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培育路径探析

2021-05-18 02:1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情况强度

(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对人类生命带来了威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新增确诊病例仍然未清零,这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大学生是接受基础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主要群体。面对疫情带来的生命威胁和精神压迫,大学生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经临床试验,进行一定运动锻炼的人群处于高免疫病毒状态,体育锻炼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冠状病毒具有明显作用。体育锻炼行为是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具有一定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及锻炼频率的身体活动。因此,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持续的体育锻炼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武汉市在读大学生为研究总体,对疫情期间、疫情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展开问卷调查,旨分析疫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为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 结果分析

问卷以疫情前锻炼情况为参考对象,对武汉市370名大学生疫情期间、疫情后的锻炼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剔除5.1%无效问卷后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锻炼情况。

1.1 疫情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表1:大学生疫情期间体育锻炼情况及效果评价调查(单位:人)

疫情期间进行了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1.79%,参与度较低,其中56.7%的大学生认为疫情期间没有达到预期锻炼效果。疫情期间大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意识素养和体育行为素养的博弈,可见其较高体育意识素养与较低体育行为素养呈现不匹配情况。未进行体育锻炼、未达到锻炼效果的大学生主要原因在于自制力较差、没有锻炼欲望等主观因素,体育设施和场地、家庭氛围等客观因素所占比重较少,即体育意识在体育行为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时要侧重学生体育意识素养的培养。

1.2 疫情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表2:疫情后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单位:人)

疫情后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在全部调查对象中91.17%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进行了体育锻炼,比疫情期间锻炼人数高出19.38%,参与度较高。在疫情影响及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有了较大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大幅度上升。

1.3 疫情期间与疫情后大学生体育锻炼交叉对比情况

对疫情期间与疫情后大学生锻炼强度、锻炼频次、锻炼时长、锻炼内容等体育锻炼行为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1.3.1 锻炼强度

图1:疫情期间与疫情后锻炼强度对比

相比疫情前,疫情期间有52.78%的大学生降低锻炼强度,疫情后48.15%的大学生提高了锻炼强度。疫情期间进行锻炼且降低锻炼强度的大学生占比最高,疫情期间锻炼强度降低、疫情后锻炼强度提高的大学生占比最大,所占百分比为59.70%,即疫情期间锻炼强度低的大学生,在疫情结束后普遍提高了锻炼强度。

1.3.2 锻炼频次

疫情期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有48.81%存在锻炼频次减少情况,疫情后47.58%的大学生增加了锻炼频次。疫情期间锻炼频次减少、现在锻炼频次提高的大学生占比最大,所占百分比为63.90%。疫情期间、疫情后都维持疫情前锻炼频次的大学生占比43.10%,情况比较乐观,说明部分大学生锻炼频次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小,维持在固定频次。

图2:疫情期间与疫情后锻炼频次对比

1.3.3 锻炼时长

图3:疫情期间与疫情后锻炼时长对比

相比疫情前,疫情期间有53.17%的大学生存在锻炼时长减少情况,疫情后45.58%的大学生增加了锻炼时长。在维持疫情前锻炼时长的大学生中,疫情期间改变锻炼时长的人数比较平均。疫情期间锻炼时长减少、现在锻炼时长增加的大学生在综合调查结果中占比最大,占比为68.50%,说明疫情期间减少锻炼时长的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的现在普遍增加了锻炼时长。

1.3.4 锻炼内容

图4:疫情期间与疫情后锻炼内容变化的对比

在进行锻炼的大学生中对疫情期间锻炼内容情况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有55.95%的大学生锻炼内容变简易,疫情后48.15%的大学生丰富了锻炼内容。疫情期间锻炼内容简易、现在锻炼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占比最大,占比为66.70%,学校丰富的体育设施、运动项目更能满足满足学生锻炼诉求。

1.4 疫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情况

对大学生疫情前后不同锻炼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后可以发现,疫情期间的锻炼强度与现在的锻炼强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锻炼强度的变化与疫情和现在两者的时间点无关。疫情期间的锻炼频次、锻炼内容、锻炼时长与现在的锻炼频次、锻炼内容、锻炼时长之间的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00,说明锻炼频次、锻炼内容、锻炼时长的变化与疫情期间和疫情后两者的时间点有关,即疫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路径

2.1 加强信息监管,提高网络信息质量

截至2020年3月1日,9.04亿网民中20-29岁网民占比较高,学生群体占比最多。疫情期间,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只局限在互联网平台,手机媒体己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关注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体育信息种类多样,其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不良体育信息传播的监管,提高网络平台体育信息的发布质量,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积极健康的体育信息保驾护航。

2.2 扩大体育宣传,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建立

面对疫情的消极形势、病毒的未知恐惧、延迟开学的焦虑等,大学生心理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和打击。后疫情时代,要积极宣传体育健康知识,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倡导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毒侵袭,提高个体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建立。

2.3 满足学生需求,搭建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

高校在做好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扩大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加强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供给,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良好锻炼环境和形式多样、项目齐全的平台,迎合学生体育行为的需求。同时应鼓励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策划、组织、主持体育赛事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真切体会、融入感受体育赛事的竞争合作的比赛精神、组织承办赛事的工作氛围下,真实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提高自身体育锻炼积极性及主动性。

2.4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时代要求的变化,我国大学体育应该紧紧围绕学生自主需求,始终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用学生们普遍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多途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丰富化。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锻炼计划的科学制定能力和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制力,追踪课后自主锻炼情况,为将来踏入社会后的独立生活终身运动的习惯奠定基础。

2.5 推动科技融合,探索前瞻性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应随着时代的更新而进行创新和发展。目前仍存在疫情再次爆发的风险,所以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实教育水平相融合的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课程可以在单一线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课程需求进行转型,使线上教育作为高校面对面授课的补充,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3 结束语

疫情暴露出高校在大学生体育行为教育方面的缺失,加速推动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成熟和稳定。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不匹配问题,高校要肩负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促使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同步,提高自主开展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发挥体育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进行健康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情况强度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基于DEFORM-3D的300M超高强度钢切削性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