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兴国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江西 赣州 342400)
孤独症属于自身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刻板与重复行为方式等[1]。目前尚未出现治愈该疾病的治疗手段,但可通过语言刺激增加患儿对周围环境触觉与感觉的判断和融入度,帮助患儿认知事物;同时通过综合康复训练,促进患儿交流与表达能力提升,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重复经颅磁刺激属于治疗孤独症的物理疗法,其通过磁信号对大脑神经与外周神经肌肉进行无衰减刺激,引导神经功能趋向正常化[2]。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孤独症行为与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兴国县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0例孤独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患儿12例,女患儿8例;年龄2~7岁,平均(5.34±1.24)岁;病程0.25~6年,平均(3.38±0.66)年。试验组中男患儿11例,女患儿9例;年龄2~8岁,平均(5.26±1.21)岁;病程0.5~6年,平均(3.32±0.57)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符合《孤独症诊疗康复与教育》[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年龄≤8岁者;心脑电图正常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入组前接受相关疾病治疗者;听力损伤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训练方法:①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语言表述、事物认知等模块化训练。②帮助患儿在不同场合进行语言组织描述并反复模拟。③每天1 h的滑板、跳床等户外训练,30 min的益智活动安排,均1次/d。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患儿仰卧,对重复经颅磁刺激仪进行参数设计:刺激强度90%MT,频率1 Hz,以磁脉冲400个/次对前额叶层皮(DLPEC)进行刺激,10个磁脉冲为1组,每组治疗间隔30 s,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两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4]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孤独感,总分为60分,分值越高,孤独感越强;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5]评估两组患儿孤独症行为,总分为158分,分值越高表明孤独症行为越严重。②采用格里菲斯发育评估量表(GDS-C)评分[6]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孤独症行为,其中视觉表现92分,个人 - 社会96分,听力语言94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孤独症行为症状恢复情况越好。③抽取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5 mL,抗凝后取血浆,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皮质醇(Cor)水平,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ARS、ABC评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CARS、ABC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CARS、ABC评分比较( , 分)
表1 两组患儿CARS、ABC评分比较(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CARS:孤独症评定量表;ABC:孤独症行为量表。
组别 例数 C A R S A B 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 0 4 0.6 8±4.2 5 3 1.9 4±2.0 5*6 9.2 3±8.2 3 3 5.1 4±1.7 1*对照组 2 0 4 0.6 4±4.1 6 3 5.2 6±2.4 2*6 8.9 8±8.4 9 4 2.0 3±2.0 8*t值 0.0 3 0 4.6 8 1 0.0 9 5 1 1.4 4 3 P值 > 0.0 5 > 0.0 5 > 0.0 5 < 0.0 5
2.2 GDS-C评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视觉表现、个人 - 社会、听力语言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GDS-C评分比较( , 分)
表2 两组患儿GDS-C评分比较(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GDS-C:格里菲斯发育评估量表。
组别 例数 视觉表现 个人 - 社会 听力语言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0 31.68±2.09 56.54±4.03* 34.58±2.47 58.63±4.72* 33.31±2.35 57.84±4.32*对照组 20 31.66±2.08 51.96±3.83* 34.62±2.53 52.42±4.35* 33.40±2.34 50.32±3.58*t值 0.030 3.684 0.051 4.327 0.121 5.99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血浆Cor、Hcy、BDNF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浆Cor、Hcy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而血浆BDNF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浆Cor、Hcy、BDNF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儿血浆Cor、Hcy、BDNF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Cor:皮质醇;Hcy:同型半胱氨酸;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组别 例数 Cor(nmoL/L) Hcy(μmoL/L) BDNF(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20 671.35±93.26 356.26±78.28* 16.49±3.25 12.02±2.33* 1.92±0.52 4.37±0.72*对照组 20 674.36±98.32 405.67±71.42* 16.56±3.17 13.88±3.10* 1.90±0.49 3.15±0.84*t值 0.099 2.085 0.069 2.145 0.125 4.93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孤独症多是由大脑内部神经功能失调或免疫系统缺陷引起的,其与遗传因素也存在某些关联,现临床对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孤独症患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其社交、语言、认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且患儿多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压力与经济负担。为减轻患儿症状,临床多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其进行治疗,该训练可从多方面对患儿进行专业详细的模块化训练,帮助患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但其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不甚理想。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无衰减地不断释放磁信号,通过刺激患儿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影响患儿语言和神经中枢,改善患儿活动、动作的刻板性及选择狭隘性;同时突出刺激神经元,促进患儿情绪的表达与理解能力的改善,进而增强大脑认知功能[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试验组患儿CARS、ABC评分较低,而个人 - 社会、听力语言及视觉表现评分较高,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孤独症行为。血浆Cor含量增加,可引起患儿焦躁情绪的产生,加重病情;BDNF为神经营养因子,能对损伤的神经细胞起到再生作用,使患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Hcy升高直接影响四氢生物蝶呤的合成,损害患儿神经,促进疾病发展。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信号对神经中枢进行干预调控,并激活大脑皮层神经递质,减少神经介质的损伤,进而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正常化[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血浆Cor、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血浆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以调节大脑神经因子水平,改善认知功能。
综上,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孤独症行为,并通过调节大脑神经因子水平进而改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