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婧/徐娟
文成公主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室之女,其原名却在史书中语焉不详,后听闻和亲的消息后主动请缨,被唐太宗册封为“文成公主”于贞观15 年踏上了和亲之路,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西藏与松赞干布完婚。文成公主的陪嫁除了奇珍异宝外还带着大量的医书典籍、耕种技巧与文士工匠,她积极地传播中原的先进技术,极大程度促进了当时西藏地区的农业技术,在生产力得以提升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学、宗教带来新的观念,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相传,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拥护,她嫁入西藏的39 年,正是唐朝与吐蕃经济、文化贸易最为频繁的39 年,文成公主不畏艰险嫁入吐蕃,为促进藏、汉人民的思想融合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感情,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一定社会基础。
《文成公主》作为一首具有叙事性质的艺术歌曲,由张明河填词,印青作曲,二人共同完成。张明河创作这首歌曲的歌词时,正是西藏处于内部极端分子试图分裂国家完整与团结的非常时期,出于敏锐的政治觉悟,作词人张明河在第一时间书写了这首作品的歌词,歌词生动的重现了文成公主离开故乡远嫁西藏的愁苦与为了国家义无反顾的民族气概,而印青作为国家一级作曲家,十分擅长这种叙事性歌曲的创作,他以宏大又不失细腻的音乐线条塑造了文成公主出嫁仪仗的浩荡之势,又通过优美的旋律颂扬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旷世的爱情,暗示了汉、藏两族世代不可分割的珍贵情谊。
叙事性音乐作品想要呈现出生动的历史情节,再现当时的场景,就必须塑造出典型的人物特点,并赋予其生动的灵魂,这样才能将主人公的内心予以表达,能够清楚感知作者的意图与主题。
艺术作品《文成公主》中,从歌词上分析主人公文成公主的人物性格定义有两点,一是感性,二是理性。感性和理性是文成公主显著的人物性格色彩,为了使得作品人物的性格更加丰富饱满,每一段都要在主体性格之上合理衍生出其他精彩并富有活力的情感变化。
作品中文成公主的感性色彩的呈现在于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松赞干布为代表的藏区人民的好奇,对藏区生活的一种新鲜感,并带有对故土的眷恋、思念之情。“却为何纵别离,风雪走天涯”的“何”字意在突出文成公主疑惑和不解的情绪。“纵别离”的“别”字则将文成公主不舍离乡之情体现出来。“朔风吹劲草,马蹄踏流沙”这句通过描写周围环境来突出主人公的心境越发复杂,这样既表现出行程的艰难,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沉重。
而作品中的理性色彩呈现则是文成公主她作为大唐王朝的公主,肩负着地域团结,民族友好的历史重任,对比了之前的荣华富贵,现状的颠沛却时刻提醒她要改善藏区人民的生活,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精神。我们也可以从歌词:“往日知你情相依,今日和睦传佳话”中可以感受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两人的情感随着时光的磨练而慢慢明朗起来,但她并未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和松赞干布的私人情感中,而是很好地将唐代的科学和文化带动西藏文化的大力发展。
主人公的塑造是由内而外的,真善美的人物形象能够升华作品主题,起到明确主旨的作用。在作品《文成公主》中,“真”是客观的,“善”是主观的,“美”是创造的。
在本文研究声乐作品《文成公主》中,文成公主人物形象可以从真、善、美三个部分分别体现,第一部分是“却为何常思念,冷暖问卓玛”这一句表现了文成公主内心的疑惑:“我生活得很幸福,为什么还是这么思念家乡的亲人?”第二部分从“喜马拉雅,冰雪染白发”这句描写了文成公主为高原献出青春,白发就像是雪落在头发上,体现了文成公主的善;第三部分从“身边是锦绣繁华”到“风雪走天涯”和“伴着那雪莲花呀,与君是恩爱天下”,不仅描绘了主人公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还体现着她内心的期待与憧憬。因为雪域高原上的雪莲花象征着美好事物,它能够反映出文成公主对自己、藏族人民拥有美好生活的期许之情。体现文成公主真善美的一面,并将她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加以升华。
作曲家印青对于这种主旋律明显的创作是十分擅长的。这首作品《文成公主》民族风格体现在配器上,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作曲家运用了西藏民族音乐特点的元素,在配器上采用了打击乐器与弦乐分弓、连弓、揉弦技法的配合凸显了音乐的力量变化。
引子一开始以音色趋于浑厚、音量较大的大鼓和角在听觉上进行强烈的冲击,这两种乐器能增强低音的效果和突出辉煌和气势,也正是因为在大鼓和角的特殊音色下,作曲家才会想到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加入两个声部进行演奏。从表现形式看来,作品的第一声部属于低音声部,这部分由两面大鼓组成,气势明显大于前者,且双槌敲击的演奏形式,使得呈现效果更为突出其动听的旋律性。第二声部为旋律声部,采用青铜钟与具有西藏特色的大法号来营造豪迈、壮阔的大线条的旋律风格。A 段由古筝与长笛演奏的主旋律婉转、清脆,在粗犷的曲风中彰显着中原别致、细腻民族特色,作品的A 段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作曲家印青在创作这部分的音乐旋律时,将我国音乐创作惯用的起承转合的手法进行了适度的改变,将音乐旋律的线条拉长,以此来塑造由远及近的画面。B 段由板胡较自由地、深情地开场,然后长笛在弱拍上快速地吹奏出级进的音阶,并在长音上以颤音的演奏方式保持,琵琶舒缓地演奏出和弦紧接上大跨度音阶,通过以上三种乐器相互呼应式的搭配,营造出一种辽阔、宽广、自由的场景,展现了文成公主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拉萨,看到了雄伟的布达拉宫与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这不同于中原的辽阔景象,这种手法不仅加强了音响的色彩感,又有效地渲染了氛围。
《文成公主》这首民族声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上来看是由引子和尾声组成的二段体结构,降A 大调,4/4 拍,全曲为中速稍慢,带有赞叹地意味去演绎。曲式结构图见图1:
图1
《文成公主》这部作品在引子开始部分的号角声呈现显得粗犷有力,能够将藏区广袤的地形与藏族人们的宽广心胸表露无遗。
在歌曲中,A 段的歌词呈现的是一段历史背景,因而更像一段故事情节,为了使情节的演绎更为生动,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二者的交相辉映使得旋律更为动人,故事的现场得以生动还原。简洁明快的和弦使用方式让歌曲不死板,突出了旋律的丰富,再现了当时唐王朝的那种繁荣、富强景象,同时也反衬出文成公主内心的起伏与忐忑。
而在B 段中,2/4 拍的间奏使用,左手八度下行级进猛然间将歌曲引向高潮部分,然后又回到4/4 拍,右手采用柱式和弦,左手连续不断的三连音、16 分音符进行分解,将西藏地区巍峨的高山形象呈露出来,在凸显喜马拉雅山脉壮丽景象的同时,也体现出主人公对西藏地区景象的赞叹,使其逐渐安稳下之前忐忑的心境,转为对西藏风景的喜爱,开始憧憬美好的婚后生活。
从和声色彩来分析《文成公主》这部声乐作品需要注意的是,这部作品中和声的运用相对简单,但传统、简单的和声使得歌曲中的情感得以完美表达,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是因为《文成公主》中大量的使用了属七和弦,使得音域跨度随着歌曲的情绪而发生变化,在情绪强烈的部分,和声的跨度也比较大。在伴奏方面,有些处理做的也非常细致,一是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应用,有助于表现人物舒缓、思念的心境;二是十六分音符与八度加强伴奏织体的运用,使得歌曲的旋律更加多样,情绪也更加饱满;三是三十二分音符的应用,让歌曲的部分节奏和旋律变得流畅,显现出积极的情感特征,整首歌曲不至于过于沉闷,而是抒情中带有灵动性。
引子部分使用稳定的主和弦,保持了旋律的和谐、流畅。引子部分的第二小节使用降三音的属和弦这一不稳定的变和弦,增强了和声的倾向性,仿佛是一点离调,也因此加大了和声的力度与和声的色彩,为歌曲设定了一个悠远的意境。作品高潮部分的创作,为了与主旋律的情绪形成大的对比,作曲家往往会将音域提高,节奏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动,人声在高音区演唱势必会让人有激动的感觉,因此柱式和弦音型与和弦低音的八度演奏给旋律填充了扎实的和声基础,这一高一低的配合也是具有极好的效果。钢琴伴奏色彩性和声的运用,增强了音乐的不稳定性,也加强了音乐内在的流动性。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由旋律、节奏的变化来加以呈现,低潮与高潮的变化不仅使旋律更为动人,还推进了情绪上的变化,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具体,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
《文成公主》这首声乐作品在速度上,其速度为lento(慢板),更多地呈现了文成公主内心的一种起伏变化,并将其淋漓尽致的得以表现出来。A 段使用慢板平缓抒情地叙述文成公主入藏的一路颠簸场景以及深处他乡却思念故土的人物情感,B 段在速度上继续保持以慢速度缓慢展开,但是情绪上却比A 段所体现的情绪要略显激动,作品《文成公主》在尾声的最后一句中出现了一次渐慢的速度变化,这种速度变化使音乐显得动感,与全文基本速度慢板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表现了文成公主在藏族人民心中庄严伟大的形象。
这首作品需要注意力度的变化对作品进行衬托,因此作品中力度的变化需要我们重点去进行把握。生硬、刻板地按照作品中的力度符号去进行演唱会使得作品太过形式化,只有根据自己对作品、对文成公主这一形象去加以理解,才能更好的将歌曲中的情感完美地表达给听众,使歌曲更具有感染力。
在旋律上,例如:作品的A 段中乐句的旋律平稳、抒情,进行起伏不大,有许多的二度级进,且为迂回发展,如:1 到2 而2 又级进回到1,所以情绪波动幅度较弱,使旋律显得极为轻柔,从而把抒情作为主要的情感方式,充分抒发主人公文成公主对故乡的思念之情。B 段是全曲情感的爆发点,通过伴奏声部柱式和弦的级进推进,歌曲旋律以七度大跳音程走向高音区,在延续了A 段的平稳中达到激昂、起伏的旋律,让人激动但不过分,上方宽松的旋律与下方紧凑规律伴奏的有机结合,使音乐动静结合,通过对藏族生活的诉说展示了主人公文成公主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精神,铿锵有力地将主人公的深明大义形象表现出来。
《文成公主》这部声乐作品融合了民族、历史、传统元素,并用近代的表达方式将其串联在一起,成为了民族歌曲创新的代表作。歌曲在迎合了大众对音乐的审美要求之时,还塑造了文成公主勇敢、圣洁的形象,也是为汉、藏两族世代友好的祈福。这首歌曲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声乐爱好者的喜爱,很多高校也将这首作品作为声乐学习者必唱的曲目,对于演唱者而言,了解歌曲的故事与创作背景,把握歌曲结构与风格,是学习一首声乐作品必要的课前准备,本文是笔者通过自己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与演唱经验总结出的观点,希望能为声乐学习者与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也为弘扬民族声乐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