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19 06:32韩斌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影响因素

韩斌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4-0165-02

Judgmen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Analysis of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HAN Bi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of Zhongchuan Town,Huining County,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fact,the level of effective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factors.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basis for judg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and then explains and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1.小學德育实效性的判断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就是学校预设德育目标以及可接受目标误差范围。判断学校德育实效性是一项相对复杂的课题,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作为参考依据,通常情况下学校会直接将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标准。

(1)学校德育目标的设定

学校在德育中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化设置德育目标,为确保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需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第一,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的现实要求。个人品德只有在社会环境和实际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德育的目标设定也要从学生个性、社会利益出发,根据社会中的各项道德规范以及制度要求进行科学设计。第二,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自身对真理、善良以及美育方面都有属于自己的需求,这种内在需求也是学生坚持学习、积极进取的支持动力,道德是推动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接受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所设置的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一系列需求。第三,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经验。德育要在学生认知经验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如果超出学生的认知,则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相反,如果德育目标没有达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则会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进程,不利于学校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2)德育实效性的特点问题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德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与思想道德的实践活动,但是德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第一,德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突出体现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并且教育的实效存在潜在性和长期性,这都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控制的因素,需要教师以动态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追踪。即使如此,德育效果有时也是难以显现的,需要在特殊环境或者特殊事件中才能够被激发出来,也为教师的教学检验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二,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与价值观念形成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所以具有不稳定性,并且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动态化的德育效果也会影响到对德育实效性的判断,所以学校和教师在判断德育是否取得实际进展和实效性时,要参考事实,立足于德育的过程以及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思想变化,也要关注学生行为外化,不能够仅以短期内产生的效果作为检验德育实效性的唯一标准。

2.小学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教育者的道德素质

德育需要教师自身素质达到一定标准,其中包括教育理念、知识水平、育德技能、人格魅力。在德育中,对教育实效性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就是教师的德育素质,因此加大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力度,是优化德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

长时间以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这也导致德育的功能有所弱化,不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所以小学阶段开展德育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教育的指导原则。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尊重,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其次,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认识到学生才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对象,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实施德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最后,教师要以服务观念开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素质力量,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应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实施教育,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环节中,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提高育德技能。

育德技能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育德能力包含多个方面,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的重点是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灵活应用德育方式的技巧,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出最为适宜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的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在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更好地突出德育的效能。

第三,调整教育心态。

教师自身良好的教育心态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小学学校中青年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大多由于初次进入到工作,虽然充满信心,但是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调整教师的教育心态需要从四个方面开始着手,包括心境、毅力、性格、情绪。调整教育心态需要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取得德育的实效性最为关键的是学会心理换位,也就是说要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量,做到将心比心。要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愿望;尊重学生,学会心灵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宽容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这种换位调整心态的方式,是德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先决条件。

(2)德育内容的确定

小学阶段的德育,其教育内容需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教育内容的确定要立足于时代需求和教育层次性,这可以确保德育的科学合理性,既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也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第一,社会需求和学生精神需求。

德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考虑学生的精神实际需求。需要让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进而通过社会需求促进个体需求的提升。比如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内在发展目标,所以要以社会需求目标为基础,以为学生将自我发展融合于社会需求中,让两者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当学生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出现偏离时,就要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

实施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社会利益,而个人的目标只有建立在社会良好发展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德育中的内容因为重视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精神需求以及思想变化,导致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基础上,按照差异化原则实施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都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进而实现学生身心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二,一元化价值观教育导向。

目前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日新月异,所以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主体选择能力。主体选择并没有设置具体的选择方向,完全依据学生个人的主观思想决定。现今价值观导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充斥着外部环境中价值取向的影响,所以也就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从社会全观的角度来说,学生德育是实现国家和学生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遵循一元化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在认识善恶是非的基础上,学会客观进行分辨,逐渐让学生可具备主体选择的能力。另外一元化价值导向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和开放性空间,让学生基于道德准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

第三,系统性和针对性。

德育的系统性的意思是说,多样化的德育内容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又具有紧密内在联系,其按照一定规则构建起完整的德育知识结构。德育的针对性是说德育中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仅是单一注重德育的系统性,缺少对针对性的重视,则会导致德育内容空泛缺少实际意义,也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单一注重针对性,而不具有系统性,则会让学校德育处于被动教育的状态。只有让德育兼具系统性和针对性特点,才能够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提升。构建系统性的德育内容,要充分考虑德育中各项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构建针对性的德育内容,需要在系统性内容的基础上对德育的关键点有所侧重。比如课程教学需要注重系统性的知识教育,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则需要注重针对性的实践能力教育。

(3)德育方式和德育途径的选择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三项共同承载德育的途径,因为多种教育因素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教育其教育途径也就不同,德育也是如此,具有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学校可以将德育途径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管理类、课程类、实践类、环境类等,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内容,需要教师结合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最为适宜的德育途径。

恰当的德育方式是确保德育效果的关键,是达到德育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建立教师与学生沟通桥梁的中介。德育方式的实际应用可以从客观角度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素质,而教师选择德育方式的关键点,是要让该方式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即要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突出教师自身的良好品格与人格魅力,所以说德育方式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限制因素。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判断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需要关注多个层面,比如学校内部因素以及学校外部影响力等。学校要想切实提升德育实效性,就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协同努力共同促进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广荣.德育工作实效性缺乏的原因及改进对策[J].中小学校长,2011(10).

[2]穆海金.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2020(01).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影响因素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