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
(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00)
为提升临床顽固性面瘫治疗效果,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90例顽固性面瘫病患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7.21±2.89)岁,病程(6.59±1.19)个月;实验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48.02±3.16)岁,病程(6.93±1.53)个月。纳入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顽固性面瘫诊断标准[2];患病时间>3个月。已排除伴有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对研究用药存在过敏症状者;治疗部位皮肤有溃疡、破损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国药准字S20060052,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18 μg/2 mL)穴位注射,选择患侧地仓穴、翳风穴、颧髎穴以及太阳穴作为治疗穴位,18 μg/次,分别在各穴位间注射剂量相等。间隔1 d注射1次,每周注射3次,持续治疗4周。实验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针灸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生产厂家及使用方法同常规组,针灸治疗主要选择病患患侧足三里穴、翳风穴、太冲穴、地仓穴、合谷穴、颊车穴、四白穴、颧髎穴以及阳白穴,对针灸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经四白穴施针并将地仓穴或迎香穴刺穿,在获取针感后实施5次搓法,使纤维组织同针灸针呈现滞针反应,并利用搓提法重复上提面部肌肉,促进其运动。利用毫针经四白穴针柄孔位置穿过,使针尖刺向丝竹空穴,进针深度2~3.5 cm,将面肌提拉针妥善固定,随后将患侧面肌提起,确保病患患侧鼻唇沟以及口角位置正常。经阳白穴进针并将攒竹穴刺穿,采取滞针提拉方法实施治疗。在地仓穴以及翳风穴位置使用电针实施连续波治疗。单次针灸时间是30 min,1次/d。持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参考文献[3]中的标准分为优异、尚可、一般、差。本次研究将优异、尚可以及一般归纳为治疗总有效。使用面部神经功能量表(H-B)评估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分值1~6分,最终得分越低则代表病患面部神经功能越佳。使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社会功能以及躯体功能两项评估内容,其中社会功能得分越高则代表病患恢复越差,躯体功能得分越低则表示病患恢复越差。
2.1治疗效果的比较 常规组优异9例、尚可12例、一般15例、差9例,总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优异18例、尚可18例、一般8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7.78%。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χ2=16.005,P<0.05)。
2.2面部神经功能得分的比较 治疗前,常规组面部神经功能得分为(4.22±0.46)分,实验组为(4.26±0.4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得分为(1.23±0.42)分,低于常规组的(2.25±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6,P<0.05)。
2.3FDI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FDI社会功能得分及FDI躯体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组病患FDI社会功能得分高于实验组,FDI躯体功能得分低于实验组(t=7.969、16.98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的比较分]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病患面部神经功能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病患FDI社会功能得分低于常规组,FDI躯体功能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可知,鼠神经生长因子属于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后可为外周神经细胞提供养分,且对受损神经具有修复作用,促进神经纤维愈合,进而恢复神经正常功能[3]。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中医针灸疗法,通过滞针可提升针感,有利于行气,发挥通经活络效果[4-5];加之提拉法可促进面部肌肉运动,对改善口角歪斜、无法闭眼等情况具有积极意义。针刺病患阳白穴可改善其无法抬眉症状,通过刺激阳白穴可提升机体阳气以及神经兴奋性,从而促进眼周肌肉功能恢复。综上,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顽固性面瘫病患临床表现,提升治疗效果。