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研究视角,分别从学科教材、师资团队、文化教育三个视角,探索此学科的教育定位问题,以期充分发挥此学科的育人价值,积极推进人文素质各项教育工作,展现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学习专业性、课程系统性,以此综合确立人才培养的教育宗旨,准确完成学科定位,保障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有序完成,最大化发挥学科教育功能。
关键词:专业教材;师资力量;文化教育
引言:
在学科教育体系中,精准摆正科目发展定位,能够最大化学科教育功能,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学人员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准确完成定位分析,获取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全面把握汉语国际教育科目的教育意义,以此完成汉语桥教育体系建设。与此同时,汉语国际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师生高效掌握汉语文化,深刻认知汉语语言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
一、定位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专业教材
(一)提升学科教材编写标准性
汉语国际教育各章节课程在落实教育工作时,应对科目教材教学体系进行专业定位,以此保障科目教学工作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内容,有序落实专业各章节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结合学生汉语文化掌握的实际情况,系统完成教学规划,以此全面增强人文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保障教材内容编写的标准性,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学科教育价值,便于学生认知汉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1]。
(二)汉语拼音的学科高效教学方法
1.学科定位思想
在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汉语拼音学习时,应完善拼音教学设计,加强拼音与汉字的转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高效获取教材学习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章节教育活动中,教师结合学校所在区域,完成了地域教材文化开发,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思想,为学生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汉语教学课程,以此提升学生对地域汉语文化的认知,深入完成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以此从教材、学科思想等层次,落实汉语语言应用教学,便于开拓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视野,强化学生对区域汉语文化的认识,以此提升教材定位的实用性,便于学生高效完成汉语文化知识学习。
2.学科定位教学实践
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中,虚词语法教学工作较为关键。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为保障教学效果,可采取汉语拼音代替教学法,以此提升学生虚词使用掌握效率。在虚词语法教学任务中,教学宗旨是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副词、介词。
(1)导课环节。教师结合学科定位特点,为学生选择地域典型事物为教学方向,比如北京长城。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化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高效开展教学工作,比如“来到北京,看见万里长城”。同时为学生展示句子每次词汇的拼音,便于学生对应拼音,完成句子学习。为学生设计教学问题,“分析句子中的实词、虚词”,由此引出虚词的使用方法:无法作为句子核心成分,对实词使用具有一定辅助性。
(2)虚词授课。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为学生引入长城实景图,便于学生形成长城景观认知,展现中华文化风采。
在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任务为基础,融合中国国内极具文化思想的实物,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采取汉语拼音教学辅助措施,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全面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保障汉语国际教育内容实用性
1.学科定位思想
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应保障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提升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化,结合学生群体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综合完成教学内容开发设计。然而,在教材实际编写期间,教学人员应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杂志报刊等信息载体,完成教学资源查阅,分别从艺术文化、时事新闻、体育运动等方向,完成教材体系健全,保障教学资源完整性。在教材实际编撰期间,应结合地域实际发展情况,有序完成新型词汇、网络用语添加,保障汉语语言教学跟进时代发展,顺应学习人员对汉语语言文化学习的各项需求,关注语言知识教学的实用性,以此提升教学工作有效性[2]。
在规划汉语国际教育科目的教学内容时,教学人员应深层把握语言色彩,加强地域文化特色植入,让学生在日常汉语交流期间,完成地域风土习俗、文化思想、饮食习惯等项目学习,充分展现国内地域文化风采。同时加强汉语国际教学规划完整性,提升学生汉语材料阅读丰富性,结合报刊杂志、网络媒体资源等载体,提升教材编撰的时代感,逐一从生活视角、娱乐文化、社会百态等视角,逐一为学生构建汉语语言学习体系,便于学生有效融入国内生活,展现汉语语言学习的重要价值。
2.学科定位实践
在汉语国际教学体系中,职业汉语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对特定职业汉语学习人才,有序规划汉语国际教学工作,以此提升特定职业人员的汉语交流能力。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逐渐渗透在旅游、酒店、中医等职业中,形成了颇具职业应用性能的汉语语言文化学习体系,为各类职业人士提供汉语语言学习机会。比如在酒店汉语教育中,经常使用赞美类词汇,“美丽、漂亮”词汇的教学方法,可分别从拼音、英语两个视角,为学生提供教学,即“mei li、piao liang”“beautiful”,以此增加學生对汉语词汇的学习效果。
二、定位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师资力量
(一)师资定位
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各项工作时,师资力量的定位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为本地汉语教学人员、其二为外派汉语教学人员。与此同时,本地与外派两类教学工作人员,在教学育人工作中,承担着差异性教学责任。结合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力量问题,分析发现:外派与本地两类汉语教学人员,对自身权责存在不清晰问题,由此增加了教学工作发展受限问题。因此,教学人员,应积极分析实际的教学需求,加强自身职责确定,充分调动各类教学资源,完成汉语语言教学工作,比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远程教学等。
同时积极邀请较深资历教学人员,对汉语国际教学工作进行专业指导,以此提升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增强汉语国际教学发展能效。在此基础上,教学单位应有序完成汉语国际教学师资建設工作,保障师资培养工作的有效性,结合国家教师标准完成技能建设工作,切实增强国际汉语整体师资教学层次,以期为社会输送专业化汉语使用人才。
(二)师资定位的实践方式
办学单位应建设具有时效性的学科教学系统,组建师资线上交流平台,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有序落实人才培养规划,以期获取较高专业能力、较强专业素质、较为优质文化思想的汉语师资团队,提升汉语教学制度健全效果,积极完成教学反馈与评价,提升教学经验的总结效果。
例如,办学单位可设立汉语国际教学人员的研学日,每月阶段性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比如将研学日设定为每月10日,研学日期间,各汉语国际教学人员,包括本地的、外派的,为其他教学人员分享自身上月的教学成果、教学方法等内容。在研学日中,可设计教学发现、教学探讨、教学方法总结等环节,便于教师线上完成汉语国际教学的学术交流。为后续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同时,办学单位可规划轮流制的进修学习制度,为教学人员提供国外学习机会,将本地、外派两类汉语语言教师搭建相互学习桥梁,以此组建较为专业的技能型汉语教学师资团队,提升汉语教师交流效率[3]。
三、定位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体系的文化教育
(一)文化教育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各项工作,紧密关联于语言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作为提升人才汉语交流能力的关键措施。汉语国际教育体系中,语言教学工作为关键载体,关注语言教学工作有效性,有助于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宗旨明确性,同时渗透人文思想教育工作。在增强中华文化宣传有效性的同时,应有序完成文化教育工作定位,在国内文化宣传期间,高效吸收语言文化内涵。在文化教育体系中,准确设定了文化思想内涵,为语言文化推广工作助力,便于学生深刻认知汉语语言文化。
在文化教育指导作用下,学生自身文化修养有所增强。在日常教育体系中,学生能够准确认知汉语国际教育价值,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推进速度。在学生学习汉语国际各项内容时,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关注实践教学有效性,展现科目教学功能,顺应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需求。
(二)汉语文化定位
1.汉语语言文化定位
汉语语言文化定位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为精神文化,另一类为物质文化。关注语言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提升文化教育工作的定位准确性,在实践教育工作中发现:汉语词汇、汉语语言,在文化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形成了重要影响,在中华文化传播学习期间,有助于提升对中国民族思维形式的认知;在实践教学时,可采取整体至局部的教学形式,以此提升文化学习的循序渐进效果。
2.汉语语言文化定位的教学实践
(1)在教学期间,汉语有双音表达的可能性,比如“和”字有(he)、(huo)两种拼读表达形式。对此类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关注“拼音-用法”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保障学生拼读汉语使用的准确性。
(2)针对四字成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应为学生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成语使用的准确性,提升文化教育工作实效性。比如“掩耳盗铃”成语,在讲解期间,为学生提供拼音辅助学习,增强学生成语拼读的准确性;继而采取情境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引入成语情境,便于学生领会成语的文化思想,提升汉语文化教学效果。
(3)在开展常用语法教学工作时,比如称谓词汇、问候词汇等,应加强礼仪文化融合,以此展现中华礼仪文化风采。比如,在讲解称谓词汇时,可引入古典作品《武王伐纣》,为学生讲解“伯邑考”称谓的组成,“伯”字表示家中排行老大、“邑”表示承袭爵位,“考”为人物名称。在此称谓词汇讲解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合中华古典文化,比如“伯仲叔季”的使用方法,以此展现中华文化特色,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效果,有序完成称谓使用词汇的教学工作。
(三)孔子学院的文化定位教学实践
(1)孔子学院的文化定位教学实践。汉语国际教育的有序发展,依赖于孔子学院的规模化运作。在部分国家内部,孔子学院为其他国家人员汉语交流、了解国内文化提供的学习机会。结合孔子学院的实际发展情况观之,孔子学院整体发展能力较为理想,获得了其他国家汉语学院的认可与欢迎。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应结合孔子学院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教学互长、文化教育的双重学科发展定位,以期获得更为高效的科目教学能力,为专业发展、教学定位提供多重保障[4]。
(2)汉语言交流区的文化定位教学实践。在孔子学院网络汉语言教学规划中,为国外汉语学员提供了多重汉语学习机会,比如汉语言交流区,以此提升国家汉语学员汉语交流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人员,可为学生建设汉语交流区,设定每月第三周的周五下午,作为汉语言交流日,以此增强学生汉语交流能力。在汉语教学交流期间,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交流主题,比如“端午节”、“元宵节”等,便于学生在汉语交流中学习中华节日文化,以此深入了解国内节日文化,增强国内节日文化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在学生汉语交流完成时,教师让学生以汉语形式,完成节日作文书写,主题可围绕节日饮食、节日文化等,以此强化学生汉语使用,增强节日文化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从学生节日作文中,选择较为优秀的文章,发布在汉语交流平台中,便于学生互相学习。
结论: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科目的有序运作,能够提升师生对汉语文化的掌握层次,便于师生对汉语语言、文化建设形成认知桥梁。因此,在此专业实际教育运作期间,应关注地域文化汉语语言开发的有效性,融合现代化教育思想,完成汉语国际教育各章节课程教育设计,彰显科目教育特色,完成汉语语言教育工作,提升学科教育综合把握准确性,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展现汉语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葛馨,王晓辉,姜云霞.对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的认知和思考[J].大学教育,2021(02):149-151.
[2]范彩霞.区域定位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问题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09):125-127.
[3]于屏方,杜家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2):187-189.
[4]高皓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268-269.
作者简介:刘浩平,1984年2月,女,云南普洱人,本科,讲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