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泽强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无锡 214028)
教师、教法与教材 (三教)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者间既相互依存又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的逻辑闭环。 “三教改革”的提出直接回答了职业教育 “谁来教”“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作为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 “教材”是具体解决职业教育教师 “教什么”和学生 “学什么”的有效抓手。专业教材的质量、吸引力与呈现形式的好坏,不仅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养成。
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曾说过: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没有这样的高质量教材,就算有一个好的专业、好的学科、好的老师,也很难把一个人培养成高水平人才”。职业院校专业教材是实施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及手段方法等紧密相连,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校企 “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 年修订1 次教材,对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进行动态更新[1]。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探索“双主编制”,及时吸收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写精品教材。
专业教材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教学资料,与基础课程不同,专业教材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需要选择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通过运用专业教材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传授技能。然而大多数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却跟不上产业与技术发展的需要,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呈现形式单一,与数字资源不能有效融合。
2.1.1 教材内容与产教深度融合不能紧密衔接
职业院校专业教材普遍具有专业性强、技术交叉、知识体系完善等特征。现实中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没有企业一线的生产经验,缺乏对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系统、科学的课程理论支撑,编写出来的教材容易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2]。在运用学科体系思维编写传统专业教材过程中大多片面地追求内容全、满、宽。教材中有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却没有可操作和可实践的机会,导致知识停在理论阶段,学生无法真正掌握。
2.1.2 教材内容与 “1+X”技能标准不能有效对接
推行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特色, 制度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学位 (职教本科)证书, 还要取得至少一个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这就需要学生除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更应具备扎实的职业实践技能。但目前来看,职业院校专业教材的作者主要是教师,缺乏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导致编写的专业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 (群) 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不相符合,编写的实训项目 (案例)与企业生产融合深度不足,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不能有效对接。此外,教材内容与 “1+X”技能考核标准缺乏有效衔接,不能及时反映新标准、新规范、新规程,导致其 “形而上学”,院校及学生往往需要购买其他相关技能鉴定参考教材或资料。
2.1.3 教材内容与中高职有效衔接不能递进融合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根本落脚点是专业教材的有效衔接与贯通,这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目前江苏省 “3+3”“3+4”中高职衔接以及“3+2”“4+0”高本衔接试点项目的段前段后均由不同类型学校开展教学,由于试点项目还没完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课程衔接、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衔接还缺乏统筹规划和精细设计。以机电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 “3+3”中高职衔接为例,中职 《电工基础》教材基本是高职 《电工技术基础》教材的 “翻本”, 内容存在脱节、断层、重复等问题,所呈现的内容没有实现能力与技术的层次递进,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度,缺乏工程应用案例,理论推导计算多、难,这与中职生源实际情况不相符,与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另外,专业教材在衔接中体现的综合化程度较低,以中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材为例,教材只是把电机结构与理论、电机基本控制、典型电机3 块内容进行了叠加,相互之间缺少有效递进与融合。
近年来,职业院校专业教材经历了编写宗旨从宽基础、多模块到项目式、任务式;编写体例从要求掌握内容知识点到培养职业能力;编写内容从单一技能学习到职业素养养成的发展过程。教材数字化资源也跟随这一过程不断进行着变革,实现了从简单信息化辅助教学的PPT 到动画、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从单一的网页课程资源学习到慕课、微课等碎片化、交互式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尽管数字化资源和教材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但两者的融合并没有实现彻底相互改变的效果,主要问题如下。
1)专业教材数字化资源较为单一,融合效果不理想。数字化资源往往 “服务”滞后于教材,“精品课程”“品牌课程”等数字化资源都是以出版物为载体,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对其进行再开发。教材资源开发与建设存在着资源服务教材的单一性,而且这种单一性没有实现促进对教材编写的改变,也限制了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这种融合过于简单、缺乏活力、没有实现资源增值。教学资源的 “使用”变成 “为了使用而使用”,很多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要求,职业素养、习惯养成、分层教学等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2)专业教材呈现形态较为单一,立体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呈现形态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局限于教材本身,专业技能教育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素材无法得到充分呈现。传统的纸质教材及其单一的呈现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难以实现。另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生产服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岗位工作任务及技术技能的变革,教学一线的教师及学生迫切需要资源配套丰富、师生互动体验性强、内容呈现形式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在我国各省市开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背景下,更应建设 “智慧教材”,运用互联网为核心的先进技术开发个性化、模块化、立体化的专业教材,才能使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落到实处[3]。
2019 年4 月4 日,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解决陈旧老化的问题。专业课程教材要打破学科化的新型教材设计模式,通过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系统化的岗位 (群)能力清单,并以企业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建构学习单元及活页化的教材,同时将岗位技术能力落实在操作过程,实现岗位技能手册化。要开发符合职业教育实际需要且与纸质专业教材改革相配套的多媒体数字技术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能局限于单一课件、静态网络资源以及新技术、新技能视频资源,应以企业的数字化专业使用手册、工程典型案例、虚拟仿真应用软件等数字化资源为主要素材,通过 “嵌入二维码”“AR 仿真”等形式,形成工作手册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4]。
教材开发的首要任务不是内容编制和资源建设而是确定教材的 “定位”,定位如同规划需要进行科学、完整的调研。教材编写团队首先应当切实深入代表教改方向的国家、省 (市) 中、高职教育示范 (骨干) 院校,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与建议。另外,应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听取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教材所涉及的技术、规范、案例的可行性意见。在调研、定位后明确所开发的教材是迎合、超前还是引领教学改革。能够满足改革的教材开发,才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教改方向,才能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五年一贯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材开发为例,由学院机电专业协作会牵头,从各分院、办学点选择骨干教师并从华航唯实、汇博、翼马等企业遴选技术人员与凤凰出版社编辑共同组成调研团队。经过院校、企业、行业调研制定五年制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材建设方案。方案要求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实例贯穿于专业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 (资源)应结合企业工程案例开发,内容按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编写,例如,工程案例、文献资料等文本类、图形或图像类、视频动画类素材。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专业课程教材在内容及知识体系设计上应体现 “实用、够用、必需”的开发原则,项目及任务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江苏联合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院本教材开发中,教材开发单位应按照典型工程案例、标准技术守则、教与学适用性等原则遴选专业教材项目内容。以院本教材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全书选取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控制、常用电机的综合控制等六大项目,每个项目都由2~3 个不同的实践案例组成,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一个实践操作中,项目式任务都从工程实例中选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材中的案例、任务等都是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五年一贯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材开发的实例来阐释理论,用理论来解决工程问题。
专业课程教材呈现形态应当结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调研分析教材需要的资源类型,开发并精心设计纸质教材不能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如果教材的数字化资源只是单一视频、课件、图纸等低质量资源汇聚,那就抹杀了教材信息化的生命力。因此,资源必须具备时间不超过5 min、视觉冲击感强、逻辑性强、有数据有推理、任务对应性好的特点。另外,教材内容要网络化。相关学生可以登录平台或扫描教材二维码学习知识点、技能点及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碎片化资源,还可以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人机、师生互动,同时可运用超星、慕课等网络平台对学习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统计,并通过模拟、考核、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与考核。
“三教改革”视域下的职业教育突出了 “类型教育”基础上的 “职业维度”特色,体现了 “教学做一体化”的 “职业能力本位”功能,融合了“学—教—做” “教—学—做” “学—做—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因此,专业课程特别是技能训练课程教材应以 “教学做一体化”为建设原则,教材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包含项目情境、任务目标描述、技能操作流程、相关知识、过程方法以及数字资源 (资源平台链接)[5]。“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信息库,更是提高学生能动性的学习资源。
4.1.1 教材学习情景设计
首先构建来自生产一线的真实工作岗位、真实操作技能、真实工作规范场景。其次,构建一个满足所开发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总场景。教材里呈现的每个工作任务应是基于总情景结合工作具体任务内容构建的学习情境。
4.1.2 教材项目任务设计
教材项目任务设计包含项目描述、项目实施两个内容。项目描述是根据具体项目学习情境进行表述,学生通过描述确定项目是什么 (情景)、项目中需做什么 (知识、技能与方法)、项目完成后的成果是什么 (职业能力目标)。项目实施即设计学习任务,任务应包含任务描述、分析、实施等环节,见第100 页图1。学生通过任务描述了解任务内容,明确任务目标;任务分析包含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要点、实施过程具体要求等;任务实施包含任务完成的过程、步骤、知识要点等。另外,增加技能应用环节设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与任务类似的技能延伸项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并进行有效评价。
4.1.3 教材配套资源设计
图1 教材项目任务设计架构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配套资源设计应包含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两部分。基本资源应当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思想、内容、过程、方法及数字资源。拓展资源能积极反映课程特点,主要包括微课、慕课、动画、案例、实训、扩展等,应用于项目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具有交互性与多样性。从知识完整性出发,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都应当配套相应的数字资源,且其作为教学及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撑要素,应与纸质教材同步规划、设计,通过各种信息化平台及手段进行有效融合。
新型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不是基于学科的传统活页教材,而是行动导向教学并配备信息化教学资源 (动画、视频、仿真、案例、理论等)的教材。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必须以加工制造类企业岗位群操作、工业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工艺流程为基础内容,开发设计工作手册式的活页教材。
4.2.1 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的设计思路
新型活页式教材要按照 “以学生为中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思路进行开发设计,要强化 “学习手册”的功能,弱化 “教学资料”的特征。通过工作过程手册式教材的学习构建专业深度学习闭环体系,见图2。
图2 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的深度学习闭环体系
4.2.2 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的开发要素
参照德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广泛采用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的做法,消化吸收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训课程活页式教材开发。首先,教材的内容应选取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任务、工作规范、工作情景、工作评价以及拓展学习等素材,把教材实训内容组建成若干个系统工作过程,为每个过程配套制定相应的素材,学生在学习、实训过程中可以及时查询、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6]。其次,将每个系统工作过程建立成一个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安排学生学习任务,并按照工作流程分别进行索引式、工作任务式、问题归纳式、测试鉴定式、总结反馈式活页设计,见图3。同时配套使用活页数字化资源,其主要聚焦纸质教材无法提供的拓展性、辅助性学习素材。
图3 工作手册式活页教材开发要素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教学的重要纽带,是 “三教改革”实施的最有效工具,在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编写具有实践性、适用性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为背景,根据作者多年编写专业教材及资源建设经验,详细总结了专业教材改革的思路及建设的具体举措,意图在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定位、内容、呈现形式和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实践性的观点。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更好服务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应采用开放、共享的方式,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元化教材编写,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不断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