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远,王海林,曾敏仪
(广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肇庆 52630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即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年龄是引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易增加血栓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1]。华法林属香豆素类抗凝剂,是临床预防血栓的常用药物,但剂量变异性较大,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其具有并发症少、半衰期短、起效快,不易与其他药物发生交叉反应等优势,可加速患者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利伐沙班对高龄NVAF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现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广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NVAF患者42例分为对照组(21例)与观察组(21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2例、9例;年龄80~86岁,平均(83.18±1.44)岁。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3例、8例;年龄80~85岁,平均(83.02±1.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纳入标准:与《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者;患者年龄 ≥ 80岁;患者无抗凝禁忌证等。排除标准: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者;有手术史、长期酗酒史、严重创伤史者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胺碘酮、洋地黄、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稳心颗粒等药物。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华法林钠片(Orion Corporation,注册证号H20171095,规格:3 mg/片)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3 mg/d,后以0.5 g为剂量调整单位,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目标范围(1.6~2.5)。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片(上海汇伦江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740,规格:20 mg/片)口服治疗,1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予以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仅出现轻微不良症状;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②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评分进行比较,其中MMSE最高分为3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认知能力越强;ADL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血液予以抗凝处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D- 二聚体、NT-pro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④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下肢静脉栓塞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别采用[ 例(%)]和()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并分别运用χ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MMSE、ADL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比较( , 分)
表2 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比较( , 分)
注:MMSE: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组别 例数 MMSE A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1 24.65±5.21 24.13±4.56 36.17±13.97 35.97±16.41观察组 21 24.57±5.19 25.11±4.50 35.67±14.06 36.09±15.29 t值 0.050 0.701 0.116 0.02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凝血功能与血浆NT-proBNP水平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D- 二聚体、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 二聚体、NT-proBNP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PT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 )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 )
注:相较于治疗前,*P<0.05。PT:凝血酶原时间;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组别 例数 PT(s) D- 二聚体(μg/L) NT-proBN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1 18.34±2.79 19.17±4.79 362.23±45.06 113.47±33.59* 3 079.32±366.34 800.38±146.91*观察组 21 18.71±2.68 19.27±5.54 357.54±46.04 110.32±38.25* 3 062.21±351.87 768.84±167.97*t值 0.438 0.063 0.334 0.284 0.154 0.648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4 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 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例(%)]
情绪异常、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及慢性疾病均会诱发NVAF,患者病发后会严重影响心房收缩功能,增加血栓、卒中发生风险。NVAF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以往常使用抗凝剂华法林治疗,其可预防血栓栓塞,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且该药物会受到其他多种药物和食物的影响。利伐沙班属于Xa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具有稳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安全性较高,对于NVAF患者的卒中防治具有重大价值[6]。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上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利伐沙班可显著提升高龄NVAF患者临床疗效,对患者的认知、智力状态影响较小。
PT可诊断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与获得性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控的首选试验指标;D- 二聚体与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紧密相关,其含量明显增加表示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当患者发生房颤时,可改变心室容量、增加心房压力,促使NT-proBNP大量合成与分泌,进而损伤机体内皮功能,增加血液黏稠度,易导致血栓形成[7]。NVAF患者机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利伐沙班具有稳定的、可预测的抗凝作用,其可抑制凝血酶产生,对于预防血栓栓塞起到重要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D- 二聚体、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下降,提示利伐沙班可改善高龄NVAF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出血风险。
综上,利伐沙班可显著提升高龄NVAF患者临床疗效,对患者的认知、智力状态影响较小,其还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出血风险,预防血栓栓塞,治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