需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指导意见,对节目和偶像进行严密监管,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多元主体在偶像人设塑造领域发挥各自的职能,将能为培养具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先进青年力量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