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霍春艳 夏孟婧 董 翔 张志勇
(北京农学院国际学院 北京 102206)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间知识、技术、人力的相互流动,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与公有资源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均有区别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吸收和创新,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标。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7年10月,全国经行政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计2572个,涉及34个国家、1746所高校,遍布全国28个省份,覆盖了各个教学层次和类型,涉及12个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但与此同时,公立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也不断呈现,突出表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辅助教育资源不达标、质量标准不一致、项目运行不畅等,直接导致了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停办或整改,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北京农学院(BUA)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ECU)2012年开始合作办学,共同举办“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备案编号MOE11AU2A20121204N),应届毕业生75% 以上在海外继续读研深造,毕业校友在国内外发展状态良好,得到了社会好评。为了适应学校国际化事业发展的要求,以该项目为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优势互补机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关注的话题,也是国家教育发展反复要求的任务。北京农学院(BUA)作为地方院校,以“二本”招生为主,其办学定位为:“以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为特色,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ECU)办学定位为“为那些想发挥潜能的人们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其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和国际合作研究、支持性学习环境和屡获殊荣的设施促使学生“不仅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且还能在这个世界上茁壮成长”。从办学定位上分析,双方具有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大学社会功能的“区域性”和教学科研“开放性”合作基础。依据基本办学定位,双方选定各自特色专业为合作办学依托,扎稳脚跟,拓展前行。正是双方的办学定位相近,办学理念重合度大,双方容易达成相互理解,在2016年第二轮合作办学协议修订过程中,根据“3+1”分段异地教学的特定形式,在学生学业、质量监控等方面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符合实际又相对灵活的工作机制,为避免直接嫁接外方整套教学计划在中方“示范”不充分、“水土不服”等现象打下良好基础。
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双方标准,毕业生要同时达到双方的学士学位标准,获得双方的学士学位。我方对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同阶段的内涵和要求。目前BUA的目标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都市型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立项的基本条件是依托我方现有专业进行办学,其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更要结合所依托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因此,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和学校专业实际,BUA-ECU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突出了素质、知识、能力培养和国际化特点。
中方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授农学学士学位,澳方依托“环境科学与管理”专业,授科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学位。对比两校的类似专业教学目标,可以将具体目标归纳为个4范畴的培养:思维意识、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工作习惯等。尽管双方都将以这4个范畴的教学目标有机的融合,但可以看出,ECU明显的将心智有关的思维意识指标(责任感、创造性思考、批判性分析、善于合作工作)等明确地进行了要求,相对而言,中方国内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强调的较多。总结既往合作办学项目经验,BUA-ECU合作办学项目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调了思维意识培养指标。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其大学学士学位(本科)学制3-6年,因专业而异。我国学士学位学制一般为4-5年,多数为4年。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便于消化吸收外方教育资源的营养,合作双方需要共同设计项目教学计划,构建协调的专业课程体系。BUA-ECU合作办学项目实行“3+1”学制,学生前3年学生在国内学习、最后1年在国外学习,根据课程来源采用母校考核机制,学籍管理实行“属地管理”。由于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由双方课程组成,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双方的学制要求、教学质量把控均得到了充分发挥。
澳大利亚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推崇学生在校就出学术“产品”,学校对于教学的目标要求,均以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标准。为方便学生就业,专业设置比较宽泛,30%以上的课程是与专业无关的选修课。几年来,随着学校办学定位的明确,我方也十分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教育与社会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介绍行业的动态发展状况,提倡案例教学,提高教学的应用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未来专业乃至职业生涯的需求和变化。
ECU环境管理专业本科3年,共设置24门课。其中包括1门暑期Work Experience Project,学分相当于4门课程。在这24门课程中,必修课程(固定)19门,选修课5门。选修课从指定的9门课程中选修。从课程属性看,只有化学和统计学概论属于基础课,学分仅占学位必修学分的7.1%。从课程内容看,基本上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的比例为1:1,实践实习内容则通常在教师指导下以作业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
相应的我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是:四年制专业学时总量为2200-2400学时,设置学分比例为: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135-145学分,实习教学(课程实习、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为42学分(文、经、管、法类专业)-46学分(农、工、理、艺类专业)。课程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的比例为0.65:0.35,其中选修课约为1/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上级在最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是: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为22-28学分,公共选修课15学分左右。公共选修课根据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需求还设置“创新创业模块”、“心理健康模块”等,还规定了所有学生在各模块中必修的学分。依据这种指导意见,中方四年本科学习下来,需要学习课程达50门以上。
基于不同的教学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计划必须有效衔接,首先要满足双方最基本要求,其次要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即:引进外方课程比例、外方专业核心课占全部专业核心课比例、外方教师所授专业核心课门数占全部课程门数比例、外方教师所授专业核心课学时数等达到4个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实现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计划的有机衔接,合作办学项目必须走探索的道路。实践中,我们坚持“严格落实实验教学、精简合并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原则,采用“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减少”的方法,将四年本科课程压缩到35门左右,项目运行7年,人才培养质量良好,受到了社会好评。该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时、学分详见表1。
表1:BUA-ECU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专业学分与学时分配
优质生源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之一,中外高校都对招收优质生源比较重视。澳大利亚的高中生毕业后通常会选择继续升学,即参加类似于中国高考的选拔制度,从2009年开始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入学排名成绩ATAR(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作为高等学校入学标准。我国有统一的国家高考,是成熟的考试选拔体系。学生根据高考成绩、个人爱好来选择适合的高等学校。作为招生单位,学生对双方的社会声誉都比较关注。在国内,“一本、二本”的概念深入人心,“985”、“211”等阶段性高校标签对考生选择学校都有较大影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而言,合作方的社会声誉也是学生考量报考志愿的重要参考。
ECU是澳洲教学效果最好的大学之一,也是澳洲最受学生欢迎的大学之一。该校所有专业是在行业咨询的基础上开发的,教学人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预期的就业机会、社会或行业实地调查基地,将社会实践和多元社会实习活动作为他们学习的一部分。因此,在《优秀大学指南》中,ECU的教学质量连续13年被评为最高等级五星级(全国获此殊荣的仅有两所公立大学)。根据 QS2018排名,ECU世界排名751-800,与国内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齐平。在全澳44所大学中排第38名。BUA作为地方性行业院校,招生计划排在本科二批。在国内虽然在农林业有一定影响,但其社会声誉远不如本科一批学校。在2018年国内通行的大学排名校友会版中BUA居于全国大学的第412位,同年,在上述QS世界排名751-800方阵中的北京交通大学、工业大学分别居于大学排名校友会版中第40位和第82位。
BUA-ECU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将两校特色优势互补,给国内学生提供了一个跨文化高等教育环境和成长桥梁,让“二本”起点的学生经过项目培养,达到“一本”学生的学习收获。在招生过程中,不仅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全社会了解项目的特色和优势,更重要的是让合作双方互相充分了解对方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特别是ECU需要了解我方生源的特点以及经过前3年的培养质量,对项目生源质量保持信心,认同我方生源的高考成绩和招生方式,认同我方的前期培养效果,同时还要及时交流学生个性信息,采取多种可能的措施,尽可能保证学生出国后在ECU顺利入学,尽量实现跨国学习生活对接。
ECU实行学分制,不存在留级的概念。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表注册登记学习有关课程学分,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何时完成学位要求的学分何时毕业。基于 ECU完全的学分制管理和我方升留级管理规定,中澳项目管理委员会商定在中方的学习期间,为学生开辟试读升级的机制,除了自身主动退出项目外,学生可以有留级、随班升级试读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在合作办学项目中因语言进步慢、学习觉悟晚等导致的被淘汰,从教育管理的角度,为学生保留了成才的连续阶梯。
合作办学项目在对学业考评方面建立起了中西结合的多维度管理方法。学生课程成绩考评采用综合考核法,含笔试考核、作业(课程论文)考核、英文演讲等多维指标,各占一定权重,在评分准则中提高学生发挥与创新空间,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考核设计和评定时,执行双教师评判、学科委员会审核、专业考核委员会认定的考核评价程序。平时考核严格执行诚信制度,如全部作业筛查抄袭等,保证学生考核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学业挑战度。
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由于学期设置不同,外方教师来华授课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学生由于专业英语有限,常常初期难以跟上,在短时间难以适应外方的教学形式。实践中,我们采用我方教师跟课予以支持,即在外方教师在我方授课期间有计划安排一定师资力量跟随课堂教学,协调生师沟通,辅助支持外方教师完成授课计划。此举既解决了学生语言障碍,又促进我方师资观摩了外方教师的授课方法和特点,还帮助外教完成了海外教学任务,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双方定期互派教师访问对方,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实现了教学互助,教育双赢的目的。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与产业的结合,选聘相当数量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组建中外双方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于兼职教师来自社会各业,实践经验丰富,促进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课程安排及教案设计上,尽量安排与国外接轨,变知识传授型课堂为能力培养型课堂。课堂授课自大二开始,从中英双语教学开始逐渐过渡到全英文授课,所有作业要求用英语完成,课堂授课和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比例为1:7~10。课程门数少而精,每学期开设4-6门课程,每门课程每周4-6个学时。课程教学时间1/3课堂授课、1/3辅导讨论、1/3作业或者实验实践。学生必须广泛阅读课外参考文献,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学习压力由大到小,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各方面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在观摩教学的基础上,合作办学项目充分发挥中西方教学优势,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和讨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布置的学习内容进行作业或撰写课程论文,在规定时间段与任课教师进行讨论答疑;对课后作业,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图书馆数据库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作业、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师互动、共同提高、教学相长的氛围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