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网络关联研究

2021-05-19 08:08李存金
科技和产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子群石墨

李 娜, 李存金

(1.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2.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 呼和浩特 010070)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中国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加快科技创新进而提升企业、行业、产业甚至国家的竞争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普及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其他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所形成的创新组织具有资源共享、分散风险等特征,有利于石墨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技术攻关。因此,分析不同创新组织间的合作网络形成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对于促进不同创新组织通过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有关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个方面:

1)探讨了网络的演变。Freeman认为创新网络是基于企业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且兼具市场是企业组织特征,有利于推进组织系统创新[1];Cooke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形成是基于互信基础上的互惠,只有组织间相互信任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合作[2]。张洁瑶以54家小微时尚创业企业合作项目为研究样本,探究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知识转移和创新项目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协同创新关系构建分别起到显著的正向和负向作用,且网络密度越高,建立网络关系的成本越大[3];也有学者将创新与地理相结合,分析不同空间和产业尺度下,创新网络结构演变,如许培源和吴贵华选取web of science 科研合作研究数据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空间演化,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知识创新网络结构从“广州-香港”双核结构演化成为“广州-深圳-香港”三角结构,并出现了向“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湾区东岸创新集聚带的趋势[4];周晓艳等基于独角兽企业的总部-分支机构内部联系,构建了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后发现,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空间极化现象明显,整体上呈现菱形空间结构,且强联系主要发生在核心节点城市之间[5];马双和曾刚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整体呈现出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型网络形态,东中西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异质性空间结构,区际城市创新网络的跨区域网络联系强于区内网络联系[6];陈暮紫等以京津冀地区“211”高校跨区域合作专利为基础,探讨了创新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发现,京津冀产学研合作网络从外延广度扩张向内延深度合作演变,核心模块的学校和企业数逐渐增强,地区内创新组织间的连通性稳步提高[7];刘雅琴和余谦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申请数据为样本,分析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演变,结果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及江浙等,且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处于前沿面上,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2)关于网络演变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如李雯和解佳龙以417家创业企业的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创业企业自身资源异质性与网络惯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资源的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对网络惯例建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集聚效应在“资源异质性-网络惯例-知识资源获取”的关系中有正向调节作用[9];曹贤忠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4类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具体机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和企业影响力等因素与网络形成显著正相关,且存在行业异质性[10];刘国巍和邵云飞借助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物流仓储装备创新网络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网络资源优化配置是网络演化的轴心,规模扩张是网络演化的动力,网络资本不足则是阻力[11]。

3)网络对创新的影响。Coe等[12]、Cooke等[13]从不同研究视角证明了网络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指出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Huggins认为网络资本是创新组织从网络中获取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创新收益正相关,即组织网络资本越多,其创新收益也越大[14];Huggins和Prokop研究英国大学与其他行动者(主要是公司)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位置较高的地区更有利于成为最具创新性的地区,网络结构和因该结构产生的网络资本对区域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15]。杨博旭等基于组织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分析合作网络嵌入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网络的结构嵌入会降低组织的创新绩效,而关系嵌入则会促进组织的创新绩效[16];刘霞等从微观角度以浙江省温州市184家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本地和跨区域学习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均对集群企业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关系受行业环境的负向调节[17];郭建杰等指出,企业自我中心网络扩张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而稳定性则对企业创新产生了阻碍;同时,区域间合作网络中心性、结构洞能够降低网络稳定性带来的负向影响[18];芮正云和罗瑾琏认为产业网络对新创企业的突破式/渐进式创新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技术型嵌入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19];杨晔和朱晨分析发现,合作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主要促进了企业产品创新;同时,分析发现这种正向影响主要是“企业-客户”和“企业-研究组织”网络,而“企业-供应商”网络起到了阻碍作用[20];李海林等以17万篇中文期刊论文为样本,分析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网络规模扩大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且高绩效科研合作网络内部至少需要一位科研水平较为突出的带头人作为网络内部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的枢纽[21];王建平和吴晓云研究发现,网络中心位置和中介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和设计驱动型的产品创新战略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22];谢其军等在研究合作网络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时发现,网络的集聚性、结构洞和中心性均正向影响区域自主创新,且开放度和制度因素分别起到正向和负向的调节作用[23];解学梅和王宏伟利用层次回归和Booststrap方法研究网络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对企业非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有助于企业获取优质资源,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进而促进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开展[24]。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虽然有关合作创新网络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25-27]。关于石墨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演变、专利技术分析、技术竞争态势、发展模式等方面[28-31]。作为产业发展前沿领域的重要代表,学界对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演变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近年来,石墨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发展迅速,分析全球视角下石墨烯产业合作网络演变,探究中国创新组织在网络位置及发挥作用的演变过程对认识中国在前沿领域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基于全球范围内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联合申请专利授权数量,构建石墨烯产业合作创新网络,深入分析网络演变过程,探讨创新主体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提出增强中国创新组织在网络中重要性的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对网络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用矩阵和图来表征网络参与者之间相互关系及整体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包括两类特征指标:整体网络结构和个体网络结构。

1.1.1 整体网络结构

网络密度是反映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创新组织联系紧密程度的指标,网络密度越大,表示技术创新组织间的关系越密切,其计算公式为

(1)

式中:D为网络密度;n为网络中的创新组织总数量;当创新组织间有技术创新合作时,xij=1,否则,xij=0。

集聚系数是反映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创新主体聚类情况的指标,可以分为单个主体集聚系数(Ci)和整个网络集聚系数(C),前者是指创新组织间所有实际联系数目占最大可能联系数的比例,后者则是单个创新组织集聚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分别为

(2)

(3)

式中:ki为创新组织i所连接的组织关系;Ei为创新组织i所连接的所有组织实际存在的关系总和。

平均路径长度是反映网络整体可达性的指标,表示创新组织在网络中“距离”的大小。平均路径长度等于所有组织最短距离的平均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4)

式中,dij为创新组织i到j的最短距离。组织间的平均路径越长表明网络的可达性越差。对创新活动而言,平均路径越长表示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传播的路径就越长,时效性越差,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越不利于创新性知识在组织间扩散;反之,如果平均路径长度越短,则越有利于知识创新,进而对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1.1.2 个体网络结构

度数中心度可分为绝对度数中心度和相对度数中心度,本文选择后者表征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的相对位置,其计算公式为

(5)

接近中心度表示网络中某个节点与其他所有节点的接近程度,接近中心度越高,说明该节点对其他节点的依赖性越低。接近中心度也分为绝对中心度和相对中心度两类,本文选择后者表征创新组织对网络中其他成员的依赖性,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6)

接近中心度反映的是创新网络中某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联系紧密程度,具有较高接近中心度的组织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就越密切,对该组织的限制也就越少。创新组织的接近中心度越大,说明该组织同其他组织联系越密切,受控制越少,在知识、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和扩散过程中影响越大,因而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也越大。

有效规模是反映创新组织i关系网络的非冗余部分指标,有效规模越大说明非冗余联系度越低,等于个体网络规模减去网络的冗余度,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7)

式中:piq表示创新组织i的所有关系中,组织q所占比例;mjq表示创新组织j和组织q之间的边际强度,等于两创新组织连接数除以组织j与其他组织连接中的最大值,q≠i,j。

有效规模反映的是单个创新组织在网络中获取异质性资源的能力。创新组织有效规模越大,表明组织,特别是在网络中居于联系位置的组织获取异质性资源可能性越高,越有利于促进知识在网络中的流动,完善创新组织知识结构,进而加速产业创新。

限制度是表示网络中创新组织运用结构洞能力的大小,限制度越小,表示组织运用结构洞的能力越强,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8)

式中:pij表示创新组织i的所有关系中,组织j所占比例;piq表示组织i的所有关系中,组织q所占比例;pqj表示组织q的所有关系中,组织j所占比例。

有效规模刻画了网络中创新组织联系的冗余程度,而限制度则强调组织运用结构洞获取异质性资源的能力。创新组织限制度越低,说明该组织同多个相互隔离的组织发生非冗余联系的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组织间产生联系,进而促进产业技术合作创新。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基于Innography数据库,选择全球石墨烯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授权数量表征创新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强度,研究时段为2010—2019年。同时,考虑到石墨烯产业技术合作的连续性,剔除在研究期内出现频率较低的创新组织,最终形成120家稳定的创新组织联合申请专利授权数据。

2 实证分析

2.1 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合作创新网络演变

基于专利数据,利用UCINET软件绘制了2010年(阶段1)、2013年(阶段2)、2016年(阶段3)和2019年(阶段4)全球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合作时空演化图,如图1所示。

图1 全球石墨烯产业创新关联网络演变

由图1可知,全球石墨烯产业的跨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创新规模持续扩大。整体而言,无论是处于网络位置的核心还是边缘位置,创新组织间的合作联系日趋频繁。在阶段1,除了海洋王照明科技有限公司(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OLST)之外,网络中位置相对重要的三星电子公司(SEC)、Denso Corp(DC)、Sungkyunkwan University Foundation for Corporate Collaboration(SUFF)、University Sungkyunkwan Found(UNSF)等公司均为国外企业或科研机构。虽然中国创新组织在整个石墨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优势相对不明显,但是像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HHPI)在网络中的作用开始显现,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已经开始同网络中的其他参与者合作关系。在阶段2,凭借北京市、深圳市等城市创新资源丰富,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TSU)、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SOT)、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HPI)、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HTCL)等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韩国三星Techwin公司和中国海洋王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相对稳定,均发挥着主导作用。在阶段3,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的数量继续增加,以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PEK)、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JTU)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SGC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CPCC)等企业石墨烯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量增长显著,在网络中的位置不断提高;同时,像巴斯夫股份公司(BASF SE,BASF)这样的国外跨国公司在网络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从地域上来看,除前期的北京和深圳之外,上海、江苏省的南京、常州、苏州和无锡、广东省的广州和东莞、浙江省的杭州和台州等城市内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在阶段4,中国创新组织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ZJU)、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IT)等为代表的高校和以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Jiangsu Jiangnan Xiyuan Graphene Technology Co., Ltd,JXG)、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Hangzhou Gaoxi Technology Co., Ltd,HGT)等为代表的企业在石墨烯产业技术合作数量日趋增多。

从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演变过程来看,跨国界的合作越来越多,网络空间结构也不断变化,中国创新组织由最初处于网络的边缘区逐渐到网络中的核心区,这既说明中国创新组织在全球石墨烯产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同时,可能也暗含着以石墨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不存在固定固化的边界,边缘地区有在短时间内成为核心区的可能。从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地域分布来看,合作创新组织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合作创新较少。原因可能在于,相较于东部高度集中的科技创新资源,中西部城市受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在类似石墨烯产业的前沿科技领域处于劣势地位,其产业发展可能还要依靠东部发达城市的带动。

2.2 技术创新合作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分析,主要包括网络密度、集聚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0—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密度呈现出逐渐增强度趋势,网络密度由2010年的0.150增长的2019年的0.180,整体网络密度的不断提升有利于石墨烯产业知识在网络的流动与扩散。虽然创新组织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但主体间的创新关联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集聚系数从2010年的0.193逐增加到2019年的0.415,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平均路径长度开始逐渐下降,到2019年将为4.022,即两个创新组织只需要经过4.022条边就可以发生联系。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具有较高的集聚系数和较低的平均路径长度,具备小世界特性。

表1 全球石墨烯产业创新关联网络模型

2.3 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心度分析

运用UCINET软件,计算了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3种指标,限于篇幅,仅展示2010和2019年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与之前分析的类似,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拥有较高关联的创新组织也拥有较高的内向度数中心度。2010年,在内向度数中心度前10位的创新组织中,仅有海洋王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指标值超过20;University Sungkyunkwan Found(UNSF)、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和Tohoku University的指标值还不到10,创新组织间内向中心度差距较大。2019年,内向度数中心度前10位的创新组织中,虽然指标值超过10的组织数量略微有所下降,但不同创新组织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指标值最高与最低的差距由21降低为12。整体来看,内向度数中心度排名前20的创新组织间的差距均是在缩小。这意味着,在石墨烯产业网络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创新组织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加速了网络中心位置组织与边缘位置创新组织的合作,进而增强了产业知识溢出,缩小了不同创新组织间的联合创新的差距。

表2 2010年和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心度

从内向接近中心度来看,2010年指标值前五位的创新组织分别为Tohoku University(TOU)、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Hokkaido University(NUHU)、三星电子公司、University Sungkyunkwan Found和三星Techwin公司;而到2019年前五位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浙江大学、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说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石墨烯产业在全球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整体来看,2019年内向接近中心度指标值小于2010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虽然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内部组织之间的联系相对而言并未快速增加,导致网络中创新组织间的联系密切程度相对略微下降。

通过对比两项中心性指标不难发现,拥有较高内向度数中心度的创新组织并未拥有较高的内向接近中心度,如2019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但接近中心度较低,这说明处于网络位置较好的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相对稳定,不容易被其他组织影响,而类似于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常州超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Changzhou Chaoshun Electronic Technique Co., Ltd.,CCET)等企业有较低的度数中心度,但其接近中心度较高,说明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可变动性,有利于这些组织更容易同其他创新组织产生合作,增加技术合作创新机会。

2.4 结构洞与凝聚子群分析

结构洞是指网络中的两个组织想发生联系只能通过另外一个组织才能相互沟通,那么另外这个组织的位置就属于结构洞位置,常用的测度指标包括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等级度等。本文从有效规模和限制度两方面考察结构洞,利用UCINET软件对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整体来看,有效规模越大的创新组织,往往限制度也比较低。2010年,有效规模较大的前五名创新组织分别为三星电子有限公司、Sungkyunkwan University Foundation for Corporate Collaboration、Tohoku University、Denso Corp和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Technology(NIAAI);限制度较小的前五名分别为三星电子有限公司、Tohoku University、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Technology、Toyota Motor Corp(TMC)和中国科学院,说明这些创新组织在网络中处于核心枢纽位置,在石墨烯产业网络中起到引领作用。2019年,有效规模较大的前五名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XMU)和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Wanhua Chemical Group Co., Ltd.,WCG);限制度较低的前五名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无锡儒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Wuxi Rux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WRT)和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Bridge Engineering Bureau Group Co., Ltd.,CRC)。通过对比发现,不管是有效规模还是限制度,中国创新组织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这对于中国以石墨烯产业为代表,加快在前沿领域的创新,进而带动整个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3 2010年和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有效规模和限制度

采用UCINET软件中的CONCOR(convergent correlations)进行聚类分析,将最大分割深度设置为2,得到2010年和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0年和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内部各创新组织在选择建立创新合作时,地理距离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2010年,子群1和子群2内创新组织主要是以欧美国家为主,包括Actega Radcure Inc.(ARI)、IBM、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TTOU)等;子群3主要以中国创新组织为主,包括海洋王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等;子群4则主要是以日韩企业或科研机构为主,包括三星电子公司、Sungkyunkwan University Foundation for Corporate Collaboration、Hokkaido University(KOKU)、Japan Science & Tech Agency(JSTA)等。而到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子群3还是以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中国企业或科研机构为主,但其他组群来自中国的创新组织也越来越多,如子群1中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等;子群2中的嘉兴禾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Jiaxing Het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JEP)、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KGOC)等;子群4中的厦门大学、韶关合众化工有限公司(Shaoguan Hezhong Chemical Co., Ltd,SHC)等,这说明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距离,开展跨国界的合作越来越多,这极大促进了中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步伐。

基于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运用UCINET软件测算了2010年和2019年各个子群的密度,具体结果见表5和表6。

表5 20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密度表

表6 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凝聚子群密度表

表5主对角线上的值代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各个子群密度,非对角线上的值表征子群间的相互影响。2010年,以IBM等欧美创新组织所构成的网络密度最高,日韩其次,中国创新组织密度较低,全球石墨烯产业关系网络整体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子群2和子群4虽然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与子群1和子群3联系较少,说明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相对比较封闭,创新组织间的合作在同一子群较多,对外影响力较弱,不利于网络边缘位置的创新组织提高合作创新能力。

从表6可知,2019年,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子群2密度虽然仍是最高,但与子群3的差距相差不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石墨烯产业取得了较快进步,缩小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比2010年各个子群密度不难发现,子群间的相互作用也明显增强,即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不再仅局限于子群内组织,跨子群、跨国界的合作越来越多,子群1和子群2的相互作用分别为0.026和0.056,而2010年均为0.001;子群1和子群4 的相互作用值分别为0.016和0.018,2010年也均为0.001。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合作创新跨子群、跨国界联系增强,促进了创新资源由网络位置核心区向边缘地区的溢出,进而带动边缘位置合作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缩小不同创新组织间的差距。

2.5 中间人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网络中中间位置的创新组织在三方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对主要的31个创新组织中间人角色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2019年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各组织的中间人次数

由表7可知,31个组织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扮演了不同的中间人角色。目前虽然整体联系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各创新组织间的联系程度相对较弱,各子群内部均有若干组织担任协调员,意味着石墨烯产业创新资源在子群内部的流动相对还不是很通畅,影响了子群内组织间的创新合作。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等11家高校和企业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担任顾问的角色,表明各个子群成员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进而对增强网络成员间的联系程度有积极影响。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高校和企业担任了代理人或守门人角色,这说明对各子群而言,创新合作还需要依靠子群外部力量参与才能形成。除子群2之外,其余3个子群内部联络人角色较多,说明子群之间直接联系较少,还是要依靠子群内部创新组织担任联络人的角色,增强内部创新关联程度。

此外,从表7中不难发现,虽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三星电子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比较好,但并未在子群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仅担任顾问和守门人角色,主要是增强了子群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但并没有增强子群内部创新资源的流动,也没有增强不同子群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这不利于创新资源在子群内部流动,影响内部组织之间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弱化了不同子群之间的交流,阻碍创新资源在网络中不同子群的流动,不利于整个石墨烯产业网络发展。担任中间人最多的创新组织前五名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均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说明目前这些组织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合作创新网络中担任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对提升全球石墨烯产业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这些组织的角色尚未完全发挥,限制了网络内部不同创新组织的联系形成。

此外,分析发现,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主要由120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构成,而仅有少数创新组织担任了中间人角色,大多数创新组织仅与少数组织发生联系,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长此以往,这不利于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发展。

3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借助UCINET软件,对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演变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深入讨论不同创新组织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规模持续增加,不同创新组织间的联系更加频繁,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国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分布情况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东部大城市城市创新组织间合作较为密切,东部小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较弱,产业创新关联空间分布不均。

2)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由2010年的0.150增长到2019年0.180,促进了创新资源在网络中的传播与扩散;同时,网络具有较高的集聚系数和较低的平均路径长度,具备小世界特性。然而,关联程度相对增长缓慢,导致整体密度较低。随着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组织拥有较高的有效规模和较低的限制度,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中的优势明显。

3)地理距离是影响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产业网络化发展,这种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弱化。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由开始的联系局限于子群内部,逐渐发展到子群之间,特别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创新组织间的子群密度进一步降低,跨子群、跨区域联系的不断增强,有助于创新资源由核心区向边缘地区溢出。在网络中扮演中间人角色的创新组织加快了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但仍有很多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网络中并未承担中间人角色。

3.2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促进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和发挥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创新组织的引领作用。根据已有研究,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等创新组织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更善于从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获取创新资源,进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然而,这些居于核心位置的创新组织并未扩大对网络位置不佳的组织创新溢出。因此,一方面,在子群内部,强化各创新组织与核心创新组织的联系程度,提高核心创新组织的溢出,增强子群内部竞争力;另一方面,发挥核心位置创新组织的中间人角色,加强子群内外部联系,吸引更多外部子群创新资源向自身所在子群集聚,提高跨子群的技术创新合作。

2)加快提高网络中间位置创新组织的创新能力和中间人作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是网络中的组织合作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因此,处于网络核心和边缘位置之间的创新组织就变得异常重要。这些创新组织,一方面,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带来更大范围的合作,进而推动和完善石墨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位置特殊,这些创新组织也能通过发挥中间人作用来促进位置处于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创新组织间的合作,加快核心区创新组织溢出,完善整个技术创新合作网络。

3)加快边缘区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如前分析,在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有很多创新组织并未发挥中间人作用。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创新组织并未直接与核心区创新组织产生合作关系,仅与子群内部组织开展创新合作,限制了这些组织在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位置处于边缘创新组织而言,应加快提高自身产业创新能力,增加其与核心区创新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可能性,进而提升边缘区创新组织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全球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子群石墨
Schmidt子群为Hall S-拟正规嵌入群的有限群①
有限群的局部化HC-子群①
某些子群为CSS-子群的有限群①
有限群的弱τσ-嵌入子群
石墨系升温球的实践与应用
脉状负极石墨性能优于领先的商业合成石墨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石墨烯桑蚕丝变身传感器
弱s-可补子群与有限群的UΦ-超中心
“电力杀手”——石墨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