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白默岩
《说文》中称,“勤,劳也;俭,约也”,勤即尽心尽力、不断地做一件事,俭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奢靡浪费。合二为一,便是勤俭。《尚书·大禹谟》曾说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自古以来,勤俭便一直都是中国人的精神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勤俭的美德,不管哪朝哪代、哪个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断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早在商周时代,《周易·否》中就已经有了宣扬勤俭节约精神的谚语“君子以俭德避难”。在李商隐的《咏史》中也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各民族的俗语中,都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勤俭精神的谚语。《左传·隐公十一年》中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古代,人们的生产能力不足,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勤俭便万不可少。古人从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度来对待节俭,认为俭可以养德养志,俭朴的德行接近于仁爱,有助于防止奢侈腐化的行为。人们把勤俭看成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把奢侈浪费看成是一种最大的恶行。能否做到克勤克俭,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事。发展到后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离不开勤俭。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勤与俭相互联系,有勤无俭不可,有俭无勤不行。
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都十分注重勤俭,以勤俭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各民族关于勤俭的认识和推崇也在不断加重,勤俭对于中华民族之精神而言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比如汉族谚语“克勤克俭振家室,半耕半读教子孙”“功成由俭,业精于勤”;布依族“勤俭节约,有吃有穿”“有饭不乱吃,有钱不乱用”;毛南族“一天节约五个钱,十年买得牛耕田”“每天省粮半斤,过年不用操心”;壮族“紧紧手,年年有”“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蒙古族“丰年节约,歉年不饿”“一天节约一根线,白天成绳把牛牵”;锡伯族“宽裕知节俭,荒年无饥寒”;藏族“劳动是幸福的右手,节约是幸福的左手”;维吾尔族“花了就光了,省了就够了”等等。各个民族关于勤俭的谚语比比皆是,这些谚语,都是勤劳节俭思想的真实写照和反映。
勤俭可兴邦。韩非子曾说过,“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细数历朝历代,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灭亡和更迭,都与勤俭脱不开关系。国之兴,不仅仅需要日以继夜的“勤”,也需要一针一线的“俭”,戒骄戒奢,方可兴邦。欧阳修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已经把勤俭这一文化精神,当做“治国平天下”的一种道德规范。一个君王、一个国邦,能否长盛不衰,勤俭是极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墨子·辞过》中说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数各朝各代,哪一个不是开朝时兢兢业业,勤俭治国,方才达到盛世。但奈何盛世长歌还未吟唱几代,便因为骄奢淫纵,导致王朝破败。
勤俭可治家。家要想兴盛久富,勤俭治家必不可少,勤俭是中国人持家治家的基本准则。《增广贤文》中的谚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勤劳又节俭,家庭才能富足,生活才能幸福。勤俭治家,并不是要求家人过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生活,而是把勤俭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加以实践和宣传。对于家而言,勤俭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家庭更富足、生活更幸福,更是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高尚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的准则。
勤俭可修身。勤俭不仅于国于家大有裨益,而且与个人的得失也休戚相关。“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国语·鲁语》)。经过辛勤的劳动,才会明白来之不易,才会懂得勤俭节约;如果安逸享乐,便不懂得收货的艰辛,不懂得珍惜和爱护,进而变成道德败坏的人。所以,勤俭是养成其他美好品德的基础。要想“勤俭兴邦,勤俭治家”,就要厉行勤俭,只有这样,才能以“善心”体察和善待身边的万事万物。个人的勤俭不管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转·宣公二十年》),这体现出民之勤俭对于社会、国家而言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只有其中的“民”勤且俭,并以此为荣,才能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价值。相反,则会导致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对于个人而言,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修身之道,勤俭养人之德行;白居易以“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告诫人们勤俭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悯农》中也曾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认为人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要思食物的来之不易,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古人认为勤俭的教育,应该从孩童时便开始。“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古人也深知从浪费到节俭的困难,所以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了让孩子能成为“成家子”,而不是“败家子”,要从小时候便培养孩子艰苦节约的品德,不然等到过惯了奢败的生活,再想勤俭就困难了。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地位,生于什么家庭,都要坚持勤俭节约美德。当官的,要谨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经商的,要深知“滴水能成河,钱少能积多”;家境富裕的,要知道“败家很容易,好比水推沙”的道理;家境贫寒的,要懂得“俭能修身德,不贪不义财”。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勤俭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建国初期,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苦难曲折之后,百废待兴,为了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的国人,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的行为准则,也正是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才慢慢走向富强。发展到现代,勤俭节约,不再仅仅只是之于个人、之于家庭、之于社会而言,更是之于自然而言。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却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生态坏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焦点。《资治通鉴》中说过,“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长不足”。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以求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个人方面,要谨记“大吃大喝眼前香,细水长流幸福长”(壮族)。在生活中,不铺张浪费,适当节制个人欲望,“有饭不乱吃,有柴不乱烧”(布依族),节约自然资源,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社会而言,要深刻明白“花了就光了,省了就够了”(维吾尔族)的精神,充分发挥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勤俭节约精神为指导,不浪费、不破坏,“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合理利用资源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而言,要充分重视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培养民众勤俭节约意识,倡导“俭而有度,合理消费”“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此,才真正做到现代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勤俭治邦,才能国富民强;勤俭持家,方能家殷人足;勤俭修身,方谈德行兼备;勤俭治世,必可长盛不衰。勤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勤俭”自古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如今更是全世界人民的“传家宝”。10月31日已经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勤俭日”。传统文化推崇“勤俭”,那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德;现代文明推崇“勤俭”,那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对过度消费的抵制。勤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应当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恪守崇尚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