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宇
单簧管又称“黑管”,诞生于17 世纪德国,是由欧洲古代乐器芦笛发展而来。清代乾隆年间,单簧管随传教士进入中国,被称为“西洋萧”,传教士带领8 只“西洋萧”与其他乐器一起组成了管弦乐队,这也是中国有记录的首次接触单簧管。清代末期,英国人赫德在中国建立了一支西洋管弦乐队,他购买乐器,聘请外教专门教授国人学习西洋乐器,经过严格训练,乐队初具规模,该乐队的成立与演出,向中国传播了大量的西方音乐及理论知识,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西洋管乐音乐家,穆志清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民国时期,穆志清应邀前往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单簧管导师,教授中国学生单簧管演奏,培养出冼星海、吴伯超、谭抒真等音乐人才。据史料记载,冼星海在单簧管方面造诣颇高,他的作品《风》,就是一首由单簧管和钢琴来伴奏的艺术歌曲,该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音乐界的一致赞誉,单簧管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北伐战争时期(1927 年),随着第一所专业院校“上海国立音专”成立,时任主任的萧友梅效仿西方的教育模式,进行门科分类教学,器乐选修科目中就包括单簧管。秦鹏章先生同样为中国单簧管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凭借实力坐上了首席演奏家的位置,成为了上海交响乐团的第一位华人单簧管首席演奏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单簧管的热潮。后来王瑞玮、张梧等人相继成为上海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单簧管首席演奏家,这为中国单簧管事业奠定基石。新中国成立后,张梧先生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单簧管独奏曲《苏北调变奏曲》,至今都广为流传,为单簧管这一“舶来品”与中华民族音乐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前辈们不断努力之下,如今的单簧管界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当今单簧管泰斗陶纯孝、西安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迟峥、还有青年演奏家王弢等业内带头人物,中国的单簧管事业有走向鼎盛的趋势。在单簧管教学方面,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单簧管专业课程,国外留学的学子成为单簧管教育的中坚力量,国内单簧管教育课程逐渐系统化、科学化,中小学管乐团也是遍地开花。在作品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单簧管作品大量涌出,如:《草原歌声》、《兰花花》、《帕米尔之音》、《梦之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主题幻想曲》等,使单簧管深深刻上了中国的烙印。此外,中国还承担了国际单簧管音乐节,邀请了各国单簧管演奏家相互交流,国内大大小小的单簧管赛事更是数不胜数,这为中国单簧管事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世界,为单簧管家族的壮大增砖添瓦。
说起我国近现代单簧管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提到张梧先生,他是我国著名单簧管教育家、中国单簧管学会创始人之一。早期担任中央乐团单簧管首席演奏家,随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单簧管教授,任教期间主编了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考级教程。张梧先生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苏北调变奏曲》是中国单簧管乐曲的开山之作,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他创作的《迎新春舞曲》是近年音乐会中演奏的热门曲目,同样被世人所喜爱,该作品用简约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们迎接新春佳节的喜悦之情和对未来新的一年满怀希望的期待之情。
《迎新春舞曲》是一部典型的“西体中用”作品,它是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曲式结构与中国传统民族的调式和丰富的民族音乐语言完美结合的产物,从音乐结构来看,该作品是缩减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首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五部分组成;从音乐体裁及风格来看,引子为Largo(广板),首部Allegro vivace(活泼的快板),中部grazia(优雅的),再现部Tempo di allegro vivace(有活力的快板),乐曲整体是慢-快-慢-快的速度结构组成,热闹的氛围和民族元素,具有了浓厚的“中国风”。
曲式结构图
首先,引子为1-13 小节,作品以“Forte”进入,紧接着一个大切分的延长音,后接八分音符和八分三连音,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用节奏的紧密程度来增加乐曲的动力,给人一种空旷神秘感,后面第四小节更是以连续的八分三连音阶梯式下行,以渐快的演奏技法急速到达单簧管最低音域小字组e,然后迂回上行,到达小字二组a 后渐慢结束,整个引子是建立在a 羽调式之上,最后的保持音和重音记号给人一种新春佳节缓缓而至的期待感,更是为主题的引入开辟道路。
首部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它由呈示段、展开段和再现段三个部分构成。呈示段由两个对比的4+4 的方整性乐句组成,建立在a 羽调式上,主题以“Piano”进入,前乐句旋律以直线平缓形态进行,整体音域在小字二组a 上下徘徊,节奏有平八,前十六后八大切分的非均匀的长短组合,音程以二度级进为主,偶尔也有四度小跳进行,演奏方式以吐音和连音交替进行,从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该主题具有活泼性,动力性的特点;后乐句将吐音换成了跳音,使整个乐句更加轻巧灵动,这与前乐句形成呼应。随后,呈示段变化重复了一次,旋律进行了加花处理,增加主题印象的同时为进入展开段增加了推动力。该作品呈示段速度情绪热烈,用活力的快板表现了人们对春节的热情,也表现了人们为新春佳节一家团聚准备物品的忙碌。展开段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呈下四度模进的关系,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一口气吹出,并将四度的音程关系柔美表现出来。再现段属于变化再现,后乐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扩充,其中46-52 小节也可以看作是过渡,在47 小节降B 音的出现就预示着调式的转换,再加上50-52 小节以g 羽调连续琶音攀升的演奏来看,作品逐渐被推入高潮,乐曲也已经正式从a 羽调式转为g 羽调式,所以这7 个小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首部内容的总结收尾,又是对中部调式的引入。
中部由再现单二部曲式构成,这个部分无论是从宏观亦或是微观上都是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句式结构,每个乐段的四个乐句呈“起承转合”特点,而从中部整体来看,也是呈“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中部在演奏技法上增加了波音演奏方式,在乐曲风格上整体变为抒情性,与首部做明显对比。再现部属于缩减再现,只再现了呈示段,随后进入了长篇幅的尾声,并将乐曲推向新的高潮。
《迎新春舞曲》是“西体中用”典型结构代表,在调式音阶使用、旋律进行、节奏和结构的运用以及乐曲主题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首先是在调式上面,该作品使用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从首部的a羽七声调式到中部的g 羽六声调式再回到再现部的a 羽调式,灰暗色彩的羽调式配上单簧管忧郁的气质及醇厚的音色,使乐曲的民族感更加强烈。在旋律进行上,主题前两小节的下四度模进、乐曲中多处的加花变奏手法、音区上的跌宕起伏、乐句之间环环相扣等特点,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曲调风格。在节奏方面,也有民族特点,乐曲以非均匀型节奏为主来增加主题动机,增加乐曲的动力性。在结构方面,中部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手法“起承转合”的架构,“起承转合”是中国早期在乐曲、诗句、文章中常用的结构手法,张悟先生运用此结构为该作品又增加了一份民族情怀。另外该作品为《迎新春舞曲》,为喜迎春新佳节,喜迎春天之意,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隆重的节日,就在初春之时,所以该作品的主题也是具有浓浓的民族元素的。
单簧管属于吹管乐器,气息不仅是技巧,也是基础,气息分为吸气和呼气,关于呼吸的方法最常见的分为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胸式呼吸是人本能的呼吸方法,将气息自然吸到胸部,他的优点就是自由、易学,但缺点显而易见,首先是吸入的空气较少,在吹管过程中容易频繁换气,对于长时值的快板无法胜任,而且时间久了会使喉头和肩膀紧张,因吸入气息较浅,音色也比较生涩,尖锐。腹式呼吸是早期学习管乐比较推崇的呼吸方法,将气息吸到丹田位置,优点是吹出的音色比较纯厚,低音区也会比较放松,缺点就是吸气太慢,无法胜任快速换气的乐曲,适合初学者。胸腹式联合呼吸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方法,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之间找到一个支点,将气息吸入腹部横膈膜及胸腔,使之充分扩张,优点就是吸气较快,吸入的气息足够多,音色也较纯正圆润,但需要时间练习,初学者一开始不一定会准确找到位置。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演奏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相应的呼吸方法。
气息除了找对方法控制音色之外,还可以用来推动乐曲中的力度。在平时练习长音时,用枣核音的方法去练习,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枣核一样,练习时长音的力度由弱-渐强-强-渐弱-弱,最后收尾,首先要保证渐强渐弱的音值平均,力度平均,气息吹七分留三分,在气息还有三分基础上就要收尾,整体的感觉就像是天空中烟雾缭绕,一个女子从远处走来,到你身边,又轻轻走远,最后消失在你眼前的过程。从一开始你看不清她,慢慢你看的越来越清楚,最后她走远,你又看的越来越模糊,枣核音就是这样,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但要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演奏者尽量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虚,吹完一个音时,要把之前没有用完的气吐掉,然后再吸一口新的气,这一步很重要,没有吐掉废气就吸气,时间久了很容易因为憋气而缺氧。气息同时还控制着音高,高音区与中低音区用的气息略有区别,一般高音区的气息更加集中,音准才会更准一点,低音区却要松弛,缓缓流出。初学者可以再练习长音时用校音器去吹,以保证音准。
谱例一所示引子部分,引子一开始是两个十六分音符,后面紧接一个四分音符延长音,使十六分音符与延长音形成紧密与空旷感的对比,所以我们在吹奏的时候,要将前面的十六分音符吹的干净利落,而后面的四分音符的延长音缓缓送气,让气息自然从身体流入管内,音色悠扬饱满,为后面节奏渐密做好铺垫,第四小节开始,节奏转为连续下行的八分三连音,并且演奏技法也是accel(加快的),在吹奏中不用太过急切和紧张,只需要平稳的均匀的加速度即可,到第六小节小字组g 的时候,迎来一个四分附点的长音,加速度从此刻停止,这个一拍半的音值甚至可以稍稍拖长一点,直到来到单簧管的最低音小字组的e,这两个音都是单簧管的低音区,音色要吹的扎实醇厚,气息不能太急。后面折返上行,第七小节的第三个音旁有一个cresc(渐强),根据音区来控制力度,音越高,力度可以越强,第九小节的rit.(渐慢)和整个小节的保持音,预示了引子部分的结束,最后一个重音小字二组a 结束整个单簧管吹奏的引子部分。除了引子部分,力度在华彩部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谱例二所示,开头同样的两组音,因力度不同需要吹出不同的感觉,第一组力度是f,给人感觉就是在山谷之中大声的喊,而第二组力度为p,就像是你喊了之后山谷给你回声,后面两组力度对比也是同样的感觉。除力度外,该部分音区起伏明显,需要演奏者音色上下的统一,换气点较少,需要演奏者拥有长气息和松弛的音色,所以在平时练习中应加强长音、十二度、枣核音的练习。
谱例一
谱例二
吐音对于吹单簧管来说,也是基本技巧之一,吐音有很多种,有单吐、双吐、三吐。《迎新春舞曲》主要就是单吐,偶尔出现保持音和跳音,单吐是最基本的吐音。用舌尖轻点笛头而发音,要注意是轻点而又快速,就像是手不小心被针扎到收回去的感觉,然后注意舌根不动,嘴型不变。在平时练习中可以多做一点吐音练习,以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法去练习舌尖的灵巧性。以节拍器60 速度为准,先吹二分音符吐音、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后面再慢慢加速度。在吹奏保持音时,演奏者应该平缓送气,在音值范围内力度保持统一,将时值吹满不留空隙。在吹奏跳音时,因时值更加短促,所以气息比吐音更加集中一些。
谱例三是乐曲的主题部分,从节奏和各种标记符号来看,该主题具有活泼轻快、跳跃的特点,演奏方式以吐音为主,演奏者在演奏该主题时应将每个音的颗粒感吹出,同时还要保证音色的圆润饱满。其中第18 小节迎来跳音,吹奏时应该更加灵动,气息更加集中短促,舌尖快速回弹。另外,在演奏这段主题时,还需要演奏者适量添加一点肢体形态,注入喧闹热烈的情绪在里面,就像寒冬将过,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感觉。
谱例三
运指技巧是演奏好该乐曲的必要条件之一,该作品最后尾声及华彩部分都是十六分音符,速度也是节拍器120 左右,流畅准确的运指对完美的演奏该作品具有支撑作用。第一,要保证手型正确,左手在上,右手大拇指托管,与嘴巴形成一个支点,固定乐器的稳定性,单簧管手指按键时,应是手指肚去按,在吹奏时,抬起的手指应垂直离键1—2 厘米处悬空安放,利于下次手指干脆利落的按下,手指离键也不要离太近,小于一厘米会影响音高。第二,要坚持慢练,在练习十六分音符时,很容易因为手指生疏而吹错音,所以在一开始接触时应将节拍器调至60,打分拍去慢练,再练熟以后在慢慢加速度,所谓“慢工出细活”,这句话在练管时同样适用。第三,可采用附点练习法,每个人的手指灵活程度不等,在吹快板时,很多时候会出现吃音,节奏变慢或不均匀的情况。这时使用附点练习法是最好的,将前附点、后附点、吐音一起练,这样可以形成手指的独立性,在吹奏的时候手指不会糊,使得清晰明了,手指的起落也会干净。在平时练习音阶中也可以使用此方法。
谱例四部分的波音,也是属于运指技巧的范畴,该乐段是抒情为主,在吹奏这段时要注入感情,就像描写一个美少女正在跳舞一样的画卷,演奏者要把音乐中的温柔优雅吹奏出来,演奏者在吹奏波音时,手指要干净利落,将波音尽量吹的灵动,犹如正在跳舞的美少女向你眨眼睛一样,另外后面的音要正常进入,不要延迟,整个乐段给人暖阳洒满大地,鲜花缓缓盛开的,大地一片祥和的温柔景象。
谱例五所示,是该作品的尾声,该部分以节拍器120 的速度,用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跑动形成长篇幅难度较大的快板部分,考验了演奏者手指运指的技术。但整体上是以二度、三度进行为主,所以只要按照刚刚所说手型正确、慢练、附点练习这基本的方法,再配上平时音阶的练习,这快板部分就手到擒来了。
谱例四
谱例五
总的来说,单簧管技术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方面,气息的运动、吐音的灵巧度、手指运指的独立性这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其实吹好一首作品,除了必备的技巧之外,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过程也是演奏者二度创作的过程,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个人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同样也决定着乐曲的完美程度。所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过程。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教育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渗透进内心深处并熏育培养之。如果一个人受过良好的乐教,那么举手投足之间必定优雅异常。”因此,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那么他内心一定是光明的、充满阳光与希望的。当今,中国正盛行美育教育,提高国民音乐素质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将单簧管普及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抓手。目前随着国家政策推动,单簧管正逐渐走入中小学的课堂之中。近两年国内的中小学管乐队快速发展及其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单簧管的普及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引入中小学课堂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系统科学的教材不够完善等,都会制约单簧管的未来发展,如何突破瓶颈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