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主观幸福感和疾病羞耻感的影响研究

2021-05-15 04:03周正红高艳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性体验羞耻感艾滋病

周正红,高艳霞

(1.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100)

截至2019 年10 月底,全国报告存活的HIV 感染者为95.8万,发病人数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该病已成为一种可以治疗但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病”[1]。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常在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严重的综合病症,如各种机会性感染及特异性感染,甚至继发肿瘤等。又因传播途径的特殊使患者自身和社会人群对疾病存在一些偏见,患者得知自己感染HIV 后常有病耻感[2],遇到困难不愿意求助,感觉生活没有希望,常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3],导致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降低等[4]。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eman)于1997 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关注普通人,探讨如何根除心理问题,帮助普通人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5]。国内外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人的积极特征、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积极情绪和情感三大方面[6]。认知心理学的ABC 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然而人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困扰[7]。感觉客观世界越公平[8]、疾病羞耻感越不明显[9-10]、社会支持越多和家庭功能越好[11-12]的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其主观幸福感越高、生存质量越高、生存时间越长。反之则主观幸福感较低、负性情绪较多,常不愿意配合治疗。根据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的特点,运用积极心理学联合三位一体(即心理专家、同伴、家属)的心理干预模式对其实施心理干预,通过改变对疾病的认知、培养积极情感和积极人格、减少消极情感与体验、增加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等,实现提高主观幸福感、降低疾病羞耻感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1 月—12 月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感染科收治的60 例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 版)》的诊断标准;(2)意识和认知功能正常;(3)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的患者;(2)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3)不愿意配合研究的患者。

1.2 分组方法

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实验组,编号为偶数者纳入对照组。本研究经过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研究对象都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研究工具

1.3.1 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由Albert Kozma 于1980 年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13],该量表对幸福感测定的信效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为0.82。由24 个题目组成,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4 个维度,每题答“否”计0 分,“不知道”计1 分,“是”计2 分,总分=(PA+PE)-(NA+NE)+24,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反之越低。

1.3.2 简化Berge 艾滋病耻辱量表 由李力等[14]改编而成,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0.780,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440~0.820之间。由15 个项目组成,包括对感染者的排斥(6 项)、负面自我形象(4 项)、对身份暴露的担忧(3 项)、身份暴露的伤害(2 项)。每个项目有“是”和“否”两个选项,答“是”得1 分,答“否”得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疾病羞耻感越明显。

1.4 成立心理干预小组

由1 名心理专家(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1 名责任护士、2 名同伴教育者(同伴是指自身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个体,但性格乐观、开朗,愿意为其他患者服务的志愿者)组成心理干预小组,责任护士负责提供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心理专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帮助患者培养积极情感和正性体验,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降低疾病羞耻感,指导患者实施放松训练或正念训练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异常情绪等;2 名同伴教育者的任务是介绍自己的心理历程、分享与疾病相关的经验和面临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等。

1.5 实施心理干预

1.5.1 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 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需要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包括疾病相关知识介绍、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

1.5.2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案(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案

1.6 资料收集方法

由责任护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发放问卷,要求患者逐条应答,待患者将应答内容填写齐全后再回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7 统计学方法

由双人核对将数据录入Excel,采用SPSS 2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疾病羞耻感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疾病羞耻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无差异(P>0.05),见表3~4。

表3 干预前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表3 干预前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组别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主观幸福感总分实验组(n=30)对照组(n=30)tP 4.333±2.218 5.333±2.155-1.771>0.05 4.400±2.673 3.833±2.408 0.863>0.05 5.367±2.414 6.000±2.865-0.926>0.05 4.933±4.631 3.800±2.870 1.139>0.05 24.400±8.270 27.767±7.459-1.656>0.05

表4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羞耻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表4 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羞耻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组别 对感染者的排斥负面自我形象对身份暴露的担忧身份暴露的伤害疾病羞耻感总分实验组(n=30)对照组(n=30)tP 4.400±1.653 4.133±1.479 0.659>0.05 1.100±1.470 0.833±1.206 0.768>0.05 1.867±0.730 1.833±0.592 0.194>0.05 0.567±0.774 0.533±0.730 0.172>0.05 7.933±3.704 7.333±2.820 0.706>0.05

2.3 干预后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疾病羞耻感得分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绪、正性体验得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感染者的排斥、负面自我形象得分和疾病羞耻感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见表5~6。

表5 干预后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表5 干预后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组别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正性体验负性体验主观幸福感总分实验组(n=30)对照组(n=30)tP 6.567±2.269 4.500±2.047 3.704<0.01 2.800±2.172 4.867±2.501-3.417<0.01 7.167±2.817 5.633±2.341 2.293<0.05 3.133±2.980 5.633±3.926-2.778<0.01 32.067±8.158 23.567±6.857 4.369<0.01

3 讨论

艾滋病无法治愈的特征、传染途径的特殊、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接受度偏低等原因,使个体一旦得知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被歧视、担心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等,常产生各种异常情绪和疾病羞耻感,继而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存质量,因此根据每个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表6 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羞耻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表6 干预后两组患者疾病羞耻感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比较(±s,分)

组别 对感染者的排斥负面自我形象对身份暴露的担忧身份暴露的伤害疾病羞耻感总分实验组(n=30)对照组(n=30)tP 3.067±1.760 4.500±1.526-3.370<0.01 0.800±1.157 1.400±1.037-2.115<0.05 1.833±0.592 1.967±0.765-0.755>0.05 0.667±0.711 0.933±0.691-1.472>0.05 6.367±3.124 8.867±3.159-3.082<0.01

3.1 积极心理学联合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正性情绪、正性体验和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而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心理干预在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积极情绪、积极体验和降低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方面的效应明显,此研究结果与王健等[15]利用积极心理干预对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的情绪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一方面是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干预重点在于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在写感恩日记的过程中体验世界和生活中的美好,有助于患者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塑造积极人格,使实验组患者正性情绪、正性体验得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当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时,通过正念训练(注意力转移训练)使患者关注当下,避免思考不愉快的事件,减少负性体验。放松训练可以缓解患者的烦躁、焦虑等异常情绪,也能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实验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显著低于对照组。

3.2 积极心理学联合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的疾病羞耻感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对感染者的排斥、负面自我形象得分和疾病羞耻感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此结果与王千心等[16]对妇科癌症患者的研究结论一致。Corrigan 等[17]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疾病羞耻感,从认知和行为角度认为疾病羞耻感包括3 个方面,即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通过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以ABC 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羞耻感不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而是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错误和错误揣测他人对艾滋病及患者的认识所致,使其明白纠正疾病羞耻感和由疾病羞耻感导致的负性情绪和负性体验,必须进行认知重建。认知重建的步骤如下:首先进行艾滋病的专业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特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帮助患者提高对现实的认识能力及改变患者对自我、周围环境和未来的歪曲和否定态度,从而减轻患者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压力[18];再次进行同伴教育,将拥有相似经历、遇到相同问题等具有共性特征的两人以上的相互影响参与者,在知识储备、认知行为、思想观念、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正向影响的活动[19]。虽然心理专家重视“共情”,但有时很难准确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和个人体会,同伴通过与患者一起辨认信息、分享已有的信息和建议、利用榜样效应等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干预后两组患者对身份暴露的担忧、身份暴露的伤害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心理干预对身份暴露的担忧、身份暴露的伤害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干预实施时间偏短的缘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虽然积极心理学联合三位一体(心理专家、同伴、家属)的心理干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的主观幸福感和降低疾病羞耻感,但是此模式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每个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的情形不同,只有根据患者需要,采取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心理干预方法,长期追踪观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性体验羞耻感艾滋病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 世界艾滋病日》
孤独感、睡眠质量和大学生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论意拳“美在瞬间”的时间性体验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从卡夫卡的童年经历和性体验看《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