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引路 以情动人

2021-05-19 01:55陈璐冰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主体思维

陈璐冰

  

关键词:创设情境;主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4-0085-02

Leading the Way by Circumstances,Moving People with Affection

——Thinking About Creating Situ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HEN Lubing  (Jiangsu Kunshan Xinyi primary school,China)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situation is mainly through the use of pictures,language,music and other forms and means to construct and reproduce the situation in the text,so that students can be immersive and experience the things and emotions described in the text more intuitivel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situation,we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without trace and learning naturally.

【Keywords】Create situation;The main body;Thinking

在凤凰语文举办的研修营中,学习《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聚焦了讲故事环节。为了达到讲好故事的目的,我们发现第一步就是要带领学生进入课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入故事中的情境。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就是考验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简单的一个创设情境不仅是引领学生叩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更是影响了这堂课的课堂氛围、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自始至终游离于文本之外,那么这堂课中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传递的感情,就无法被学生认同和接纳。

1.剖析原因

(1)基于小学生大脑的特点

一般,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写字、阅读、组词等书面的单项训练,以及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情感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如果需要创设情境,可以通过音乐、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法,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积极地活动。两千年前的孔子曾经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小学生的思维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创设情境是教师在小學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思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也就是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以亲切的文本,活泼的课堂为目标,在教学中根据语言文字去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获得从形象感知到抽象理性的顿悟。

(3)对学什么的回答

教材的编写者出于什么目的选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教师又通过这篇课文教什么?其实在创设情境时,已经要进行考量。例如,二年级的《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和领略海滨小镇的风光。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体会过,创设情境就能很好地补充了这部分的体验。许多教师会通过大量图片引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明白了学这篇课文是为了体验美、感受美。

2.方法探讨

在研究创设情境的方法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创设情境的主体有哪些。仔细思考会发现如果由教师讲解引领,那么主体则为教师;如果由学生分享、表达,那么主体则为学生;如果是靠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那么主体则为多媒体。这三个主体进行创设情境的时候都各有利弊。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当下师生关系做出了新的定位。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想要学习的内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育的掌控者、领导者,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平等地位的首席”。所以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转变思维,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领导者的位置上,应该和学生平等沟通,作为参与者加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创设情境,更直接、更准确,也更加便捷。学生创设情境更易引发共鸣,让学生更易与文本连接,但是往往费时较多,有时候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效果也良莠不齐。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更具“侵略性”,是多种感官浸润式的,有时甚至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但是当停止键按下的那一刹那,学生面对不那么有趣的文本时,往往丧失了兴趣。

这三种模式如果单独使用,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因此,采用“三足鼎立,分庭抗礼”的方式,将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

(1)立足文本 有机结合

从文体入手可以突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壁垒呢。小学阶段的文体主要有:散文、记叙文、小说、诗歌、说明文等。对不同的文体,要依据其思想感情、语言特色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

以六年级上的课文为例。在教学散文《丁香结》时,由于文章语言优美但是含蓄,所以其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很容易被学生读出来,这时候的创设情境就不妨用“三足鼎立”的方法,分别从作者生平、语言特点、丁香结形象感知三个方面同时对文本进行挖掘。教师可以着力介绍作者宗璞充满病痛的一生,以帮助学生理解她豁达的心态。学生可以搜集含蓄抒情的诗句或含有丁香的句子,以感受表达的特色。多媒体展示丁香、宗璞旧居等图片,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忧愁却不自怨自艾的氛围。

(2)贯穿始终 环环相扣

创设情境不止是课程一开始的昙花一现,而是应该贯穿整篇文章。只有时时刻刻将学生浸润在文本里,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感知文本。四年级上课文《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希腊神话,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价值观的陌生,会让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但是舍己为人和英雄精神是共通的,所以在教学时,要以这种精神来将文本和学生已有经验打通。例如,让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山崖上所遭痛苦时,就应将学生带入人物,体会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决。在课文结束时,也可以联系我们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或者现实中的英雄,体会为造福他们而用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创设情境不应只局限与开头,需要处皆可创设。

(3)真实情境 深刻思维

教育家刘国正指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所谓“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学生真真实实的心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可分为实体、模拟、语表、想象、推理这几类。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脱离学生的真实体验,只是为了完成这个教学环节,以看似活泼的形式进行的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让学生体验文中情境的感觉,反而使得学生思维僵化。

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对吃饱穿暖,有人疼爱的渴望。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镜头。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理解得不够透彻,他们既没能表现悲惨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也无法感受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时的那种惊喜,最后笑作一团。因为学生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情境,他们无法感受到生活的贫苦。

例如,在讲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妇女悲惨的命运,警察对洋人的惧怕和对妇女的欺压。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个镜头。但是学生对于当时的情况理解得不够透彻,他们既没能表现警察的不讲理和霸道,也感受不到妇女的伤心,最后笑作一团。因为学生已经远离了那个生活情境,他们无法切身感受到帝国主义对于人民的迫害,所以是演不好的,体验也是不真实的,这时候不如利用视频资料,多媒体方式来唤起学生的注意,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学生说感受,要比演一演好得多。

由此可見,教师对于学情的把握、教材的把握也是决定的如何利用创设情境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认真把握了学情,才能在创设时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真正深有体会和感情共通之处创设情境。同时应避免让学生过多地扮演反面角色。

3.结语

创设情境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它对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起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教师明白学习语文就是要把学生浸润在课文的教学环境中。创设情境最终追求的是联通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与文本描述的情境,从教学伊始,贯穿教学过程,时时刻刻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由于时代的变迁,每一届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

当然,我们也不必把创设情境作为评价课堂质量的唯一标准,或者必须花全部精力来创设,抑或每堂课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此项活动。课堂是立体多面的有机体,有些课文本身比较贴合学生生活,或者有些课文根本不必创设情境,此时我们不妨以别的方式引入课堂。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将学生的学和课堂有机结合,在必要之处加以点睛之笔,课堂就能生动有趣,学生也能以充沛的感情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J].人民教育,1999(02).

[2]张秋芳.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张的运用探析[J].学周刊,2017(04).

[3]汪玲玲.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情境教学的思与行[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Z2).

[4]戴秋绒.浅析小学语文情境式教学的优点及实施策略[J].课外语文,2021(22).

[5]公布次力.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3).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主体思维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