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为中用
——贺绿汀在钢琴音乐民族化之路上的探索

2021-11-26 11:45刘若竹于巧琳
黄河之声 2021年3期
关键词:钢琴曲民族音乐乐曲

刘若竹/于巧琳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

贺绿汀,原名贺楷,别号抱真,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1903 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东乡马王塘的一个偏僻乡村。虽然生长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但是跟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相比,贺绿汀又是一个幸运儿,他从小就接受了教育,并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在蓝天白云之下面对着阳光和鲜花,牵着牛羊和伙伴们在林间自由的唱着山歌,有锣声鼓声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身影,所以他最初接受的音乐熏陶就是在这朴实无华的田园生活之中。后来因为家中再无力承担他读书的费用,在宝庆循程学院初中毕业后,贺绿汀直接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当教员,教授音乐和美术。1923 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贺绿汀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为人生下来应该属于社会和世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他发愤图强,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期间创立并参加了国乐研究会、国乐团等音乐团体,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党领导的各项活动。1931 年,贺绿汀考进了在他梦寐以求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跟黄自学习作曲,跟欧萨科夫学习钢琴,不断探索中西音乐融合之路。1934 年,为了让中国人民接纳钢琴并打破世人对中国音乐的狭隘观念,他参加了俄国钢琴家齐尔品在中国举办的“征求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比赛,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在比赛中接连获奖,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乐坛上第一次出现了贺绿汀的名字,国立音专的校长萧友梅通过了将他转为公费学习的决定,他在学习期间翻译的普莱特《和声学理论与实用》的出版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这是贺绿汀名声大振的一个时期。1937 年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在抗战一线城市演出,期间创作《游击队歌》等抗战歌曲,在战乱时期极大的鼓舞了士兵和群众的士气。他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电影音乐、大合唱、管弦乐曲、钢琴曲他都有涉猎,其中《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春天里》、《天涯歌女》等电影音乐更是时代的佳作,直到现在还在被人传唱。后来贺绿汀将重心转向教育事业,1943 年先在鲁迅艺术学院任职,1946 年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副院长并组建了中央管弦乐团,1949 又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优秀音乐人才。贺绿汀一生创作了270 多部作品,写作论文、专著、译作等280 余篇,当之无愧被人们称为人民音乐家。

二、贺绿汀之前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状况

钢琴最早在明朝传入我国。意大利人利玛窦途径澳门,将我国的第一家古钢琴带到了仙花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消失在时间洪流里。后来,钢琴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时已是19 世纪下半叶,当时战乱不断,国门大开,西方钢琴这种外来乐器轻而易举的打破了中西国家的界限,逐渐被人们所知晓,随着钢琴同样被人们看到的还有西方的各类作曲技巧和音乐史论书籍。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听惯了丝竹锣鼓的中国人对外来的“庞然大物”钢琴充满着好奇,同时被中国传统音乐浇灌着成长的他们也对这种外来物产生这一定的抵触心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强烈民族意识让他们许多人不愿接受外来的西方文化,这也注定了钢琴在我国的发展不会太顺利。但还是有很多对西方乐器之王感兴趣的作曲家们,他们翻译出版了各类钢琴曲谱,开设钢琴课,翻译名家著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钢琴在中国的发展。1915 年,中国的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诞生了,是赵元任在留美期间为表达对和平的渴求而作,后续钢琴曲的创作便开始多了起来。1934 年贺绿汀创作了钢琴曲《牧童短笛》,在当时引起轰动,这部作品不但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还融合了西方多种创作技法,为中西音乐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牧童短笛》是中国近现代钢琴复调音乐的先河,它证明了运用西方技法创作中国民族音乐是可行的,借鉴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优秀成果,发掘了中国元素钢琴作品的潜力,同时展现了西方钢琴的独特魅力,让钢琴在中国的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三、贺绿汀对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探索

(一)贯通中西——结构

贺绿汀创作的钢琴作品多为小型乐曲,这与中国钢琴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在30 年代,中国常年处于战乱环境,人民常常流离失所,生活朝不保夕,创作环境同样极其艰难,而且当时钢琴音乐发展刚刚起步,在19世纪下半叶,钢琴才大规模的传入中国,很多作曲家也刚刚接触这个新鲜的西方乐器,他们还在钢琴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所以中国钢琴创作领域没有达到像西方一样创作大型复杂乐曲的水准,所以这种短小精悍的钢琴曲也是时代的产物。贺绿汀就是在钢琴音乐探索路上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的五首钢琴曲篇幅短小,但可以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他将西方三部曲式与中国特色民族技法结合,将中国民间常用的曲式与钢琴结合,展衍、句句双、抻面式发展手法、鱼咬尾等都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得到了合理运用,为了体现民族音乐的神韵,他还利用钢琴模拟民族乐器的声音,这在当时极具创新。

《晚会》全曲都具有浓烈的中国音乐特色,运用了民间乐曲常用的传统多段体结构,总共划分为六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表现热烈的氛围,中间的第二段带着一些抒情意味,后三段是前三段的重复变化。第一段(1-10 小节)以FF 开篇,在开头就奠定了全曲热情的基调,运用连续的和弦和跳音模拟锣鼓的声音,让听众真实的感受人头攒动,热闹祥和的气氛,七八小节运用多个前八后十六节奏,行云流水般的把人们从热烈的气氛中转换到下一段和谐美好的气氛里,为两段的过渡做了完美的衔接。第一段类似引子的作用,目的是引出第二段的主旋律。第二段(11-18 小节)描绘的更是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通过旋律乐句的相互呼应和由ff 到mf再到p 的强弱变化,将旋律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层层减弱。第三段(19-26 小节)又回到乐曲开头热烈的气氛之中,不过和第一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重音,贺绿汀将这一段的某些重音安排在音符的后半拍和一些本应该是弱音的音符上,在第二段的11 小节也曾出现过这种重音演奏手法,这也是这首曲子的特色所在。弱起小节加上这种特色重音演奏手法成为这首作品的记忆点之一。第四段是乐曲第一段的反复改编,加入了两个小节连续不间断的八度,这使得第二段比第一段给人的感觉更加热烈,五六段同样是二三段的反复,最后结束在一个ff 的七和弦上,这场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每段的连接采用同样的连接手法,前一段的结尾作减弱,在音乐逐渐消失之际,又接到下一段强烈的旋律上,在听众认为乐曲即将结束时,又赋予其新的旋律,来回往复,给一种新鲜感和意犹未尽的听觉感受。

(二)立足传统——与各地民歌相结合的曲调

贺绿汀的每一首钢琴作品中都带有浓烈的民族风味,这与他吸收借鉴了大量优秀的民歌作品息息相关,中国民族歌曲旋律突出,它是作曲家创作时不竭的灵感来源,在贺绿汀的钢琴作品中,无论是喜庆的、宁静的、深情的还是诗意的乐曲都带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他在传统音阶调式基础之上创造新的旋律,古为今用,并广泛借鉴广大民歌旋律中的精华,将民族旋律的独特美感运用钢琴这个西方乐器演奏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摇篮曲》的旋律就与《走西口》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首钢琴曲不似《走西口》那样直接抒发自己热烈的情感,而是一种向内的,含蓄的表达,通过音乐的自然流淌塑造安静祥和的氛围,虽然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但都带有浓烈的民间乡土气息,这也是一种取其内核留其韵味的民族音乐钢琴化的典范。这首乐曲中每一句都是对民族语言精心钻研的成果,组合起来成为一副民族音乐与钢琴完美结合的佳作。在充分结合民间音乐的同时,他兼顾作品内容的表达,全曲氛围静谧和谐,左手的分解和弦带有人声哼唱的韵味,不禁让人置身其中,联想到母亲抱着孩子哼唱着小曲的场景。

(三)锣鼓为引——民族特性节奏的综合运用

作曲家在乐曲的创作中运用了多个节奏型的各种排列组合,从《牧童短笛》,《晚会》到《摇篮曲》,可以充分的感受到贺绿汀在节奏方面的不断创新,由最初的四分、八分音符到带空拍的大切分再到各种节奏型和空拍的任意组合,最后发展成在基础的节奏型中加入更多的民族特性节奏,这都能够看出他对中西音乐融合之路的不断探索,显现了他“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洋”的创作理念。

在《晚会》这首作品中,就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民族特色节奏型,如在19、20 小节里空半拍的大切分,就是在模仿西北锣鼓的打击节奏,并用和弦自然的加重重拍。而在第11、21、24、25 等小节,作曲家把重音巧妙的安排在弱拍上,这更符合锣鼓的敲击节奏,也把这首乐曲附加上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风味,也成为了乐曲的记忆点之一。这首作品中民族打击乐节奏型的使用,将民间打击乐器的节奏、韵律融合到这首乐曲之中,让这首作品在热情中洋溢着欢庆,使听众在聆听过后欣喜雀跃之情油然而生。

(四)西为中用,中西结合——西方复调与民族呼应对答手法

复调在20 世纪初被翻译成文字传入我国,对当时的作曲家们来说,这是个新鲜的不同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奇创作手法,不少作曲家跃跃欲试,但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贺绿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被影响者,对新事物有着广泛的接纳程度,他很快领会到西方复调音乐中几个声部间的平衡美感,并将其运用到创作当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也让复调在中国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带领更多作曲者领会复调这个西方外来物的独特美感。

西方复调与西方钢琴同属西方文化,而中国音乐确实完全属于另一种风格,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到它们之中是一个难题,很快,贺绿汀就找到了中国呼应对答与西方复调的内在统一性,将他们逐渐构思成一个整体,运用到中国民族音乐中,《牧童短笛》就是复调与中国音乐完美结合的一个最好的例子。这首作品以一个对答式的对比二声部开篇,右手清亮如泉水般的高音首先进入旋律,给听众一种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左手在右手下面作衬托作用,像拖着浮萍的水面在轻轻荡漾,在右手旋律静止时,左手旋律开始不急不缓的流动,左右手之间相互配合,你急我缓,你静我动,两声部旋律互相缠绕,达到了完美的有机结合。下方声部像是衬腔式复调的创作手法,这种衬腔式复调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也被广泛使用,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低声部对高声部呈现倒影式模仿,围绕着高声部的尾音进行缠绕式跟进,将西方复调对位的创作手法淡化,把民间即兴创作与复调完美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五声性自由复调创作手法。贺绿汀多声思维的运用对当时采用西方现代对位技法写作的中国乐曲具有极高的先导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国音乐在世界的传播,是我国音乐走向世界极为重要的一步。

他的复调音乐严格符合复调规格进行,又在进行中让音乐自然流动远离刻板,更自然的抒发情感,融民族性和世界性为一体,是中国复调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他的钢琴曲《摇篮曲》同样都带有复调的因素,它与《牧童短笛》都为单三部曲式,复调部分都为二声部复调,但《牧童短笛》的复调部分在一三段,《摇篮曲》的复调部分集中在第二段,它们的结构相似而又不同,前者的复调部分更多的是左手对右手空白旋律的补充,让乐句之间更自然的过渡,而后者更多的左右手的互相模仿,起到将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贺绿汀的中国式复调钢琴曲是中国钢琴复调音乐创作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对西方创作技法的运用从单纯模仿发展到了创作性使用。

结 语

贺绿汀对钢琴创作方面的贡献远不只这些,他的钢琴曲运用了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音乐创作理念,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加入西洋的作曲技法,他不是在机械刻板的模仿西方创作技法,而是重新审视了作品与西方技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他成功打开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隔阂,运用一种承接了民族和世界的新音乐创作观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极大的增强了民族自信。引用贺绿汀在他的音乐论文中的一句话“中国音乐,是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应将它发扬光大,这并不是保留国粹,再搬一些老古董去骗骗人,而是将有特殊性的东方音乐用新的方法和技巧,新的意识,发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为世界上极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之一”。■

猜你喜欢
钢琴曲民族音乐乐曲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夜的钢琴曲(六)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