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摘要:目的:分析将个性化护理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分析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治疗后,与对照组各指标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良好提高,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及时改善,对疾病认知度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均得到良好提升,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较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此次护理满意度也较高,两组指标结果对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增强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疾病控制在最佳状态。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个性化护理;效果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加之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导致临床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患者人数也明显上升。由于目前心血管内科多数疾病尚未有完全治愈方法,需要患者长期用药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才能确保疾病控制在最佳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1-2]。为更好地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疾病控制效果,本文详细分析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在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60例,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8月~2021年8月,将所纳入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值为(68.5±2.3)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68.0±2.2)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纳入标准:(1)观察组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标准;(2)入组的患者临床各项资料均较为完整;(3)不存在智力和沟通障碍;(4)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详细了解此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语言沟通障碍患者;(2)伴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者;(3)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4)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5)患有严重的脑血管、肾脏及肝脏器官疾病者;(6)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及家属。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个性化护理,(1)监测风险:首先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认知度及自护能力进行全面了解掌握,根据掌握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2)加强岗位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使其综合能力、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岗位责任意识、沟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3)心理认知教育:将疾病的发生因素、合理用药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和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对患者详细讲解;并可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安慰,通过语言引导将患者心中的压力进行释放,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4)用药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耐受性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告知患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将存在的不良因素及时给予纠正,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用药方案;(5)生活行为指导: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病情控制和生活饮食情况,将疾病控制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纠正;并要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饮食采取少吃多餐、低盐、营养均衡以及多食用粗粮为主,忌食辛辣、油炸及刺激性食物,严格戒烟酒。鼓励患者多饮水和食用新鲜水果蔬菜,避免因便秘增加心臟负担。鼓励患者每日进行合理的有氧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嘱咐家属做好监护工作。
1.3 观察标准
(1)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表评定两组护理质量、患者对疾病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每项指标满分值为10分,最终获得分值越高则表示指标改善的越好。(2)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程度,0~6分=无焦虑,7~20分=轻度焦虑,21~28分=中度焦虑,高于29分=重度焦虑。通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低于8分=无抑郁症状,8~19分=轻度抑郁,20~34分=中度抑郁,高于35分=为重度抑郁。(3)记录对比两组护理期间患者发生的并发症。(4)采用PSQI量表评定两组睡眠质量,最高分为18分,获得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5)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通过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表进行评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生活乐趣以及生活能力,每项指标的最高分值为10分,获得分值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改善得越好。(6)两组患者对此次护理满意度通过发放自拟调查问卷表进行评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标准,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例数的总和。
1.4 统计方法
SPSS20.0为此次研究的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对比使用(±s)进行描述,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n(%)进行描述与χ2检验。当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后显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各指标比较详情
护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对比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而通过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良好提高,且患者对疾病认知度及自我管理能力也明显提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占据显著优势(P<0.05),如表1。
2.2 两组各指标结果对比详情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指标结果对比差值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均已得到显著改善,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占据明显优势,两组数据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各指标结果对比详情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睡眠质量评分结果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以占据显著优势,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也较低,两组数据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据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我国因心血管疾病而引起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所占比例较高,其发生因素与日常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导致患者的机体血脂异常上升,进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概率,若病情救治不佳,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4]。当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临床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受到病情困扰,加之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度,致使患者会存在过度焦虑情绪和依从性差等问题,从而会影响疾病控制效果[5-6]。为此,本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治疗期间开展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此护理方案主要是通过对风险加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岗位培训,使护理人员的护理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7-8]。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治疗中及时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于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临床治疗效果和降低疾病危害性起着重要性作用。但由于本文研究数据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所以还希望临床相关专家和学者能够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探寻出最佳护理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疾病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玲.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家有孕宝,2021,3(17):283.
[2]廖素丹,陈凤平.个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成功率的影響[J].医药前沿,2019,9(16):151-152.
[3]陈霞,马莉.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0):249.
[4]闫春妮,向春梅.个性化护理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3):66.
[5]高轶敏.个性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218.
[6]蔡丽娜.一体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45(22):2383-2385.
[7]赵春静,刘岩.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智慧健康,2021,7(27):106-108.
[8]周凯.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