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丹
(广西科技大学 鹿山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当代大学生需要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层次,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只有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愈发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国家也在大力号召全民健身这一理念。在体育教育中,健美操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为重要的体育项目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体需求,深受大学生喜爱。健美操“PK”化教学课堂,在教与学、学与创造、创造与表演中,无处不体现出学生间、师生间的团结与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与拼搏的精神。鉴于此,将“PK”化教学模式引入高校健美操课堂,并非只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意义上起到点拨学生的好胜心和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的作用,为学生个体发展及今后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的“PK”化教学模式简单来看就是竞争。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PK”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竞争能力的教学手段,这一模式对高校体育教育特别是打分类、表演类项目的教育实践改革与创新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目前“PK”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看,该模式通常情况下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教学方法多元化、手段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PK”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具体体现在学生技能PK、创新思维PK等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得“PK”化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2018级财务、商英、科英等专业学生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共65人,其中1班33人(财务专业),2班32人(商英、科英专业)。将1班作为实验班,将2班作为对照班。1班的学生根据情况分为6个实验小组,每组5-6人。
1.2.1 实验法
1.2.1.1 合理设置“PK”化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将“PK”化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健美操教学活动的特点,运用“PK”化的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操作程序,明确教学目的,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开展情况来看,将“PK”化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到健美操教学中,要以传授基础知识为基础,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健美操项目的基础知识及技能特点,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再向学生传授“PK”化教学的相关知识。在第二阶段,结合学生健美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学生能力水平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PK”小组,每小组人数以5—6人为最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小组成员尽可能保持稳定,以便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产生凝聚力。第三阶段,结合教学进度明确小组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编制健美操的技术动作给与相应指导。第四阶段,分小组开展动作技术的学习活动,此过程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掌握健美操动作技术。第五阶段,组织小组之间进行“PK”交流,选出优胜小组,教师根据小组之间的“PK”结果及对健美操技能的掌握情况给予评价,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对课程内容设计不断加以完善与调整。
1.2.1.2 身体素质指标测量
正式开展健美操教学活动前,教师结合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综合测量。学生身体素质的指标选为坐位体前屈、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测量器具为秒表、皮尺以及体前屈测量仪。
1.2.1.3 教学考核评价
采用双盲法对学生进行考试评分,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消除参与者个人喜好偏差与主观偏差现象。在完成各阶段健美操教学活动后,由2名健美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分,评分依据为小组成员的动作表现力、动作规范、基本队形、编排创新力以及动作连贯协调程度[5]。
1.2.1.4 教学实施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实验班采取“PK”化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对照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为2019-2020年第一学期,共8周16个学时,每个学时时长40分钟。两个班级除了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外,其他教学条件相同,任课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均以引导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健美操技能及基本的健美操套路动作为主。
1.2.2 问卷调查法
为证实“PK”化教学模式对健美操学生全体凝聚力带来的影响,采用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表共设计15个选项,都是针对对抗性、团结协作、团队凝聚力等相关指标提出的。将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查看其凝聚力程度以及“PK”化教学模式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为明确“PK”化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确保整个教学试验公平、公正开展,提前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量。测量内容选取坐位体前屈、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四个项目,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本次身体素质指标测试中没有太大的差距(见表1)。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实验前的身体素质比较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期末健美操课程考核,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健美操考核成绩的比较
由结果可知,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的成绩,其中实验班的学生在考核中展现的健美操编排队形、动作规范和表现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对照班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不如应用“PK”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分析认为,“PK”化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课程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提高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学生在小组竞争中对健美操队形及套路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加强,能较好、较快地完成创作编排,此过程还可以加强学生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共同进步。
“PK”化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学习。在健美操期末考核工作中,也是从小组表现情况出发,考核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会相互协作,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得到提高。如表3所示,实验班经过“PK”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团结协作、成员之间的沟通等集体凝聚力等方面有所提升,而对照班在团队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提升相比之下不如实验班。由此可见,“PK”化教学模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群体凝聚力。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得分表现
在当前我国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健美操这一体育项目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应用“PK化”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把“PK”化的内涵精神,尝试性地引入到健美操实践教学中来,以深挖学生的学习潜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