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
摘要:目的:针对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疗效与护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纳入本院8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对象入选年限为2019年3月开始至2021年3月结束,采用骰子法将其均分为40例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实施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观察组,对所得数据分析处理后,对比其治疗疗效、手术治疗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其各项手术治疗指标数值也均更优(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共计出现1例并发症患者,而对照组有7例并发症发生,其显著高于前者(P<0.05),两组参数差异较大。结论:在胃结肠息肉中予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为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并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关键词:胃肠镜;电凝切除;胃结肠息肉;治疗疗效;常规手术治疗;并发症
胃结肠息肉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其主要是因黏膜增生至隆起病变,该病常发病于结肠及胃底部,且前期并无明显症状,难以被及时诊断[1]。该病的发病多与系膜上皮细胞病变有关系,还与患者的胃结肠炎性病症、慢性胃炎及生活方式、环境、饮食习惯等也有关联,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上腹隐痛、排便不尽,严重者会出现黑便、便血的情况,需早诊断早治疗[2]。胃結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其术后康复效果不理想,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其具有出血量少、视野开阔、术后康复快等特点,对胃结肠息肉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3-4]。鉴于此,本次研究在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时间段内收治的8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中,分别予以常规手术治疗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对比研究,详细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接诊的8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时间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各40例的2组(对照组、观察组),一般资料见表1,以上组别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同质化(P>0.05),满足研究指证。
样本纳入标准 (1)均符合胃结肠息肉相关症状和诊断标准,且满足手术的指征要求;(2)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其家属签署相关告知书。
样本排除标准 (1)依从性较差或不愿意配合者;(2)精神异常或行为过激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对本次手术不耐受或禁忌者;(5)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或血液系统疾病者;(6)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做好各项检测和术前准备。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后予以针对性的麻醉处理,待麻醉起效后在下腹行开口,而后逐层分离组织和黏膜以明确病灶部位,再进行病灶息肉的切除,通过结扎的方式进行缝合。
(2)观察组均予以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同理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而后进行胃肠镜的插入和观察,以对病灶部位的具体位置、大小及结构关系等进行详细确定,以进行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随后对患者的息肉表面进行黏液的处理,并进行高频电金属套圈的插入,通过胃肠镜的观察进行息肉结缔组织的圈套,并套住根底位置,待位置确认好后,缓慢收紧套圈,再进行电切除。若患者的息肉不规则,则需通过钛钳夹住息肉的蒂根部,并提起以便于切除,若患者的息肉过大,则需通过分片切除进行手术。术后要为患者予以抗感染治疗,并密切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并针对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护理,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状况饮食摄入的干预,指导患者遵从医嘱进行服药,而后再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快速康复。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有效率对比,术后从三个维度进行疗效的判定,即显效、有效、无效等。②手术治疗指标对比,从4项指标进行评比。③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术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统计和整理。
1.4 统计学方法
录入数据至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的结果得出:有27例显效(占比为67.50%)、12例有效(占比为30.00%)、1例无效(占比为2.50%),而对照组有15例显效(占比为37.50%)、16例有效(占比为40.00%)、9例无效(占比为22.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手术治疗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等指标参数的值均较对照组更低,其数值分别为:手术时间(62.27±12.22)min、术中出血量(156.33±15.67)ml、首次下床(2.79±1.38)d、住院(6.52±2.27)d,组间数值差异化大(P<0.05),见表3。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比
对症状进行统计后,观察组中仅出现了1例腹胀腹泻,而对照组出现了肠道粘连1例、感染2例、出血1例以及腹胀腹泻3例,占比分别为:2.50%、5.00%、2.50%、7.50%,其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情况(P<0.05),见表4。
3讨论
据悉,胃结肠息肉的病发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肿瘤性/非肿瘤性、有蒂/广基、单发性/多发性等,其前期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仅进行肠道内镜时才易发现,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后期出现肠道出血、腹痛以及腹泻、肠梗阻等多种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均有很大的影响[5]。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可通过内镜进行病灶组织状况的观察,以了解其具体位置、个数、有无蒂等,并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而后会通过高频电金属套圈进行息肉的圈套结扎,待息肉的颜色变成紫色后,在进行电凝切除,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切除干净以及出血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术后会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包括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饮食控制以及药物治疗指导,还会为患者予以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和信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次研究得出,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比得出,其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而对照组为:77.50%(31/40),其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另外,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康复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其t分别为(5.214、15.100、3.945、4.576),P均小于0.05。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得出,其观察组为:2.50%(1/40),对照组为:17.50%(7/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胃肠镜下电凝切除应用于胃结肠息肉后的结果非常理想,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各种手术指标均较优,手术安全性高且疗效确切,值得被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晓玲,傅育卡,陈章兴.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在胃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J]. 中外医疗,2021,40(12):28-30.
[2]仲晓军. 胃结肠息肉患者行胃肠镜下电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0):69-70.
[3]房春香.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术对胃结肠息肉患者术中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55-257.
[4]裴盈. 胃结肠息肉患者应用胃肠镜下等离子射频仪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2):124-125.
[5]翟兆锋.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